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卷十一教學之道,凡二十一條。明道言:“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厭,無德者惑?!苯癜矗航陶弑貫閷W者留地步,且讓學者自求,教者只開示門路,不煩多言。引其端,使學者自啟自發(fā)。果學者愚無知,多言亦適以增惑。謝上蔡言:“言教不如身教”,亦此意。惟身教有限,言教多方,上蔡言終不如明道此條之涵意深長。西方哲學好盡言,一若己言無不是,而聞者不易知,故有邏輯,又尚組織,使人必知,又難辨,不為學者留地步。于是乃有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之名言。實則縱謂我發(fā)現真理,亦可謂乃由師啟之,又何必定謂我是而師非乎。抑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有難盡,人或不知??鬃釉唬骸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辟F以所知為教,仍待學者之自求。雙方各宜有涵蓄始是。
明道又言:“子厚以禮教學者最善。使學者先有所據守?!苯癜矗簩W者自有據守,則不必盡賴之師矣。據守之于身,則言教不如身教,不如改言學于言不如學于身。學于身,則不啻學于己矣?!墩撜Z》第一章首句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贝隧殞W者反求之身,自作考驗。悅與不悅,必待學者自知之,非師之所能強。今人則又謂客觀始得真理。如孔子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只是自身經驗,令人亦親驗之,不強人以必信,此為對學者留地步,亦可謂是禮。今人則反以為孔子言不邏輯,無組織,乃主觀武斷。不知教在己,而學則在人,故朱子編此目必以教學連言也。
明道又曰:“語學者以所見未到之理,不惟所聞不深徹,反將理低看了?!苯癜矗喝缈鬃友匀?,因學者各人境界不同,故所語亦異。今人則必依西方哲學為例,來作篇孔子仁的哲學,或孔子仁的思想之類。若謂孔子言仁,不明不盡,無組織,無系統(tǒng),如彼言乃可使人知。但確是亦把仁字的地位看低了。西方人確亦看低了他們所謂的真理,故使人人各自要來發(fā)明一真理,而至今無定見,此真理則依然在爭論中。然則又何以為教,又何以為學。
伊川言:“說書必非古意,轉使人薄。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yōu)游涵養(yǎng),使之自得。今一日說盡,只是教得薄。至如漢時說下帷講誦,猶未必說書?!苯癜矗航陶唔毥痰脤W者優(yōu)游涵養(yǎng),自己心智成長,始能自得,此是厚。一口把道理說盡,反令學者薄了。西方人著書必好說盡,教書仍好說盡。又好以集會演說來講學,人持一說,各求說盡,彼此間相比多爭。說者非以為教,聽者亦非以為學,是為表現,或稱創(chuàng)造。自中國古人言之,恐亦當謂之薄矣。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