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情思

楊朔散文選 作者:楊朔


人在旅途上,又是夜航,最容易倦。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覺得耳朵里像灌滿水,錚錚發(fā)響,知道飛機正在往下落。一睜眼,只見身邊的星星,地面的燈火,密密點點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滿珍珠,連成一片。飛機打著旋,我只擔(dān)心:可別撞碎這些珍珠啊。

穿過這種幻景,我從云頭里飄然落到地面上。這就是印度。好一個新奇的去處:到處是詩意,是哲理,是神話,最能引起人的美妙的幻想。

難道這不新奇么?五冬六夏,老是有開不完的鮮花?;ú莸拿?,有時問當(dāng)?shù)厝?,也說不清。最奇的是一種叫“蘇葛”的花木,葉子周圍是鋸齒模樣,掐一片葉子埋到土里,嫩芽便繞著葉子從鋸齒的凹巢長出來。芒果,菩提,在佛家是圣樹,到處可以看見。有一回,我在一棵大菩提樹上,發(fā)現(xiàn)累累垂垂掛著許多好大的果子。再一細看,竟不是什么果子,而是一群倒掛在樹枝上的蝙蝠。到黑夜蝙蝠一亮翅膀,足有面盆大。

清晨,露水未干,你碰巧能在花陰里看見只孔雀,迎著朝陽展開彩屏,莊嚴(yán)地舞著。舞到得意處,渾身一抖,每根翎子都唰唰亂顫。

德里西南方有座極其漂亮的古城,叫赭堡,全城都刷成粉紅色,因而別名玫瑰城。其實不妨叫它是孔雀之鄉(xiāng)。那兒的孔雀多得出奇,有的干脆養(yǎng)在人家里,跟雞一樣。天天黃昏,孔雀出來打食。路邊上,野地里,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好像美人兒拖著翠色的長裙子,四處轉(zhuǎn)游,根本也不躲避人。赭堡還有象,更通人性。我去看赭堡附近山頂上的琥珀宮時,騎的就是大象。象的全身刺著花繡,耳朵上戴著大銅耳環(huán),環(huán)子上系著彩色的綢子飄帶。養(yǎng)象的人叫它是“象小姐”,怪不得打扮得這樣妖嬈。想不到大象還愛音樂呢。爬山的時候,后邊有人叮叮當(dāng)當(dāng)敲著小鐘,象小姐便踏著拍子,邁著又慢又笨的步子,一搖一晃的,顛得人骨頭都痛。

下來以后,養(yǎng)象的人說:“給小姐點錢買糖吃吧?!贝笙蟊闵熘亲拥侥愀?。我塞一枚印度幣到它鼻眼里,瞧它把鼻子往后一甩,錢就遞到主人手里去,乖覺得很。

乖覺的事兒還多著呢。你在大旅館的餐廳里吃飯,小鳥會唧唧喳喳飛進來,圍著你的腿搜尋面包吃。你到清真寺或者是名勝古跡去游玩,小松鼠會追著你跑,你站住,小松鼠便坐起來,用兩只前爪拈著胡子,歪著頭,還朝你擠眉弄眼呢。你走在野地里,瞧吧,路兩旁常常坐著猴子的家庭:老猴子替小猴子從頭上捉虱子,更小的猴子抱著母親的肚子,就是母親蹦跳、爬樹,也不會掉。只要你 叫上幾聲,哎呀呀,四下尼母樹的葉子一陣亂響,更多的猴子會猱下來,都圍到你跟前。膽大的竟敢一只手抓著你的胳臂,一只手從你掌心里拿香蕉吃。別以為這種種飛禽走獸是養(yǎng)熟的。不是,都是野的,卻跟人處得十分相得,你看有意思沒有意思?

在這樣又古老又新奇的國度里,神話積累得自然特別豐富。象頭人身的“甘尼薩”神,恒河,朱木納河,還有一條據(jù)說隱藏在地下的沙羅索蒂河的三河女神,以及睡在毒蛇頭下的濕娃天神等等故事,不但刻在石頭上,還流傳在人民口頭上。甚至于直到今天,人民的真實生活里也夾雜著帶點神話色彩的東西。

我到南印度的馬德拉斯旅行時,曾經(jīng)親自去看過神鳶。有關(guān)神鳶的事跡,流傳很遠,書上都有記載。據(jù)說由馬德拉斯到孟加拉灣海岸的半路上,有座圣山,每天正午以前,一定有兩只白鳶從天外飛來,落到圣山上,吃點食,喝點水,歇息一會兒,然后又飛走——幾百年來天天如此。那天我去得早,先在山腳下喝了點鮮椰子汁,嘗了嘗像嫩豆腐腦一樣的鮮椰子肉,接著便按照當(dāng)?shù)刈诮痰牧?xí)俗,脫下鞋,光著腳上了圣山。滿山飄著一股香味,不知是野花,還是敬神點的什么香料。和尚們把神牛的糞曬干,弄成灰,往人的前額上抹,給人祝福。我急著要看神鳶,早早便坐到神鳶常落的巖石旁邊等著。到十一點鐘左右,一個光著膀子的老和尚打著傘,拿著一銅碗粘米飯,又就近舀了一銅碗水,都擺到巖石上。圍著看的人悄沒聲的,全都望著天空。

忽然有人悄悄說:“來了!”天空里果然出現(xiàn)兩只鳥,盤旋幾圈,隨后有一只翩然落到巖石上。這是一只白鳶,尾巴是黑的,頭上的翎毛挺憔悴,老了!一下來便從老和尚手里吃起食來,養(yǎng)的熟得很。只是另一只怎么不見來呢?急得老和尚拿銅碗敲著石頭,引它,到底也沒引下來——總是先吃飽了。先前那只吃飽后,用嘴悠閑地剔剔翎子,也就飛了。

都相信這兩只鳶是兩個圣僧,幾百年來每天從巴那拉斯飛往瑞姆薩羅姆去朝圣,好幾千里行程,故而天天中途要在馬德拉斯歇腳。

這類涂上神話色彩的宗教活動倒引起我極其邈遠的幻想。我站在山頂上,望著孟加拉灣碧藍的海水,望著蒼蒼茫茫的印度曠野,不覺想起玄奘。一千多年前,這個人物孤孤零零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袈裟爛成布縷縷,就是跋涉在這片國土上,說不定還打這兒走過呢。走乏了,看見人家燈火,便去叫開門,雙手合十,尋點吃的喝的,歇歇腳,然后又往前走。他不是茫然前進,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一種信仰。

千萬不能忽視印度人民現(xiàn)實生活里的宗教氣息。宗教里也會含著人生哲理。

德里郊外有座“柯特”高塔,是十二世紀(jì)的建筑,一色是砂巖造的,塔身上刻著可蘭經(jīng)文,乍一看,形成十分精致的花紋。高塔進口的大門上刻著這樣的字句:

……為神建筑廟堂的人,神將為他在天上建筑同樣的廟堂。

從這幾句銘文里,我領(lǐng)會一個道理,為什么在印度全境有那么多精美的寺院。這些寺院,正表現(xiàn)出印度人民對于美的人生的想望。在現(xiàn)實生活里追求不到這種美的人生,便把理想寄托到虛無縹緲的天上。建造廟堂,正是動手建造他們的理想。

這種美的理想,你還可以從多方面得到更強烈的感染。殘冬將盡,天氣正好,不妨且到印度西南方奧蘭格巴古城做一次短短的旅行。奧蘭格巴城本身美是美,更美的卻在別處。

翻過一座叫不上名的山嶺,車子開進南印度平原,放眼一望,滿地的甘蔗正開花,飄著白穗,仿佛是雪白的蘆花。轉(zhuǎn)彎抹角,車子又插進一條空谷,停到山腳下?,F(xiàn)在我們來到著名的阿旃陀石窟。

碰巧山根底正有廟會,沿路擺滿小攤,有賣各種甜食的,有賣鑲著玻璃珠子的手鐲的,還有賣色彩濃艷的披巾的?!S多婦女嘴里嚼著豆蔻,圍在各種小攤前挑選自己心愛的物件。她們的服裝不是大紅大紫,就是大綠大黃,都帶著強烈的熱帶色彩。一些吉普賽女人打扮得更鮮艷:頭頂上高高支起尖頂?shù)木I子披巾;兩鬢插著珠子花;鼻子的左面掛著環(huán)子,也有的嵌著一朵小小的金梅花;腳脖子上戴著幾串小鈴鐺,一走路,嘩啦嘩啦響,好聽得很。看起來,無論女人男人,眼神都顯得那么急切,好像是在期待著什么——他們究竟期待什么呢?

我雜在紅紅綠綠的人群里,爬上山去,開始欣賞那些石窟里精彩無比的壁畫。這不是篇藝術(shù)論文,我不想多費筆墨去研究阿旃陀絕世的藝術(shù)??墒?,這些從紀(jì)元前二世紀(jì)到紀(jì)元后七世紀(jì)陸續(xù)凝結(jié)成的精品,實在有吸引人的魔力。傳統(tǒng)的宗教主題和真實的印度生活緊緊結(jié)合著,每幅畫都是那么優(yōu)美,那么和諧,而表現(xiàn)力又是那么強烈。一兩千年前的人物,都用神采動人的眼睛,從墻壁上直望著你??墒悄闱?,怎么那眼神就跟我身旁的活人一樣,又急切,又熱烈。

從古到今,善良的印度人民究竟一直在期待什么呢?

一個印度向?qū)дf:“你知道么?我們昨天剛過‘迪拉三瑞’節(jié)?!?

這是個歷代相傳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人們一見面就要互相給點糖,握握手。

我問道:“糖表示什么呢?”

向?qū)дf:“糖就是愛,就是友情,就是幸福,一年一度,誰不盼望這個節(jié)日呀。”

我的心不覺一亮。千秋萬世,印度人民期待的不正是這些人生最美好的事物么?

他們還把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刻到石頭上。我指的是愛樓拉那個神奇的地方。愛樓拉坐落在奧蘭格巴城西北上,約莫十七英里遠,那里一共有三十四座石窟,一律是石刻,內(nèi)里有佛教的、印度教的、還有耆那教的石雕。有一本書上這樣記載著:“當(dāng)阿旃陀的僧侶藝術(shù)家正忙于顯示短促生命中的永恒時,愛樓拉的山嶺響徹著雕刻巨匠們斧錘的聲音,開鑿出他們幻想中的凱拉薩石頭神宮。”

我認為,印度全國的名勝古跡要算愛樓拉最絕,而凱拉薩神宮又是愛樓拉最絕的一處。我走到凱拉薩前,這座神宮一百六十四英尺長,一百零九英尺寬,九十六英尺高,是從一座大山上劈下來一個角,又把這一角石山雕成一座精美無比的宮殿,上下兩層,里里外外還刻著許多男女神像,以及跟原形一般大的石像等。神宮背后和左右,又依據(jù)原山開鑿出三面石廊,廊里的石壁上刻著好多幅十分動人的神話故事。

有一幅石刻最打動我的心。一個叫魯萬納的國王,長著十顆頭,每天要獻給神十九枝花。一天,神要試試他的心,暗地拿走十枝花。魯萬納一發(fā)覺花的枝數(shù)不夠,他是這樣虔誠,便砍他的頭代替花,已經(jīng)砍下九顆頭,正要砍最后一顆,神感動了,出面止住他。據(jù)說這個神話人物后來竟變成惡魔。且不管結(jié)尾怎樣,這段故事總是值得深思的。

當(dāng)夜,我臨時歇在愛樓拉附近一座古帝王的行宮里,心情極其舒暢。我是完全沉醉在美的境界里去了。天上有月亮,滿野鋪著新鮮的月色,靜得很,只有不知名的草蟲齊聲唱著。我想起當(dāng)年那些刻石的人們。祖父帶著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子子孫孫,前后幾百年,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深刻的智慧,加上像魯萬納那樣獻身的精神,如何能最終創(chuàng)造出這樣偉大的藝術(shù)啊?生命是有限的,那些人早不在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從來也沒想到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頭上,他們刻上的只是自己的生命,他們留給后世的卻正是這種用生命創(chuàng)造的美。我不能不好好想一想:作為人類的這一代,我們又能為后世美好的生活做點什么呢?

月亮地里,遠處曠野上閃著一點野火,有人吹起怪凄涼的管子。印度人民真實的生活可遠不像理想的那樣美好。我知道,這個吹管子的人,睡在繩子結(jié)的床上,能吃到紅高粱餅,放點辣子,就是好的。不過我也知道,印度人民像自己的祖先一樣,永遠抱著美好的理想;而且有毅力,有勇氣,他們會為建造他們千秋萬世所想望的美好的人生而奮斗,而抗?fàn)帯?

(一九五七年)

1965年元旦·開羅·地中海邊

1964年作家出版社版《生命泉》(平裝)封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