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蘇轍軼事
【蘇轍改對顯才華】
一天蘇軾與年少的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lián):“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lián)對得還不甚工穩(wěn),不如改一改?!碧K軾問:“怎么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wěn),齊聲叫好。蘇轍也因改得巧而遠近聞名。
【回河爭論】
元豐五年(1082年)河歸北流后,依然決溢不斷。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書監(jiān)張問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張問“請于南樂大名埽開直河并簽河,分引水勢入孫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東流之議復起。大臣文彥博、安燾、呂大防、等都力主回河東流;右相范純仁和蘇轍、曾肇、趙瞻等則主張維持北流,反對回河。
蘇轍面對回河加速之勢,連上三疏,極力反對,大意謂:“議復故道,事之經(jīng)歲,役兵二萬,聚梢樁等物三十余萬。方河朔災傷困弊,而興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竊嘆?!痹v四年正月,朝廷下詔停止回河及修減水河;七月,冀州南宮等五埽危急,都水監(jiān)仍堅主東流或“二股分行,以紓下流之患”。
八月,蘇轍再次上疏稱:“夏秋之交,暑雨頻并。河流暴漲出岸,由孫村東行,蓋每歲常事。而李偉與河埽使臣因此張皇,以分水為名,欲發(fā)回河之議,都水監(jiān)從而和之。河事一興,求無不可,況大臣以其符合己說而樂聞乎?”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蘇轍又兩次進言諫阻東流,并要求“罷吳安持、李偉都水監(jiān)差遣,正其欺罔之罪”,但以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圣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經(jīng)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于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投之遠方”,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引文見《宋史·河渠志》)
【二蘇名字有玄機】
蘇洵當年科舉落榜,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返鄉(xiāng)后,蘇洵寫了一篇《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在抱有希望的同時又對他們的前途憂慮。
蘇軾個性張揚豪放,蘇轍相對內斂。為了勸誡與勉勵兒子,他在《名二子說》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于一輛車來說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車軾則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無,但一輛車如果缺了“軾”,也就不成其為完整的車了。由于這根橫木有些過于張揚顯露,所以蘇洵在給蘇軾取這個名字時說“吾懼汝之不外飾也”,他又給蘇軾起了個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讓他瞻前顧后,謹慎小心。而對于另一個兒子蘇轍,蘇洵則想對比較放心,取名為“轍”,字“子由”,意思是讓他跟著別人走。
【蘇轍寫巢谷傳的原因】
《巢谷傳》是蘇轍的一篇著名傳記。
巢谷不過一介布衣,既無顯赫的功名,亦無驚天動地的事跡,但經(jīng)蘇轍妙筆點染后頓時猶栩栩如生。蘇轍在《巢谷傳》中介紹了他的三件事情:一是棄文從武、逆時而動;二是冒死完成朋友韓存寶的囑托;三是在蘇氏兄弟政治處境孤危之時,萬里步行來見。通過這三件事,體現(xiàn)了巢谷這個人物的平凡而傳奇的人生。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巢谷出身詩書之家,卻能放棄已有的功名改習武藝,可見他原本就不屑追逐名利,而是胸懷抱負。
習武業(yè)成而未能中第,巢谷于是仗劍西游,結交天下豪杰。與韓存寶義結金蘭,在朋友危難之際受其囑托,隱姓埋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終于完成其遺愿,這是大俠的風范。
此文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當時蘇轍貶官循州。自哲宗親政、新黨復出,堅持政治操守的蘇轍兄弟接連遭到政敵的殘酷打擊,被一貶再貶。在蘇轍兄弟遠謫嶺南之時,巢谷不顧七十三歲的高齡和體弱多病,從家鄉(xiāng)不遠萬里趕來探望二蘇,讓蘇很轍感動。于是就寫了《巢谷傳》以頌揚巢谷高尚大義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