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公侯伯子男釋字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作者:傅斯年


二、公侯伯子男釋字

公,君也。《爾雅》,“公,君也”,釋名同?!蹲髠鳌匪?,邦君相稱曰君,自稱曰寡君,而群下則稱之曰公。是公君之稱,敬禮有小別,名實無二致也。

君,兄也?!对姟ぺ{衛(wèi)風(fēng)·鶉之奔奔》云:

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國風(fēng)之成章,每有顛倒其詞,取其一聲之變,而字義無殊者。此處以君兄相易,其義固已迫近,而考其音聲,接近尤多。《廣韻》,君,上平二十文,舉云切;兄,下平十二庚,許榮切。再以況貺諸字從兄聲例之。況、貺均在去聲四十一漾,許訪切,似聲韻均與兄界然。然今北方多處讀音,況、貺諸字每讀為溪紐或見紐,而哥字之音則見紐也(唐韻,哥,古俄切)?!对姟芬詮櫋⑿譃轫?,則兄在古邶音中,必與彊同其韻部。此在今日雖不過是一種假設(shè),然可借之連絡(luò)處正多,今試詳之。

公、兄、君、尹、昆、翁、官、哥,皆似一名之分化者。今先列其反切韻部如下,再以圖表之:

公 上平 東部 古紅切 見紐

兄 下平 庚部 許榮切 曉紐

君 上平 文部 舉云切 見紐

尹 上平 準(zhǔn)部 余準(zhǔn)切 喻紐

昆 上平 魂部 古渾切 見紐

翁 上平 東部 烏紅切 影紐

官 上平 桓部 古丸切 見紐

哥 唐韻 古俄切 見紐

茲將上列各紐部表以明之

公、君、兄,已如上所述,至其余諸字之故訓(xùn),分記如下:尹《廣雅·釋詁》:“尹,官也?!蓖跏稀妒枳C》曰:“《爾雅》,‘尹,正也。’郭璞注云,‘謂官正也?!吨茼灐こ脊鳌吩疲?,官也?!逗榉丁吩疲畮熞┤?。’《皋陶謨》云,‘庶尹允諧?!秷虻洹吩?,‘允厘百工?!庇?,尹猶君也。《左傳》隱三年經(jīng)文,“君氏卒”,《公羊》《榖梁》作尹氏卒?!蹲髠鳌氛讯?,“棠君”,《釋文》云,君本作尹。然金文中文之加口雖有時可有可略,而君尹之稱實有別異。如周公子明諸器,“還諸尹,還里君”,蓋尹司職,君司土,果原為一字,彼時在施用上已分化矣。

昆《詩》《左傳》《論語》中,用昆為兄之例甚多?!稜栄拧め層H》,亦晜(昆)、兄錯用。

翁《廣雅·釋親》,“翁,父也?!薄妒枳C》,“《史記·項羽紀(jì)》云:‘吾翁即若翁?!贝艘晕虨楦浮!斗窖浴?,“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或謂之翁?!贝艘晕虨榉悍Q老者。又,漢世公主稱翁主,則漢世言翁,實即公矣。翁字雖有此多義,然尹翁歸字子兄,此翁與兄同誼之確證也。翁與兄同誼,并不害其可用于稱父。人每謂父兄為老,而父兄在家亦有其同地位。父沒,兄之權(quán)猶父也。自老孳乳之殊字,可以分稱父兄,初無奇異。如姐,《廣雅》以為母也,今則南北人以稱其姊。

官《周禮》牛人,掌養(yǎng)國之公牛,巾車,掌公車之政令,注并云,“公猶官也”。

哥 后起字。然今俗語含古音甚多,而古字之讀音,或反不如。例如爸之聲固近于父之古讀,而父之今讀反遠(yuǎn)于父之古讀。

循上列諸義,試為其關(guān)系之圖。此雖只可作為假設(shè),然提醒處頗多,充而實之,俟異日焉。

公一名在有土者之稱謂中,無泛于此者。王室之元老稱公,召公、毛公等是。王室之卿士邑君稱公,劉子、尹子是。若宋則于公之外并無他號。伯亦得稱公?!秴钦Z》:“董褐復(fù)命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瘏峭踉S諾,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是伯之稱公可布于盟書也。侯在其國皆稱公,不特《左傳》可以為證,《詩》《書》皆然。《書·費誓》,“公曰,嗟!”《秦誓》,“公曰,嗟!”子男亦稱公。春秋于許男之葬固書公,不書男。至于由其孳生之詞,如公子,不聞更有侯子、伯子。然則公者,一切有土者之泛稱,并非班爵之號。

宋之稱公,緣其為先朝之舊,并非周所封建之侯,而亦不得稱王耳。虞、虢之稱公,緣其為王甸中大宗。侯伯子男皆可于其國稱公,或為鄰國人稱之曰公,非僭也。果其為僭者,何緣自西周之初即如此耶?以公稱為僭者,宋人說經(jīng)之陋,曾不顧及《春秋》本文也。

宋之不在諸侯列,可以金文證之。吳大澂釋周愙鼎文云:“口厥師眉見王,為周客。錫貝五朋,用為寶器;鼎二,二。其用享于乃帝考?!眳窃疲骸爸芡踔?,殷帝之子,其為微子所作無疑也。”彼為周客則不得為周侯,周不容有二王,則彼不得為宋王,只得以泛稱之公為稱,最近情理者也?!洞呵铩分颍跚浒哉咧?,宋公獨先,亦當(dāng)以其實非任諸侯之列,不當(dāng)以其稱公也。

侯者,射侯之義,殷周之言侯,猶漢之言持節(jié)也?!秲x禮·大射儀》,“司馬命量人量侯道?!编嵶?,“所射正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能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為諸侯。”此當(dāng)與侯之初義為近?!吨軙ぢ毞健?,“其外方五百里,為侯服?!弊ⅲ翱自?,侯,為王斥候也。”此當(dāng)引申之義。侯之稱見于殷墟卜辭。民國十七年董彥堂先生所獲有“命周侯”之語,而前人所見有侯虎等詞,是知侯之一稱舊矣,其非周之創(chuàng)作無疑。至于何緣以射侯之稱加于守土建藩之士,則亦有說。射者,商周時代最重之事。亦即最重之禮?!蹲髠鳌?,晉文公受九錫為侯伯時,輅服之次,彤弓、彤矢為先?!对娙佟分校跽咧a,亦只彤弓之賜獨成一篇。又《齊風(fēng)·猗嗟》,齊人美其甥魯莊公也,除美其容止以外,大體皆稱其射儀。其詞曰: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是知糾糾武夫者,公侯之干城;射則貫者,王者之干城也。侯非王畿以內(nèi)之稱,因王畿以內(nèi)自有王師,無所用其為王者斥候也。而亦非一切畿外有土者之通稱,因有土者不必皆得受命建侯。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為王者有守土御亂之義,然后稱侯。內(nèi)之與王田內(nèi)之有土稱公者不同,外之與侯衛(wèi)賓服者亦異。后世持節(jié)佩符者,其義實與侯無二。

伯者,長也。此《說文》說,而疏家用之,尋以經(jīng)傳及金文記此稱謂諸處之義,此說不誤也。伯即一宗諸子之首,在彼時制度之下,一家之長,即為一國之長,故一國之長曰伯,不論其在王田在諸侯也。在王甸之稱伯者,如召伯虎,王之元老也,如毛伯,王之叔父也,芮伯,王之卿士也。在諸侯之稱伯者,如曹伯、郕伯,此王之同姓也,如秦伯、杞伯,此王之異姓也。至于伯之異于侯者,可由侯之稱不及于畿內(nèi),伯之稱遍及于中外觀之。由此可知伯為泛名,侯為專號,伯為建宗有國者之通稱,侯為封藩守疆者之殊爵也。若子,則除蠻夷稱子外,當(dāng)為邦伯之庶國(論詳下節(jié))。果此設(shè)定不誤,是真同于日耳曼制graf、landgraf、markgraf之別矣。graf者,有土者一宗中之庶昆弟,當(dāng)子;landgraf者,有土者一宗中之長,當(dāng)伯;markgraf者,有土者斥候于邊疆,得以建節(jié)專征者也。

傳說(即《春秋》《左傳》《杜解》等,以顧表為代表)之稱伯者,與金文中所見之稱侯伯者,頗有參差,看前表即知之。金文稱伯者特多,傳說則侯多。已出金文之全部統(tǒng)計尚未知,而金文既非盡出,其中時代又非盡知,且金文非可盡代表當(dāng)世,故如持今日金文之知識以正顧表,誠哉其不足。然亦有數(shù)事可得而論次者:一則王室卿士公伯互稱,此可知伯之非所謂爵也。二則齊魯侯國絕不稱伯,此可知侯之為號,固有殊異之榮。三則公固侯伯之泛稱也。又一趨向可由顧表推知者,即稱侯之國,其可考者幾無不是周初宗胤,后來封建,若鄭若秦,雖大,不得為侯。意者侯之為封本襲殷商,周初開辟土宇,猶有此戎武之號。逮于晚業(yè),拓土無可言,遂不用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晉大夫魏斯、趙藉、韓虔為諸侯,后又以侯命田氏。此均戰(zhàn)國初事,當(dāng)時小國盡滅,列國皆侯稱,威烈王但抄古禮而已,非當(dāng)時之制矣。

侯伯之伯,論作用則為伯之引申,論文義反是伯之本義。猶云諸侯之長,與上文所敘宗法意義下之伯,在字義上全同,即皆就長而言,在指謂上全不同,即一為家長(即國長),一為眾侯之長耳。

子者,兒也。下列金文甲文異形,觀其形,知其義。今作子者借字也。

以子稱有土者,已見于殷,微子箕子是。子者,王之子,故子之本義雖卑,而箕子微子之稱子者,因其為王子,則甚崇。至于周世,則以子稱有土者,約有數(shù)類。最顯見者為諸邦之庶子。邦之長子曰伯,然一邦之內(nèi),可封數(shù)邦,一邦之外,可封某邦之庶子,仍其本國之稱。然則此之謂子,正對伯而言。吳之本國在河?xùn)|王甸之中,故越在東南者為子。鄫之本國何在,今不可考知,然能于宗周時與申同以兵力加于周室,其不越在東夷可知,而越在東夷者為子。然則子之此義,正仲叔季之通稱,與公子之義本無區(qū)別,僅事實上有土無土之差耳。諸侯之卿士稱子,亦緣在初諸為侯卿士者,正是諸侯之子。又王甸中之小君,無宗子稱伯者可征,或亦稱子,如劉子尹子。若然,則子之為稱,亦王甸中眾君之號,其稱伯者,乃特得立長宗者耳。

至于蠻夷之有土者,則亦為人稱子,自稱王公侯伯。宗周鐘,“王肇遹省文,疆土。南國服子敢臽虐我土?!笔墙鹞闹兄C。若《春秋》,則以子稱一切蠻夷,尤為顯然。此類子稱,有若干即非被稱者之自認(rèn),又非王室班爵之號。此可證明者:例如荊楚,彼自稱王,諸侯與之訂盟,無論其次敘先后如何,準(zhǔn)以散盤氏稱王之例,及楚之實力,其必不貶號無疑也。然《春秋》記盟,猶書曰楚子?!秶Z·吳語》,“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吳王許諾,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春秋》書曰“吳子”,既與吳之自號不同,又與命圭有異也;是以蠻夷待吳也。至命圭有命,固曰吳伯者,意者吳之本宗在河?xùn)|者已亡,句吳遂得承宗為伯乎?今又以金文較《春秋》,則莒自稱為侯,而《春秋》子之,邾自泛稱公,而《春秋》子之,楚自稱為王、為公,而《春秋》子之。雖金文亦有自稱子者,如許,然真在蠻夷者,并不自居于子也。然則蠻夷稱子,實以賤之,謂其不得比于長宗耳。子伯之稱既無間于王甸及畿外,其初義非爵,而為家族中之親屬關(guān)系,無疑矣!

就子一稱之演變觀之,頗有可供人發(fā)噱者。子本卑稱,而王子冠以地名,則尊,微子箕子是也。不冠地名,則稱王子,如王子比干。此之為子,非可盡人得而子之。稱于王室一家之內(nèi)者,轉(zhuǎn)之于外,頗有不恭之嫌。滿洲多爾袞當(dāng)福臨可汗初年攝政時,通于福臨之母,臣下奏章稱曰叔父攝政王,此猶滿人未習(xí)漢俗之嚴(yán)分內(nèi)外。果有漢臣奏請,叔父者,皇之叔父,非可盡人得而叔父之;遂冠皇于叔父之上。此正如王子公子之造辭也。子一名在周初如何用,頗不了然,《周書》歷舉有土之君,子號不見。春秋之初,諸侯之卿,王室之卿,均稱子,已見于典籍矣。前一格如齊之高國,晉之諸卿,魯之三桓,后一格如劉子。至孔子時,士亦稱子,孔子即其例也。戰(zhàn)國之世,一切術(shù)士皆稱子,子之稱濫極矣。漢世崇經(jīng)術(shù),子之稱轉(zhuǎn)貴,漢武詔書,“子丈夫”,是也。其后歷南北朝隋唐,子為嚴(yán)稱。至宋則方巾之士,自號號人,皆曰子,而流俗固不以子為尊號。今如古其語言,呼人以子,強(qiáng)者必怒于言,弱者必怒于色矣。又“先生”一稱,其運命頗可與子比擬。《論語》,“有酒食,先生饌,有事弟子服其勞。”此先生謂父兄也。至漢而傳經(jīng)傳術(shù)者猶傳家,皆先生其所自出,此非謂父兄也。今先生猶為通稱,而俚俗亦每將此詞用于頗不佳之職業(yè)。又“爺”之一詞亦然?!赌咎m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又云,“不聞爺娘喚女聲”,爺者,父也。今北方俗呼祖曰爺,外祖曰老爺,猶近此義。明稱閣部為老爺,以尊其親者尊之也。歷清代遽降,至清末則雖以知縣縣丞之微,不愿人稱之為老爺而求人稱之為大老爺。此三詞者,“子”“先生”“爺”,皆始于家族,流為官稱,忽焉抬舉甚高,中經(jīng)降落,其末流乃沉淪為不尊之稱焉。

男者,附庸之號,有周公子明諸器所謂“諸侯,侯田男”者為之確證。按以《周書》所稱“庶邦侯田男衛(wèi)”諸詞,此解可為定論。男既甚卑,則稱男者應(yīng)多,然《春秋》只書許男,而許又自稱子(許子鐘、許子簠)。此由許本魯之附庸,魯之勢力東移,漸失其西方之綱紀(jì),許緣以坐大,而不甘于附庸之列。魯雖只希望“居常與許”,終不能忘情,《春秋》遂一仍許男之稱焉。魯許之關(guān)系,別詳拙著《大東小東說》,此不具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