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第二類的非佛教故事寫當代的“今聞”者,今所存的只有《西征記》(《敦煌掇瑣》本)一本。孫楷第先生稱之為《變文》(見《大公報·圖書副刊》一四五期(民國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版:《敦煌寫本張義潮變文跋》)。
(799-872),唐后期領(lǐng)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tǒng)治的首領(lǐng)。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縣城西)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率領(lǐng)沙州人民起義,驅(qū)逐吐蕃守將,自攝州事。大中五年,唐王朝在沙州設(shè)置地方政權(quán)歸義軍,以張義潮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
這一本變文當是歌頌功德之作,特為張義潮而寫作的;這可見和尚們于講唱變文的時候,也不得不顧慮到環(huán)境,或甚至不得不獻媚于軍府當?shù)馈?
這是僅有的這樣一種作風與題材的變文,特錄殘卷的全文于下。
(上缺)諸川吐蕃兵馬還來劫掠沙州。奸人探得事宜,星夜來報仆射,集諸川蕃賊欲來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齊集。仆射聞吐渾王反亂,即乃點兵□兇門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進軍。才經(jīng)信宿,即至西同側(cè)近。便擬交鋒。其賊不敢拒敵,即乃奔走。仆射遂號令三軍:便須追逐。行經(jīng)一千里已來,直到退渾國內(nèi),方始趂趃。仆射即令整理隊伍,排比兵戈:展旗幟,動鳴鼉,縱八陣,騁英雄。分兵兩道,里合四邊。人持白刃,突騎爭先。須臾陣合,昏霧漲天。漢軍勇猛而乘勢,拽戟沖山直進前。蕃戎膽怯奔南北,漢將雄豪百當千。處
,即吐谷渾王。吐谷渾是中古活躍在今我國青海及甘肅、四川部分地區(qū)的民族。立國約300年。唐代后期稱為吐渾。
忽聞戎犬起狼心,叛逆西同把崄林。
星夜排兵奔疾道,此時用命總須擒。
雄雄上將謀如雨,蠢愚蕃戎計豈深?
十載提戈驅(qū)丑虜,三邊獲捍不能侵。
何期今歲興殘害,輒爾依前起逆心。

張義潮出行圖 敦煌壁畫。
今日總須摽賊首,斯須霧合已霃霃。
將軍號令兒郎曰:克勵無辭百戰(zhàn)勞。
丈夫名 向槍頭取,當敵何須避寶刀。
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
頭中鋒芒陪壟土,血濺戎尸透戰(zhàn)襖。
一陣吐渾輸欲盡,上將威臨煞氣高。
決戰(zhàn)一陣,蕃軍大敗。其吐渾王怕急,突圍便走。登涉高山,把崄而住。其宰相三人,當時于陣面上生擒。只向馬前,按軍令而寸斬。生口細小等活捉三百余人。收奪得駝馬牛羊二千頭匹。然后唱大陣樂而歸軍幕,敦煌北一千里鎮(zhèn)伊州城西有納職縣。其時回鶻及吐渾居住在彼,頻來抄劫伊州,俘虜人物,侵奪畜牧,曾無暫安。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親統(tǒng)甲兵,詣彼擊逐伐除。不經(jīng)旬日中間,即至納職城。賊等不虞漢兵忽到,無準備之心。我軍遂列烏云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猖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煞戮橫尸遍野。處
敦煌上將漢諸侯,棄卻西戎朝鳳樓。
圣主委令摧右地,但是匈奴盡總仇。
昨聞獫狁侵伊鎮(zhèn),俘劫邊氓旦夕憂。
元我叱咤揚眉怒,當即行兵出遠收。
兩軍相見如龍斗,納職城西赤血流。
我將軍意氣懷文武,威脅蕃渾膽已浮。
犬羊才見唐軍勝,星散回兵所在抽。
遠來今日須誅剪,押背擒羅豈肯休。
千人中矢沙場殪,鈷鍔 務(七雕反)墜賊頭。
閃鑠紅旗晶耀日,不忝縱火牛。
漢土神資通造化,稱卻殘兇總不留。
,即田單。
仆射與犬羊決戰(zhàn)一陣,回鶻大敗,各自蒼黃拋棄鞍馬,走投入納職城,把勞而守。于是中軍舉華角,連擊錚錚,四面□兵,收奪駝馬之類一萬頭匹。我軍大勝,匹騎不輸。遂即收兵,卻望沙州而返。既至本軍,遂乃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匈奴,不曾暫暇。先去大中十載,大唐差冊立回鶻使御史中丞王端章持節(jié)而赴單于。下有押衙陳元弘走至沙州界內(nèi),以游弈使佐承珍相見。珍忽于曠野之中,迥然逢著一人,猖狂奔走,遂處分左右領(lǐng)至馬前,登時盤詰。陳元弘進步向前,稱是漢朝使命北入回鶻充冊立使,行至雪山南畔,被背叛回鶻劫奪國信,所以各自波逃,信腳而走,得至此間,不是惡人。伏望將軍希垂照察。承珍知是漢朝使人,與馬馱,至沙州,即引入?yún)⒁娖蜕洹j愒氚莨蚱鹁?,具述根由,立在帳前。仆射問陳元弘使人:于何處遇賊?本使伏是何人?元弘進步向前,啟仆射:元弘本使王端章,奉敕持節(jié)北入單于,充冊立使。行至雪山南畔,遇逢背逆回鶻一千余騎,當被劫奪國冊及諸敕信。元弘等出自京華,素未諳野戰(zhàn),彼眾我寡,遂落奸虞。仆射聞言,心生大怒。這賊爭敢輒爾猖狂,恣行兇害。向陳元弘道:使人且歸公館,便與根尋。由未出兵之間,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差走馬使至云:有背叛回鶻五百余帳,首領(lǐng)翟都督等將回鶻百姓已到伊州側(cè)。(下缺)
,據(jù)上下文應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