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
唐末,進士不第,坎廩失職,如王仙芝輩倡亂;而敬翔、李振之徒,亦皆進士之不得志者。宋祖深鑒其故,廣開科舉之途。開寶二年三月壬寅朔,詔禮部閱貢士十五舉以上,曾終場者,具名以聞,特恩各賜本科出身,此特奏之名所由始也。
景德二年三月丁巳,李迪等進士及第,賜特奏名五舉以上,本科六十四人,《三傳》十八人,同學究二十二人,《三禮》四十四人,年老授將作監(jiān)主簿三十一人,特奏之名所由立也。祥符八年,又以人多而裁抑之。特奏名并赴殿試,是后循以為例,故終宋之世,其禍患皆起于夷狄;而中國士子,雖潦倒場屋,窮老盡氣,無自棄于盜賊,如唐末之亂者,豈非宋祖之明慮遠哉!
此錄后列特奏名一人,殆猶存告朔餼羊之遺意歟!第五甲第九十名朱熹字元晦,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王同軌記其詳于《耳譚》中。余考宋朝《登科錄》,唯此與“寶祐四年者”僅存,則知此錄之傳,蓋以文公故而垂之久遠耳。
高似孫《緯略》,裒錄唐之科目,凡六十二科。晁氏《讀書后志》:“《唐制舉科目圖》一卷,不題撰人。凡七十六科”。王應麟《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故當時謂之科目。自王安石罷諸科,后之進士,有科而無目矣?!苯袼鶄鳌秾毜v四年登科錄》,宋末稱為“文天祥榜進士”。蓋制科以人為重也。明太祖洪武四年、十七年開科,十八年會試。循元舊例,作經(jīng)疑試士,至二十一年始定三場之制。三百年來,燈窗小生,熟爛時藝,影掠論策,刺取榮名利祿。自通籍以還,未聞仕優(yōu)則學之大夫,是又人以制科為重;而非制科以人為重也久矣。先正丘文莊公言:“士子有登名前列,不知史冊名目,朝代先后,字書偏傍者,可不憫哉!可不嘆哉!”大有為之君,作師于上,仿漢唐宋射策決科,詩賦取士之法,一洗制義陋習,重興儒雅,豈非斯文之大幸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