正文

八六 分歲

魯迅的故家 作者:周作人


八六 分歲

除夕在鄉(xiāng)下稱為大年夜,亦稱三十日夜,大人小孩都相當重視,不過大人要應(yīng)付賬目,重在經(jīng)濟方面,還是苦的分子為多,所以感覺高興的也只有兒童罷了。這一天的行事大抵有三部分,一是拜像,二是辭歲,三是分歲。拜像是籌備最長,從下午起就要著手,依照世代尊卑,把先人的神像掛在墻上,前面放好桌子,杯筷香爐蠟燭臺,系上桌幃,這是第一段落。其次是于點上蠟燭之后,先上供菜九碗,外加年糕粽子,斟酒盛飯,末后火鍋吱吱叫著端了上來,放在中間,這是最后的信號,家主就拿起香來點著,開始上香,繼以行禮了。這行禮只有一次,也不奠酒,因為祖先要留在家里,供奉十八天,所以不舉行奉送的儀式。神像是依世代分別供奉的,所以桌數(shù)相當?shù)亩?,假如值年祭祀也都在本臺門內(nèi),那么一總算起來共有五桌,在伯宜公去世后又多添了一桌了。這還是說的直系,有時候?qū)τ谡\房的兩代也要招呼,則仆仆亟拜,雖是小孩不大怕疲勞,卻也夠受的了。這之后是辭歲,又是跪拜,而且這與拜年不同,似乎只限于小輩對尊長施禮,平輩的人大抵并不實行。壓歲錢大概即是對于小輩辭歲的酬勞,但并不普遍,給的只是祖母和父母,最大的數(shù)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

分歲所用的飯菜與拜像用的祭菜一樣,仍是十碗頭,其中之一是火鍋,稱曰暖鍋。暖鍋里照例是三鮮什錦,此外特別的菜有鲞凍肉,碗面上一定擱上一個白鲞頭,并無可吃的地方,卻尊稱之曰“有想頭”,只看不吃,又有一碗煎魚也是不吃的,稱作“吃過有余”。處州的菉筍,米泔水久浸,油煎加醬醋煮,又藕切塊,加白果紅棗紅糖煮熟,名為“藕脯”,卻讀若油脯,也是必要的,蓋取“偶偶湊湊”之意云。最特殊的是年糕之外必配以粽子,義取“高中”,這種風俗為別府所無,說也奇怪,到了端午卻并不吃粽子,這個道理我至今還不明白。粽子都是尖角的,有極細尖的稱“尖腳粽”,又有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并裹在一起的叫作“抱兒粽”,兒讀作倪,大抵純用白米,不夾雜棗栗在內(nè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