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個》后記

集外集拾遺 作者:魯迅


《十二個》后記

俄國在一九一七年三月的革命,算不得一個大風暴;到十月,才是一個大風暴,怒吼著,震蕩著,枯朽的都拉雜崩壞,連樂師畫家都茫然失措,詩人也沉默了。

就詩人而言,他們因為禁不起這連底的大變動,或者脫出國界,便死亡,如安得列夫;或者在德法做僑民,如梅壘什珂夫斯奇,巴理芒德;或者雖然并未脫走,卻比較的失了生動,如阿爾志跋綏夫。但也有還是生動的,如勃留梭夫和戈理奇,勃洛克。

但是,俄國詩壇上先前那樣盛大的象征派的衰退,卻并不只是革命之賜;從一九一一年以來,外受未來派的襲擊,內(nèi)有實感派,神秘底虛無派,集合底主我派們的分離,就已跨進了崩潰時期了。至于十月的大革命,那自然,也是額外的一個沉重的打擊。

梅壘什珂夫斯奇?zhèn)兗热蛔髁藘S民,就常以痛罵蘇俄為事;別的作家雖然還有創(chuàng)作,然而不過是寫些“什么”,顏色很黯淡,衰弱了。象征派詩人中,收獲最多的,就只有勃洛克。

勃洛克名亞歷山大,早就有一篇很簡單的自敘傳——

“一八八○年生在彼得堡。先學于古典中學,畢業(yè)后進了彼得堡大學的言語科。一九○四年才作《美的女人之歌》這抒情詩,一九○七年又出抒情詩兩本,曰《意外的歡喜》,曰《雪的假面》。抒情悲劇《小游覽所的主人》,《廣場的王》,《未知之女》,不過才脫稿?,F(xiàn)在擔當著《梭羅忒亞盧拿》的批評欄,也和別的幾種新聞雜志關(guān)系著?!?

此后,他的著作還很多:《報復》,《文集》,《黃金時代》,《從心中涌出》,《夕照是燒盡了》,《水已經(jīng)睡著》,《運命之歌》。當革命時,將最強烈的刺戟給與俄國詩壇的,是《十二個》。

他死時是四十二歲,在一九二一年。

從一九○四年發(fā)表了最初的象征詩集《美的女人之歌》起,勃洛克便被稱為現(xiàn)代都會詩人的第一人了。他之為都會詩人的特色,是在用空想,即詩底幻想的眼,照見都會中的日常生活,將那朦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將精氣吹入所描寫的事象里,使它蘇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塵囂的市街中,發(fā)見詩歌底要素。所以勃洛克所擅長者,是在取卑俗,熱鬧,雜沓的材料,造成一篇神秘底寫實的詩歌。

中國沒有這樣的都會詩人。我們有館閣詩人,山林詩人,花月詩人……;沒有都會詩人。

能在雜沓的都會里看見詩者,也將在動搖的革命中看見詩。所以勃洛克做出《十二個》,而且因此“在十月革命的舞臺上登場了”。但他的能上革命的舞臺,也不只因為他是都會詩人;乃是,如托羅茲基言,因為他“向著我們這邊突進了。突進而受傷了”。

《十二個》于是便成了十月革命的重要作品,還要永久地流傳。

舊的詩人沉默,失措,逃走了,新的詩人還未彈他的奇穎的琴。勃洛克獨在革命的俄國中,傾聽“咆哮獰猛,吐著長太息的破壞的音樂”。他聽到黑夜白雪間的風,老女人的哀怨,教士和富翁和太太的彷徨,會議中的講嫖錢,復仇的歌和槍聲,卡基卡的血。然而他又聽到癩皮狗似的舊世界:他向著革命這邊突進了。

然而他究竟不是新興的革命詩人,于是雖然突進,卻終于受傷,他在十二個之前,看見了戴著白玫瑰花圈的耶穌基督。

但這正是俄國十月革命“時代的最重要的作品”。

呼喚血和火的,詠嘆酒和女人的,賞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則一樣是空洞。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著過去,向著未來,倘不是真的特出到異乎尋常的,便都不免并含著向前和反顧。詩《十二個》里就可以看見這樣的心:他向前,所以向革命突進了,然而反顧,于是受傷。

篇末出現(xiàn)的耶穌基督,仿佛可有兩種的解釋:一是他也贊同,一是還須靠他得救。但無論如何,總還以后解為近是。故十月革命中的這大作品《十二個》,也還不是革命的詩。

然而也不是空洞的。

這詩的體式在中國很異樣;但我以為很能表現(xiàn)著俄國那時(!)的神情;細看起來,也許會感到那大震撼,大咆哮的氣息??上Хg最不易。我們曾經(jīng)有過一篇從英文的重譯本;因為還不妨有一種別譯,胡成才君便又從原文譯出了。不過詩是只能有一篇的,即使以俄文改寫俄文,尚且決不可能,更何況用了別一國的文字。然而我們也只能如此。至于意義,卻是先由伊發(fā)爾先生??边^的;后來,我和韋素園君又酌改了幾個字。

前面的《勃洛克論》是我譯添的,是《文學與革命》(Litera-turaiRevolutzia)的第三章,從茂森唯士氏的日本文譯本重譯;韋素園君又給對校原文,增改了許多。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概還以為托羅茲基是一個喑嗚叱咤的革命家和武人,但看他這篇,便知道他也是一個深解文藝的批評者。他在俄國,所得的俸錢,還是稿費多。但倘若不深知他們文壇的情形,似乎不易懂;我的翻譯的拙澀,自然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

書面和卷中的四張畫,是瑪修丁(V.Masiutin)所作的。他是版畫的名家。這幾幅畫,即曾被稱為藝術(shù)底版畫的典型;原本是木刻。卷頭的勃洛克的畫像,也不凡,但是從《新俄羅斯文學的曙光期》轉(zhuǎn)載的,不知道是誰作。

俄國版畫的興盛,先前是因為照相版的衰頹和革命中沒有細致的紙張,倘要插圖,自然只得應用筆路分明的線畫。然而只要人民有活氣,這也就發(fā)達起來,在一九二二年弗羅連斯的萬國書籍展覽會中,就得了非常的贊美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魯迅記于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