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漢語通論(八) 敘述句,矣字,焉字

古代漢語 作者:王力


敘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在古代漢語里,敘述句的結構一般和現(xiàn)代漢語沒有什么不同。例如:

冬,晉文公卒。(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侯秦伯圍鄭。(左傳僖公三十年)

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公賜之食。(左傳隱公元年)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馬逸不能止。(左傳成公二年)

虎求百獸而食之。(戰(zhàn)國策·楚策)

在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句里,"公賜之食"是雙賓語句。"賜食"是一個動賓詞組,"食"(食物)是直接賓語;"之"指潁考叔,是"賜食"的對象,是間接賓語。類似的例子如: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戰(zhàn)國策·趙策)一般說來,動詞如果是"賜""予""遺""語""告"等字,大致總有兩個賓語:一個是指物的直接賓語,一個是指人的間接賓語。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這種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漢語能帶有雙賓語的并不限於上述這一類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有雙賓語。例如:

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萬章下)

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紾"zhěn,扭轉。)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傳襄公十四年)"閉門"是一個動賓詞組,"門"是直接賓語;"之"指賢人,是"閉門"的對象,是間接賓語。其馀由此類推。

在一般的及物動詞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動詞"為"(wéi)字。這個詞在古代的涵義非常廣泛,但是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它的涵義比較具體。隨著應用的場合不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作""做""造""治""處理""安排"等等。古書上有許多句子是用"為"字作動詞而后面帶有雙賓語的。例如:

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公元年)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左傳宣公二年)

重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成公三年)

吾不忍為之民也。(戰(zhàn)國策·趙策)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對於上面這類例句,最容易發(fā)生兩種誤解:或則以為第一第二兩個例子里的"為"字是介詞(讀wèi);或則以為第五個例子里的"為之民"等於說"為其民"。這都是不對的。試就第三個例子來分析:"為簞食與肉"是一個動賓詞組,"簞食"與"肉"是動詞"為"的直接賓語;"之"指靈輒,是間接賓語。其馀由此類推。

我們還要注意賓語的位置。在一般情況下,賓語是放在動詞的后面的;但是,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后面用"是"字、"實"字或"之"字復指。例如:

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左傳襄公三年)有時候還在提前的賓語的前面用"惟"(唯)字,構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說法。例如: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現(xiàn)代還說"唯你是問"、"唯利是圖",就是這種語法的殘留。

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之"字復指。例如: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ㄗ髠餍辏?/p>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ㄗ髠麟[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見,用代詞"是"字或"之"字復指提前的賓語,是古代漢語變更動賓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賓語本身是代詞,也并不排斥這種語法手段。但是,現(xiàn)代漢語沒有這種句法了,因此這類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是無需把這種"是"字或"之"字直譯出來的。

下面討論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例如:

三進及溜,而后視之。(左傳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現(xiàn)代漢語動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shù)量詞放在動詞的后面,比如"九合",現(xiàn)代漢語則說"會合九次"("九"在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實數(shù)),不但用了動量詞,而且詞序也變動了。

從句子成份看,古代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量的數(shù)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假如說話人要強調某一行為的數(shù)量,可以改變句法:把數(shù)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并在這個數(shù)詞的前面用"者"字,讓它同前面的詞語隔開,這樣,"者"字前面的詞語就充當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shù)詞就上升為全句的謂語。例如: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zhàn)國策·趙策)

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表示動量的數(shù)詞從動詞前面的狀語的位置上升到全句的謂語的位置,自然就顯得突出而重要了。和現(xiàn)代漢語比較,"魯仲連辭讓者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雖然可以譯作"魯仲連辭讓了多次"、"把佩帶的玉玦舉起多次來向他示意",但是語法結構是大不相同的。

以上所討論的敘述句,它們的主語都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主動者。但是,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敘述句的主語也可以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

諫行言聽。(孟子·離婁下)就謂語動詞來說,"蔓草"是被"除"的,"袞"是被"廢"的,等等。但是,這只能說是意念上的被動,還不是上古漢語真正表示被動的句法。

在先秦時代,真正的被動句所占的比重很小。當說話人有必要運用被動句時,一般在動詞后面用"於"字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左傳成公二年)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上)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介詞"於"字本身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用於被動的意義;但是,由於用"於"字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被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了。還要注意古代這種用"於"字的被動句的詞序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在現(xiàn)代漢語里,表示被動的介賓詞組放在動詞前面(大樹被風吹倒了)在上古漢語里,引進行為主動者的"於"字介賓詞組放在動詞后面("東敗於齊")。

有時候用"為"(wéi)字表示被動: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燕策)

?卒為天下笑。(同上趙策)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后來又有"為……所"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

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征和二年,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這種結構形式在秦漢以后的古書中最為常見,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里。

表示被動的,除"為"字外,還有"見"字和"被"字。例如:

?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zhàn)國策·齊策)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但是這不是上古漢語被動句的主要形式,這里就不詳細討論了。

古代漢語敘述句經(jīng)常應用的語氣詞是"矣"字和"焉"字。

(一)"矣"字

"矣"字是一個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它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在一般情況下,"矣"字總是把事物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

吾知所過矣。(左傳宣公二年)

(原先不知道,現(xiàn)在知道了。)

寢門辟矣。(左傳宣公二年)

(原先是關著,現(xiàn)在開了。)

余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本來是好好的,現(xiàn)在受重傷了。)

王無親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本來有親臣,現(xiàn)在沒有了。)

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時間的副詞如"已""既""嘗"等字,表示某一情況已經(jīng)如此或曾經(jīng)有某一情況;句尾用"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

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戰(zhàn)國策·趙策)

鄭既知亡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戰(zhàn)國策·趙策)

有時候,某一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但是預料它將會出現(xiàn),用"矣"字也是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

虞不臘矣。(左傳僖公五年)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是一個偏正復句,偏句表示一個假設,正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的后果。例如: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戰(zhàn)國策·趙策)

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無論表示已經(jīng)如此或行將如此,"矣"字總是報道一種新情況。

表示可能性的句子雖然也屬於敘述句,但是并不表示一種過程。在這類句子里,"矣"字仍然報道一種新情況。例如: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別:"可也"是簡單的判斷,"可矣"則包含"以前未可而現(xiàn)在可以"的意思。)

吾惛,不能進於是矣。(孟子·梁惠王下)

以形容詞為謂語的描寫句同樣可以用"矣"字,因為描寫句同樣可以報道新情況。例如:

國危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今老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左傳宣公二年)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后面再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字的),這樣就增加了夸張的語氣。但是"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張語氣。例如: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zhàn)國策·趙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ㄕ撜Z·述而)

祈使句用"矣"字,這是祈使者希望對方實現(xiàn)某種行為或完成某種事情。例如:

先生休矣?。☉?zhàn)國策·齊策)

君姑高枕為樂矣?。☉?zhàn)國策·齊策)

總起來說,"矣"字的語法意義跟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了"(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絕大多數(shù)的"矣"字都可以譯成現(xiàn)代的"了"字。

"矣"字又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矣"字仍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里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矣"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

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趙策)

事將奈何矣?(戰(zhàn)國策·趙策)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論語·子路)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焉"字

"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我們說它是指示代詞,因為它常常指代某一范圍或方面;我們說它是語氣詞,因為它經(jīng)常用於敘述句的句尾來表示停頓,就一般情況說,它的后面不再加別的語氣詞。

"焉"字所指代的范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例如: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左傳隱公元年)

(虢叔死在那里。)

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砍柴的,打獵的,都到那里去。)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ㄕ撜Z·述而)

(必有我?guī)熢诖巳酥?。?/p>

見賢思齊焉。(論語·里仁)

(見賢則思齊於賢,即思與之齊。)

非曰能之,愿學焉。(論語·先進)

(愿在這方面學習。)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論語·憲問)

(我於此三者都無能。)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莊子·養(yǎng)生主)

(於此得養(yǎng)生之道。)

這種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例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

(晉國,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大。)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沒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

我們應該注意"之"和"焉"的區(qū)別:在和動詞結合時,"之"字用在及物動詞的后面,"焉"字用在不及物動詞的后面。試看上文所舉的例子:"非曰能之,愿學焉",這里的"能"字在古代是及物動詞,"學"字用作不及物動詞。同一動詞,加"之"或加"焉",詞義不同:"死焉"的"死"是不及物動詞,是一般的意義,如"虢叔死焉";"死之"的"死"是及物動詞,表示殉難,如《左傳宣公二年》"提彌明死之"。

"焉"字雖然是一個代詞,但由於它的位置經(jīng)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性質。有時候,它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它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而它的語氣詞性質就更為突出了。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焉"和"於國"同時出現(xiàn)。)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焉"和"於我心"同時出現(xiàn)。)有時候,"焉"字雖然沒有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詞性,只能算是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例如:

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國語·晉語)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最后兩個例子最富有啟發(fā)性,這兩個例子都是平行的句法,第三個例子上文用"矣"下文用"焉",第四個例子上文用"焉"下文用"也",試加比較,可以看出"焉"字所表示的語氣來。這種用法的"焉"字有點像現(xiàn)代漢語的"啊"字,但不是每一句的"焉"字都能用"啊"來對譯。以上只算"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然應該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

正如"矣"字一樣,"焉"字也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焉"字仍然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里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焉"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

君何患焉?(左傳隱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梁惠王上)

此外,古書上還有些"焉"字用於句中,似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呂氏春秋·季春紀)

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zhàn)之器。(墨子·魯問)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墨子·兼愛上)這種"焉"字又可以寫作"安"或"案",《荀子》書中比較常見。例如:

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jié)。(荀子·禮論)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有人把這種"焉"字解釋為"於是""乃""則",認為是連詞。其實這種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詞的"焉"字仍然相通。如果說,指示代詞的"焉"字用於句尾有可能逐漸取得語氣詞的性質,那么當它用於句中從而逐漸取得某種關聯(lián)詞的性質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這種用法似乎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所以一般古書上并不常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