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俗文學(xué)的內(nèi)容,既包羅極廣,其分類是頗為重要的。就文體上分別之,約有下列的五大類。
第一類,詩歌。這一類包括民歌、民謠、初期的詞曲等等。從《詩經(jīng)》中的一部分民歌直到清代的《》、《》、《白雪遺音》等等。都可以算是這一類里的東西。其中,包括了許多的民間的規(guī)模頗不少的敘事歌曲,像《孔雀東南飛》以至《季布歌》、《母女斗口》等等。
《》,清代廣西各族民間情歌集。清代李調(diào)元輯解。全書分粵歌、瑤歌、俍歌、壯歌四卷,共收103首。
《》,民間俗曲作品集。清代招子庸作。收曲詞120首,大部分均寫男女愛情,對妓女所處境遇給予同情。其中《解心事》、《吊秋喜》最為有名。
第二類,小說。所謂“俗文學(xué)”里的小說,是專指“話本”,即以白話寫成的小說而言的;所有的談?wù)f因果的《幽冥錄》,記載瑣事的《》等等,所謂“傳奇”,所謂“筆記小說”等等,均不包括在內(nèi)。小說可分為三類:
《》,唐代筆記。唐代趙璘撰。以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帝王、百官、不仕者、典故、雜事五部,記載唐人遺聞軼事。
一是短篇的,即宋代所謂“小說”,一次或在一日之間可以講說完畢者,《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至《拍案驚奇》、《今古奇觀》之類均屬之。
二是長篇的,即宋代所謂“講史”,其講述的時間很長,決非三五日所能說得盡的。本來只是講述歷史里的故事,像《三國志》、《五代史》里的故事,但后來卻擴(kuò)大而講到英雄的歷險,像《西游記》、像《水滸傳》之類了;最后,且到社會里人間的日常生活里去找材料了,像《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等都是。
三是中篇的,這一類的小說的發(fā)展比較的晚。原來像《清平山堂話本》里的《快嘴李翠蓮記》等等都是單行刊出的,但篇幅比較的短。中篇小說的篇幅是至少四回或六回,最多可到二十四回的。大約其冊數(shù)總是中型本的四冊或六冊,最多不過八冊。像《玉嬌梨》、《平山冷燕》、《平鬼傳》、《吳江雪》等等都是。其盛行的時代為明、清之間。
第三類,戲曲。這一類的作品,比之小說,其產(chǎn)量要多得多了。戲曲本來是比小說更復(fù)雜、更難寫的一個文體。但很奇怪,在中國,戲曲的出產(chǎn),竟比小說要多到數(shù)十倍。這一類的作品,部門是很復(fù)雜的,大別之,可分為三類:

《金瓶梅》插圖
一是戲文,產(chǎn)生得最早,是受了印度戲曲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最初,有《趙貞女蔡二郎》及《王魁負(fù)桂英》等。到了明代中葉,產(chǎn)生以后,戲文(那時名為傳奇)更大量的出現(xiàn)于世。直到了清末,還有人在寫作。這一類的戲曲,篇幅大抵較為冗長(初期的戲文較短),每本總在二十出以上,篇幅最巨的,有到二百多出的(像乾隆時代的宮廷戲,如《勸善金科》、《蓮花寶筏》、《鼎峙春秋》等);最普通的篇幅是從三十出到五十出,約為二冊。
,戲曲聲腔、劇種,簡稱昆腔、昆曲或昆劇。起源于元代后期,當(dāng)時南戲流經(jīng)昆山一帶,與當(dāng)?shù)卣Z音、音樂相結(jié)合,經(jīng)改進(jìn)和發(fā)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
二是雜劇,是受了戲文流行的影響,把“諸宮調(diào)”的歌唱變成了舞臺的表演而形成的。其歌唱最為嚴(yán)格,全用來唱,且須主角一人獨(dú)唱到底。其篇幅因之較短。在初期,總是以四折組成(有少數(shù)是五折的)。如果五折不足以盡其故事,則析之為二本或四本、五本。但究竟以一本四折者為最多。到了后期,則所謂雜劇變成了短劇或獨(dú)幕劇的別稱,最多數(shù)是一本一折的了(間有少數(shù)多到一本九折)。
,中國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是金、元時期流行于北方的雜劇與散曲所用的音樂。區(qū)別于南宋以來流傳于南方的“南曲”。
三是地方戲,這一類的戲曲,范圍廣泛極了,竟有浩如煙海之感。戲文原來也是地方戲,被稱為永嘉戲文,但后來成為流行全國的東西。近代的地方戲幾乎每省均有之。為了交通的不便和各地方言的隔閡,所以地方戲最容易發(fā)展。廣東戲是很有名的,紹興戲和也盛行于浙省。皮黃戲原來也是由地方戲演變而成的。有所謂徽調(diào)、漢調(diào)、秦腔等等,都是代表的地方戲,先于皮黃而出現(xiàn),而為其祖禰的。
,甬劇的變稱。甬劇流行于浙江寧波及舟山地區(qū)廣大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劇目以家庭戲?yàn)橹鳌?915年進(jìn)入上海后,音樂上有所豐富,劇目有《雙落發(fā)》《拔蘭花》等,并一度改名為“四明文戲”。
第四類,講唱文學(xué)。這個名辭是杜撰的,但實(shí)沒有其他更適當(dāng)?shù)拿Q,可以表現(xiàn)這一類文學(xué)的特質(zhì)。這一類的講唱文學(xué)在中國的俗文學(xué)里占了極重要的成分,且也占了極大的勢力。一般的民眾,未必讀小說,未必時時得見戲曲的演唱,但講唱文學(xué)卻是時時被當(dāng)作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糧的。許許多多的舊式的出賃的讀物,其中,幾全為講唱文學(xué)的作品。這是真正的像水銀瀉地?zé)o孔不入的一種民間的讀物,是真正的被婦孺老少所深愛看的作品。
這種講唱文學(xué)的組織是以說白(散文)來講述故事,而同時又以唱詞(韻文)來歌唱之的;講與唱互相間雜。使聽眾于享受著音樂和歌唱之外,又格外的能夠明了其故事的經(jīng)過。這種體裁,原來是從印度輸入的。最初流行于廟宇里,為僧侶們說法、傳道的工具。后來乃漸漸的出了廟宇而入于“瓦子”(游藝場)里。
她們不是戲曲;雖然有說白和歌唱,甚且演唱時有模擬故事中人物的動作的地方,但全部是的講述,并不表演的。(后來竟有模擬戲曲而在臺上表演了,像近來流行的化裝灘簧、化裝宣卷之類。)
,藝術(shù)表現(xiàn)術(shù)語,即表述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第三身)講述表現(xiàn)故事,而不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講述者雖然也會模擬故事中人物的口吻、動作,但總體上是置身事外的。
她們也不是敘事詩或史詩;雖然帶著極濃厚的敘事詩的性質(zhì),但其以散文講述的部分也占著很重要的地位,絕不能成為純粹的敘事詩。(后來的短篇的唱詞,名為“子弟書”的,竟把說白的部分完全的除去了,更近于敘事詩的體裁了。)
她們是另成一體的,她們是另有一種的極大魔力,足以號召聽眾的。
她們的門類極為復(fù)雜,雖然其性質(zhì)大抵相同。大別之,可分為:
一、“變文”:這是講唱文學(xué)的祖禰,最早出現(xiàn)于世的。其初是講唱佛教的故事,作為傳道、說法的工具的,像《八相成道經(jīng)變文》、《目連變文》等等;且其講唱只是限于在廟宇里的。但后來,漸漸的采取中國的歷史上的故事和傳說中的人物來講唱了;像《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舜子至孝變文》等等;甚至有采用“時事”來講唱的,像《西征記變文》。
二、“諸宮調(diào)”:當(dāng)“變文”的講唱者離開了廟宇而出現(xiàn)于“”里的時候,其講唱宗教的故事者成為“寶卷”,而講唱非宗教的故事的,便成了“諸宮調(diào)”。“諸宮調(diào)”的歌唱的調(diào)子,比之“變文”復(fù)雜得多,是采取了當(dāng)代流行的曲調(diào)來組成其歌唱部分的。其性質(zhì)和體裁卻和“變文”無甚分別。在“諸宮調(diào)”里,我們有了幾部不朽的名著,像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無名氏的《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
,宋、元時大城市里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也叫“瓦舍”、“瓦肆”。
三、“寶卷”: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子孫,其歌唱方法和體裁,幾和“變文”無甚區(qū)別;不過在其間,也加入了些當(dāng)代流行的曲調(diào)。其講唱的故事,也以宗教性質(zhì)的東西為主體,像《香山寶卷》、《魚籃觀音寶卷》、《劉香女寶卷》等等。到了后來,也有講唱非宗教的故事的,像《梁山伯寶卷》、《孟姜女寶卷》等等。
四、“彈詞”:這是講唱文學(xué)里在今日最有勢力的一支。彈詞是流行于南方的,正像“鼓詞”之流行于北方的一樣。彈詞在福建被稱為“評話”,在廣東,被稱為“木魚書”,或又作“南詞”,其實(shí)是同一的東西。在彈詞里,有一部分是婦女的文學(xué),出于婦女之手,且為婦女而寫作的,像《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等等。大部分是用國語文寫成的。但也有純用吳音寫作的,這也占著一部分的力量,像《三笑姻緣》、《珍珠塔》、《玉蜻蜓》等等。福建的“評話”,以《榴花夢》為最流行,且最浩瀚,約有三百多冊。
五、“鼓詞”:這是今日在北方諸省最占勢力的講唱文學(xué)。其篇幅,大部分都極為浩瀚,往往在一百冊以上;像《大明興隆傳》、《亂柴溝》、《水滸傳》等等都是。其中,也有小型的,但大都以講唱戀愛的故事為主體的,像《蝴蝶杯》等。在清代,有所謂“子弟書”的,乃是小型的鼓詞,卻除去道白,專用唱詞,且以唱詠?zhàn)罹实墓适轮械囊欢螢橹?。子弟書有東調(diào)、西調(diào)之分。東調(diào)唱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調(diào)則為靡靡之音。
第五類,游戲文章。這是“俗文學(xué)”的附庸。原來不是很重要的東西,且其性質(zhì)也甚為復(fù)雜。大體是以散文寫作的,但也有作“賦”體的。在民間,也占有相當(dāng)?shù)膭萘Α臐h代的《僮約》到的《文章游戲》,幾乎無代無此種文章。像《燕子賦茶酒論》等是流行于唐代的。像《破棕帽歌》等,則流行于明代。它們卻都是以韻文組成的;可歸屬在民歌的一類里面。
(生卒不詳),西漢辭賦家。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工歌詩,善辭賦。現(xiàn)存作品有《洞簫賦》、《甘泉宮頌》等。其俳諧文《僮約》,以游戲文字記述當(dāng)時地主家奴仆的生活,生動有趣。
(1766~?),清中葉文人,紹興人。工詩文,“尤工小詞,錦口繡心,別具風(fēng)流,有元人氣味”。游幕廣東甚久,故能用廣東俗語入曲。著有《文章游戲》四編,南音《客途愁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