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撒豆

藥味集 作者:周作人


撒豆

秋風(fēng)漸涼,王母暴已過,我年例?;伎莶轃?,也就復(fù)發(fā),不能做什么事,只好拿幾種的小話選本消遣。日本的小話譯成中國語當(dāng)云笑話,笑話當(dāng)然是消閑的最好材料,實際也不盡然,特別是外國的,因為風(fēng)俗人情的差異,想要領(lǐng)解往往須用相當(dāng)?shù)臍饬Α?墒切υ挼暮锰幘驮谶@里,這點勞力我們豈能可惜。我想笑話的作用固然在于使人笑,但一笑之后還該有什么余留,那么這對于風(fēng)俗人情之理解或反省大約就是吧。笑話,寓言與俗諺,是同樣的好資料,不問本國或外國,其意味原無不同也。

小話集之一是宮崎三味編的《落語選》,庚戌年出板,于今正是三十年了。卷中引《座笑土產(chǎn)》有過年一則云:

“近地全是各家撒豆的聲音。主人還未回來,便吩咐叫徒弟去撒也罷。這徒弟乃是吃吧,抓了豆老是說,鬼鬼鬼。門口的鬼打著呵欠說,喴,是出去呢,還是進(jìn)來呢?”案,這里所說是立春前夜撒豆打鬼的事情。村瀨栲亭著《藝苑日涉》卷七民間歲節(jié)下云:

“立春前一日謂之節(jié)分。至夕家家燃燈如除夜,炒黃豆供神佛祖先,向歲德方位撒豆以迎福,又背歲德方位撒豆以逐鬼,謂之儺豆。老幼男女啖豆如歲數(shù),加以一,謂之年豆。街上有驅(qū)疫者,兒女以紙包裹年豆及錢一文與之,則唱祝壽驅(qū)邪之詞去,謂之疫除?!秉S公度著《日本國志》,卷三十五禮俗志二中歲時一篇,即轉(zhuǎn)錄栲亭原書全文,此處亦同,查《日本雜事詩》各本,未曾說及,蓋黃君于此似無甚興味也。蜀山人《半日閑話》中云:

“節(jié)分之夜,將白豆炒成黑,以對角方升盛之,再安放簸箕內(nèi),唱福里邊兩聲,鬼外邊一聲,撒豆,如是凡三度?!边@里未免說的太儀式化,但他本來是儀式,所以也是無可如何。森鷗外有一篇小說叫做“追儺”,收在小說集《涓滴》中,可以說是我所見的唯一藝術(shù)的描寫,從前屢次想翻譯,終于未曾著手。這篇寫得極奇,追儺的事至多只占了全文十分之一,其余全是發(fā)的別的議論,與普通小說體裁絕不相似,我卻覺得很喜歡?,F(xiàn)在只將與題目有關(guān)的部分抄譯于左:

“這時候,與我所坐之處正為對角的西北隅的紙屏輕輕的開了,有人走進(jìn)到屋里來。這是小小的干癟的老太太,白頭發(fā)一根根的排著,梳了一個雙錢髻。而且她還穿著紅的長背心。左手挾著升,一直走到房間中央。也不跪坐,只將右手的指尖略略按一下席子,和我行個禮。我呆呆地只是看著。

福里邊,鬼外邊!

老婆子撒起豆來了。北邊的紙屏拉開,兩三個使女跑出來,撿拾撒在席上的豆子。

老婆子的態(tài)度非常有生氣,看得很是愉快。我不問而知這是新喜樂的女主人了?!备袅耸畮仔斜闶墙Y(jié)尾,又回過來講到追儺,其文云:

“追儺在昔時已有,但是撒豆大概是鐮倉時代以后的事吧。很有意思的是,羅馬也曾有相似的這種風(fēng)俗。羅馬人稱鬼魂曰勒木耳,在五月間的半夜里舉行趕散他們的祭禮。在這儀式里,有拿黑豆向背后拋去一節(jié)。據(jù)說我國的撒豆最初也是向背后拋去,到后來才撒向前面的?!柄t外是博識的文人,他所說當(dāng)可信用,鐮倉時代大約是西歷十三世紀(jì),那么這撒豆的風(fēng)俗至少也可以算是有了六百年的歷史了吧。

好些年前我譯過一冊《狂言十番》,其中有一篇也說及撒豆的事,原名“節(jié)分”,為通俗起見卻改譯為“立春”了。這里說有蓬萊島的鬼于立春前夜來到日本,走進(jìn)人家去,與女主人調(diào)戲,被女人乘隙用豆打了出來,只落得將隱身笠隱身蓑和招寶的小槌都留下在屋里了。有云:

女 咦,正好時候了,撒起豆來吧。

“福里邊,福里邊!

鬼外邊,鬼外邊!”(用豆打鬼)

鬼 這可不行。

女 “鬼外邊,鬼外邊!”

案狂言盛行于室町時代,則是十四世紀(jì)也。嵩山禪師居中(1277—1345)曾兩度入唐求法,為當(dāng)時五山名僧,著有《少林一曲》一卷,今不傳,卜幽軒著《東見記》卷上載其所作詩一首,題曰“節(jié)分夜吃炒豆”:

粒粒冷灰爆一聲 年年今夜發(fā)威靈

暗中信手輕拋散 打著諸方鬼眼睛

江戶時代初期儒者林羅山著《庖丁書錄》中亦引此詩,解說稍不同,蓋傳聞異詞也:

“古人詩中,詠除夜之豆云,暗中信手頻拋擲,打著諸方鬼眼睛,蓋撒大豆以打瞎鬼眼也。”《類聚名物考》卷五引《萬物故事要訣》,謂依古記所云,春夜撒豆起于宇多天皇時,正是九世紀(jì)之末,又云:

“炒三石三斗大豆,以打鬼目,則十六只眼睛悉被打瞎,可捉之歸?!贝穗m是毗沙門天王所示教,恐未足為典據(jù),故寧信嵩山詩為撒豆作證,至于福內(nèi)鬼外的祝語已見于狂言,而年代亦難確說,據(jù)若月紫蘭著《東京年中行事》卷上云,此語見于《臥云日件錄》,案此錄為五山僧瑞溪周鳳所作,生于十五世紀(jì)上半,比嵩山要遲了一百年,但去今亦有五百年之久矣。

儺在中國古已有之,《論語》里的鄉(xiāng)人儺是我們最記得的一例,時日不一定,大抵是季節(jié)的交關(guān)吧?!逗鬂h書·禮儀志》云,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呂氏春秋·季冬紀(jì)》高氏注云,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qū)疫,謂之逐除。據(jù)《南部新書》及《東京夢華錄》,唐宋大儺都在除夕。日本則在立春前夜,與中國殊異,唯其用意則并無不同。民間甚重節(jié)分,俗以立春為歲始,春夜的意義等于除夕,笑話題云“過年”,即是此意,二者均是年歲之交界,不過一依太陽,一依太陰歷耳。中國推算八字亦以立春為準(zhǔn),如生于正月而在立春節(jié)前,則仍以舊年干支論,此通例也。避兇趨吉,人情之常,平時忍受無可如何,到得歲時告一段落,想趁這機(jī)會用點法術(shù),變換個新場面,這便是那些儀式的緣起。最初或者期待有什么效用,后來也漸漸的淡下去,成為一種行事罷了。譚復(fù)堂在日記上記七夕祀天孫事,結(jié)論曰,千古有此一種傳聞舊說,亦復(fù)佳耳。對于追儺,如應(yīng)用同樣的看法,我想也很適當(dāng)吧。

(廿九年九月七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