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蘇軾書法精品欣賞

唐宋八大家作品集選·蘇軾 作者:蘇軾


二、蘇軾書法精品欣賞

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詞章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先河。其書法一變唐“尚法”傳統(tǒng),追求個性解放的“尚意”,充當(dāng)了不斷改革書法藝術(shù)的“鋒線人物”,與黃、米、蔡并稱“宋四家”。坡之書法喜用臥筆偏鋒,字勢往往偃仰傾仄,故能給人圓勁寬博意忘工拙的酣暢感覺,也使我們領(lǐng)略到縱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一)《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之一

《黃州寒食詩帖》之二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

(二)《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quán)破曹軍的赤壁之戰(zhàn),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傳涌不絕,是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書,結(jié)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三)《李白仙詩卷》

《李白仙試卷》

該帖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衍及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贝藘稍姙橐菰姟独钐孜募匪惠d。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fù)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四)《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之一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之一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兩賦并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shù)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睍r年已五十九歲。

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jié)字極緊,意態(tài)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jīng)營下筆,結(jié)構(gòu)嚴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蓖跏镭懺疲骸按瞬晃┮怨叛艅?,且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dāng)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此兩帖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nèi)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zhuǎn)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fā)現(xiàn)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五)《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東坡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其書風(fēng)充分流露瀟灑奔逸豪邁不羈的氣概。此卷文字意態(tài)豐腴,結(jié)體穩(wěn)密,縱筆重,橫筆輕,撇戈筆劃,左伸而右縮,為蘇字特色,現(xiàn)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六)《祭黃幾道文》

《祭黃幾道文》

楷書《祭黃幾道文》現(xiàn)存于上海博物館,是蘇軾與弟弟蘇轍聯(lián)名哀悼同年黃好謙的祭文,寫于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四日,當(dāng)時蘇軾五十二歲,書風(fēng)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蘇軾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歷來飽受贊譽。

(七)《羅池廟碑》

《羅池廟碑》

《羅池廟碑》即《羅池廟迎享送神詩碑》,或稱《羅池銘辭》、《荔子丹碑》等,以蘇軾的真跡刻石而成,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正書,十行,行十六字,無書寫年月。唐韓愈曾作《羅池廟碑》,沈傳師書,其碑久佚。蘇軾書韓文中的迎享送神詩,后精工摹刻于石上,石在廣西馬平羅池廟。在用筆上雖仍是三分筆,但溫厚中出險辣,得氣得勢。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鉤,而是一瀉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鋒芒挾裹而出。結(jié)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鵝”字特大,且用行書,眾多“兮”字,也隨手妙變。王世貞也有評:“東坡書《羅池銘辭》遒勁古雅,為其書中第一?!?

(八)《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此碑書于歐陽修逝世后近二十年,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jié)構(gòu),又上下相聯(lián),蘇武卻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jié)構(gòu),使“扌”旁置于“乃”字上。趙孟頫《松雪齋》云:“余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nèi)剛,真所謂綿里裹鐵也?!蓖跏镭懺u:“蘇書《醉翁亭記》,結(jié)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崩铋L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xué)記》,不改魯公家法?!笨芍^知言。

(九)《豐樂亭記》

《豐樂亭記》

《豐樂亭記》,歐陽修撰文,蘇軾楷書。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莊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dāng),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jié)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