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董仲舒
小傳
董仲舒,廣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以賢良應(yīng)舉,對策稱旨。武帝復(fù)策之,仲舒又上三策,即所謂《天人策》也。歷相江都王、膠西王,以病免,家居著書以終。
著書
《天人策》為仲舒名著,其第三策,請滅絕異學(xué),統(tǒng)一國民思想,為武帝所采用,遂尊儒術(shù)為國教,是為倫理史之大紀(jì)念。其他所著書,有所謂《春秋繁露》、《玉杯》、《竹林》之屬,其詳已不可考。而傳于世者號曰《春秋繁露》,蓋后儒所綴集也。其間雖多有五行災(zāi)異之說,而關(guān)于倫理學(xué)說者,亦頗可考見云。
純粹之動機(jī)論
仲舒之倫理學(xué),專取動機(jī)論,而排斥功利說。故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贝藶樗稳逅鶄髡b,而大占勢力于倫理學(xué)界者也。
天人之關(guān)系
仲舒立天人契合之說,本上古崇拜自然之宗教而敷張之。以為蹤跡吾人之生系,自父母而祖父母而曾父母,又遞推而上之,則不能不推本于天,然則人之父即天也。天者,不特為吾人理法之標(biāo)準(zhǔn),而實(shí)有血族之關(guān)系,故吾人不可不敬之而法之。然則天之可法者何在耶?曰:“天覆育萬物,化生而養(yǎng)成之,察天之意,無窮之仁也?!碧斐R詯劾麨橐?,以養(yǎng)為事。又曰:“天生之以孝悌,無孝悌則失其所以生。地養(yǎng)之以衣食,無衣食則失其所以養(yǎng)。人成之以禮樂,無禮樂則失其所以成?!毖匀胖牢┮?,而宇宙究極之理想,不外乎道德也。由是以人為一小宇宙,而自然界之變異,無不與人事相應(yīng)。蓋其說頗近于墨子之有神論,而其言天以愛利為道,亦本于墨子也。
性
仲舒既以道德為宇宙全體之歸宿,似當(dāng)以人性為絕對之善,而其說乃不然。曰:“禾雖出米,而禾未可以為米。性雖出善,而性未可以為善。繭雖有絲,而繭非絲。卵雖出雛,而卵非雛。故性非善也。性者,禾也,卵也,繭也。卵待覆而后為善雛,繭待練而后為善絲,性待教訓(xùn)而后能善。善者,教誨所使然也,非質(zhì)樸之能至也。”然則性可以為善,而非即善也。故又駁性善說,曰:“循三綱五紀(jì),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是圣人之善也。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由是觀之,圣人之所謂善,亦未易也。善于禽獸,非可謂善也?!庇衷唬骸疤斓刂^之性情,情與性一也,暝情亦性也。謂性善則情奈何?故圣人不謂性善以累其名。身之有性情也,猶天之有陰陽也?!毖匀酥远鵁o情,猶言天之陽而無陰也。仁、貪兩者,皆自性出,必不可以一名之也。
性論之范圍
仲舒以孔子有上知下愚不移之說,則從而為之辭曰:“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亦不可以名性。性者,中民之性也。”是亦開性有三品說之端者也。
教
仲舒以性必待教而后善,然則教之者誰耶?曰:在王者,在圣人。蓋即孔子之所謂上知不待教而善者也。故曰:“天生之,地載之,圣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心之所好,天必安之。君之所命,民必從之。故君民者,貴孝悌,好禮義,重仁廉,輕財利,躬親職此于上,萬民聽而生善于下,故曰:先王以教化民?!?
仁義
仲舒之言修身也,統(tǒng)以仁義,近于孟子。惟孟子以仁為固有之道德性,而以義為道德法則之認(rèn)識,皆以心性之關(guān)系言之;而仲舒則自其對于人我之作用而言之,蓋本其原始之字義以為說者也。曰:“春秋之所始者,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仁以安人,義以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仁之于人,義之于我,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以義設(shè)人,絕其處,逆其理,鮮不亂矣?!庇衷唬骸按呵餅槿柿x之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而義不予。不被澤于人,雖厚自愛,而仁不予?!?
結(jié)論
仲舒之倫理學(xué)說,雖所傳不具,而其性論,不毗于善惡之一偏,為漢唐諸儒所莫能外。其所持純粹之動機(jī)論,為宋儒一二學(xué)派所自出,于倫理學(xué)界頗有重要之關(guān)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