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回:秦君臺闔門死難,夏德璉三代生全

海角遺編 作者:七峰樵道人


第三十四回秦君臺闔門死難,夏德璉三代生全

秦氏君臺本善良,讀書守正行彌方。

妻因夫死殉奇節(jié),子為親亡立大綱。

非獨一時芬齒頰,還從奕世辨冠裳。

滿門遭戮無遺種,聞?wù)f行人為慘傷。

人生萬事總由天,生死從來是夙緣。

試看滿城遭劫難,夏翁三代獨安全。

城中屠戮之際,生生死死,一人聞見,焉能盡述。但就親自目擊者數(shù)事,如秦君臺大河秦氏父子,俱處館業(yè)儒,平日讀書見忠義事,必為憤腕激烈,吐氣揚眉,蓋天性正直士也。住太平巷西甜瓜井頭。城破,僮仆拉之去,辭曰:“我家忠孝為本,即有不幸,且喜骨肉多在一處,斷不可使內(nèi)眷出乖露丑?!辈豢铣龀?。父子三人見舉國狂奔,反笑為癡。其意以為我儒生也,閉戶讀書,不與外事,兵丁豈來攪擾。

其日,父子祖孫一門遭戮,蓋其次子本在鄉(xiāng)間,十三日人皆出城,他反挨進(jìn)西門,湊著殺戮之?dāng)?shù),莫知其詳。只有大媳魏氏,見魯侄女也被擄,至淮安見魯之友為贖歸,方知彼時父子皆衣冠齊整,安坐在家。第一次兵進(jìn)門,先擒其幼子去;第二次兵進(jìn)門,不惟罄其所有,抑且搜括婦女,辱毆君臺,君臺即揚聲大罵,被殺于庭前草中。長子見父死,哭罵不已,被殺于廳上。

夫人知君臺父子之死,抱兩孫痛哭于樓上,以死自誓,被兵縱火燒樓,皆為煨燼。十六日早晨,叔嫂二人相遇于南門外船上,嫂為述其備細(xì),幼子亦放聲大哭,投水而死,蓋其一門死難,皆得其正。然識時務(wù)者呼為俊杰,何不達(dá)機變,弗聽出城之語,遂致不留遺種哉。噫,慘矣!

夏德璉諱士瑚,邑庠生也。長子子儀,長孫公懋,俱業(yè)儒。父子祖孫兄弟一家男女十六口,住書院巷后。因子儀七月初旬染恙遷延,不及出城,城破后,遙聞寺前殺聲震地,德璉命謹(jǐn)閉其門。子儀以為須開門,庶不觸其怒,相持不決。俄聞外有踢門聲,子儀往開門,門啟,惟戶上見有泥腳印一個,并無一人。自十四至十五兩日,竟無人進(jìn)來攪擾,但聞鄰家殺人擄掠之聲。

據(jù)云,自十四日已過,至夜寂然。公懋倡議曰:“若待天明,此地必不免矣?!?

因此一家人以梯過墻,躲在右鄰已經(jīng)殺掠人家。十五日早晨,果有兵從左鄰破壁而入,家資一光,且喜無人遇見。待到夜里復(fù)潛回家,直至十六日出頭,一家老幼十六口無恙,不解何故。兩月后近鄰有一僧歸,方知其詳。

此時,有四五個兵丁正在夏家打門,瞥見此僧背包而走,群往擒之。跑過半條街轉(zhuǎn)彎,竟忘重轉(zhuǎn)身到夏家去;門又半開,上有一腳印,后來過者只道已經(jīng)搜過,有人打過糧的,所以再無人進(jìn)此門。此僧后得放歸,見德璉家一門生全,因而致賀,豈非大數(shù)。后親友詢之,其孫公懋曰:“先祖一生敬佛,持準(zhǔn)提咒,晚年事佛尤篤,為人正直忠厚,一毫不茍,所以一門具慶,實得之作善之報。”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