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
城內(nèi)東城麓有水一方,廣數(shù)畝,湛然而清凈不可唾。每當秋水瀰漫,蘆葦叢雜,樹木陰翳,浴波之鳥親人,唼藻之魚可掬。是謂蘆洲。水次有老屋數(shù)椽,宜飲酒,宜賦詩,宜弈棋,其地不減城西小西湖春雨草堂諸勝。姜丈桐軒撰《蘆洲記》云:“宋寶慶間,州守陳垓勤心民事,開市河,小西湖、蘆洲皆其遺跡。小西湖以宮氏春雨草堂顯,蘆洲新舊志闕焉。惟國朝孔東塘博士,有與杜于皇、黃仙裳、交三、俞陳芳蘆洲集詩,見《湖海四集》,文獻足徵,僅此而已。少時所見東城圖畫,太平園諸跡,敗瓦頹垣,無一存者,蓋去陳公五百余年矣。后其地屬陳理堂學博。嘉慶丁卯冬,李南阿作書乞為別墅,理堂時官下邳,許之。顧地廢已久,興復匪易。理堂、南阿旋相繼歿,事遂寢?!痹圃?。錄之以為后之考蘆洲者有所據(jù)焉。今地歸馬姓,近事不復詳。
〔《退庵筆記》卷三〕
進德叢桂二坊
進德坊在登仙橋西北,以查尚書陶所居,兄弟子姓皆有世德故名。西叢桂坊在登仙橋西南,以宋侍講周孟陽舊居名。東叢桂坊在登仙橋東南,以侍講族居名。見余家所藏舊鈔本《海陵志》。此本為諸新志祖述,新志載未備。
〔《庭聞州世說》卷一〕
鐵盤廠
予宅西十余步,折而北,俗稱謂鐵炮巷,相沿已久,不知為“鐵盤廠”之訛。紫元太史云:“預備倉東水一區(qū),名鐵盤廠,或云‘鐵炮’。相傳尉遲恭鍛于此,時有鐵腳出,若山石然?!痹圃?。道光四五年間,東鄰高氏拆園中屋,掘地得堅塊甚多,確犖壘砢,狀類山石,重數(shù)十百斤不等。初得之甚喜,蓋園本系國初田氏舊宅,田固雄于資,疑窖藏中物。細視之,乃鐵腳也?;驊Z恿售于釘鐵店,計其工炭之費,適如其值,無羨利,遂棄置無過問者。此事余親見之,太史之言驗矣。
〔《退庵筆記》卷三〕
袁后街
城之西甲鎮(zhèn)有袁后街,實“園后街”之誤也。街北有三元巷,據(jù)知者云,是巷為儲文懿公故居之所在。公雖僅得解、會兩元,而平日實以三元自負,故臚傳而后,其巷竟名三元。〔或曰,公朝考列首選,為朝元,故亦得稱三元,此說近是?!硽v官吏部,移宅于巷南,〔即今西倉大街?!澄萦詈瓿?,煥然一新,當時有“儲半街”之稱。宅后有園,園門與巷相望,其間適有街衢,以街在園后,乃名之曰園后街。年深久遠,人莫悉其名之由來,訛“園”為“袁”,由來固久。迄今西倉街儲姓,猶多世居其地者,殆為文懿公之族裔歟?
〔《吳陵野紀》卷一〕
軍樓
攩軍樓在坡子街北。四十年前,秋令決囚恒于其地執(zhí)法。行刑時,劊子手或以人首戲擲商肆,血肉模糊,人多畏厭,故其地商家聞決囚訊,有闔門以避惡者。后因人煙稠密,行刑多礙,改于大校場執(zhí)法。坡子街頭、攩軍樓下,久不見血花飛濺矣。
〔《吳陵野紀》卷一〕
天滋泊
國初,永寧寺外望洋一片,名天滋泊,亦名天池。古揚州府志有圖,州志反闕。故志云,泊闊數(shù)丈,一遇風起水涌則不可渡,故造橋,原呈者專以延醫(yī)接生不便也。橋南北兩堤里人自筑,土取新城,堤成而城基削盡矣。初,新城有南門,城上樹木蒼蒼,隔水望之儼然要害,故明末高杰潰兵懼不敢渡。今之橋南屋宇鱗次,皆風帆來往處也,惟方家墳以東為舊城基。寺前堤則巡撫陳桂森公宏謀建,經(jīng)其事則黔西李公也。堤成,陳公為之記,入州志《藝文》。寺西有放生池,李公所開,取土筑堤。亦舊有池,茲廣而大之耳。
〔《叢談偶錄》〕
玉帶河
治有中市河、東西市河,如川字形,南北水門交會。而橫亙其中者,為玉帶河。在州治、在察院為玉帶橫腰,在道治為水纏玄武。鄭中丞兵備揚州時,三市河開通,此河開止東半,以西為黃公宛懷書室也。后籍入官。一杜姓者,冒領竊踞,上官屢檄,行輒買園丁作居民,多方梗阻上令,遂中斷。乙巳間修府志,不知誰何徑將玉帶河并入市河滅其跡,而舊志不可滅。
〔《庭聞州世說》卷六〕
小菜場
小菜場在大東橋畔,舊為上下河溝通之道。水入大東橋,經(jīng)行東壩口觀音庵之右側,曲折至草河頭。大浦頭之水,入新橋,經(jīng)行竹板廠之小河,曲折至稻河也。今西壩雖塞,而竹板廠間河道猶有跡可尋。東壩塞后,則上下河之交通久絕,泥沙淤積,寢成平地矣。民國十七年平大東橋,且于橋北凹處增蓋以土,建小菜場,遷坡子街魚桶、菜攤于其地。十八年春,魚菜販雖曾起風潮,焚毀其篷,而不久事平,小菜場卒歸開放。航行故道乃變商場,訪古者于此,得無有滄桑之感乎!
〔《吳陵野紀》卷一〕
大東橋
大東橋原名大通橋,當五十年前猶有船行其下。朱櫻船《海陵竹枝詞》“一帶河房喧若市,估帆撐過大東橋”,是其明證。今橋亦筑平,僅余涵洞注水而已。
〔《吳陵野紀》卷一〕
里高橋
里高橋,俗稱也,志書原稱豐利橋。南唐時稱暮春橋,故徐鉉海陵詩有“暮春橋下手封書”之句。今是橋亦筑平。
〔《吳陵野紀》卷一〕
八字橋
北城門里外吊橋、王家橋、大寧橋、陳家橋、稅務橋、八字橋、紅橋、登仙橋、里高橋、南薰橋、三元橋、青云橋、泮池及涵洞玉帶河周橋、董家小橋,光緒間州牧陸春江修理整齊,往來無礙。工興于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竣于十四年九月一日,見《陳子棠年譜》。今八字橋以特高,于民國十七年由市政局改之使平,并擴之使寬,距陸公修理時垂四十年。聞平橋之日,于舊橋底得土丸一,碎之,中藏金橘二枚,色鮮黃如新,歷四十年之久而氣不變,異矣。
〔《吳陵野紀》卷一〕
崇明橋
崇明橋,南水門入第四橋。舊近稅務,俗謂之稅務橋,新志謂之太平橋。
〔《庭聞州世說》卷一〕
周橋
城內(nèi)周橋,由宋周孟陽而來。周氏世居其處,為邑中大族,故橋以周名,今有稱為州橋者誤也。
〔《吳陵野紀》卷一〕
西虹橋
西虹橋在同仁堂北。民國十七年亦平其路而寬其道,橋北民廬有拆讓數(shù)椽者,而橋南則未波及,其亦有幸有不幸乎。
〔《吳陵野紀》卷一〕
孫家橋
玉房師有鄰之天臺國清寺者,僧問家鄉(xiāng),曰:“泰州?!薄熬雍畏??”曰:“孫家橋西?!鄙υ唬骸按怂缀?,乃五泉橋也?!痹唬骸昂螕?jù)?”則曰:“君不見橋西坡有五方石,中洞如井底乎?”問以他事,不顧而去。蓋有道而隱于釋者也。按,橋門向西,題“利涉”,柯州牧永康筆,字法香光。左有石,石泐,字不可識。右石長闊如左,署曰:“天本好生,不可殺生,人欲長生,務須放生。”字漸不可識。余友張遇昌以黑漆涂之,遂行人咸見矣。
〔《叢談偶錄》〕
招賢橋
北山寺西有橋焉,曰招賢。其地名招賢鄉(xiāng),土人呼招賢橋曰“招扇面橋”。案,“扇”為“賢”之轉音,其曰“面”者何也?考舊州志,有招賢門在其地,“面”音又為“門”之轉音也。土語相沿,可徵古跡,于此見之矣。
〔《聽鸝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