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工業(yè)技術(shù)輕工業(yè)、手工業(yè)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

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

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

定 價:¥120.00

作 者: 《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編委會編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輕工模具手冊
標 簽: 塑料

ISBN: 9787111053484 出版時間: 1999-09-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108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1.1.2塑料名稱與代號塑料,按其物理化學性質(zhì)的不同及受熱后表現(xiàn)行為的巨大差異,通??煞譃闊崴苄运芰虾蜔峁绦运芰蟽纱箢悺U怯捎谒鼈冊谛再|(zhì)上的巨大差異,故其命名方法與代號也截然不同。1.1.2.1熱塑性塑料這類塑料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即使同一品種,由于樹脂分子量或分子量分布的不同,或添加物參比的不同,致使其物理、力學性能、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迥異。為了改善或提高原樹脂某方面的性能,還可通過共聚、接枝、嵌段、共混、改性以及增強等化學或物理方法,獲得性能更加優(yōu)良的新品種。各個國家、各個企業(yè)均有其不同的命名方法與牌號。但其大品種仍然有相同名稱和代號,如表1-1所示。本書前言前言隨著塑料制品在機械、電子、國防、交通、通訊、建筑、農(nóng)業(yè)、輕工和包裝等各行業(yè)的廣泛應用,對塑料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塑料模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出。本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塑料模技術(shù)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汽車保險杠、雙缸洗衣機連體桶、64cm(25in)以上彩電機殼和儀表用小模數(shù)齒輪等產(chǎn)品為代表的大型、精密、復雜和高壽命塑料模,我國已能自行設計和制造以部分替代進口模具;電加工、數(shù)控加工和快速經(jīng)濟及特種制模技術(shù)已進入許多模具生產(chǎn)廠以代替通用機床加工;引進了P20、718、S45C、S50C和S55C等新鋼種牌號并在國內(nèi)許多鋼廠生產(chǎn),打破了長期以來主要用45鋼制作模具型腔的情況,使模具型腔的拋光性能和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標準模架及模具標準件已有很多工廠定點生產(chǎn),越來越多的單位采用標準件以改變過去完全由本單位包干的生產(chǎn)局面;我國自行研制的高技術(shù)塑料模CAD/CAM/CAE集成系統(tǒng)軟件已取得很大進展,不久即將問世。為了總結(jié)和反映上述迅速發(fā)展的塑料模技術(shù),滿足廣大讀者對塑料模技術(shù)資料的渴求,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四川聯(lián)合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四川省電加工中心、四川省模具工業(yè)協(xié)會、蜀華模具研究所、成都無機校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決定編寫和出版《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本書的出版宗旨為:1.總結(jié)和反映國內(nèi)塑料模設計與制造、使用及維修近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達到的水平;介紹國內(nèi)外先進的對生產(chǎn)有指導意義的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shù);填補國內(nèi)塑料模技術(shù)方面全面且實用的工具書的空白。2.力求為讀者提供一本全面的、系統(tǒng)的、實用的、能反映先進技術(shù)并有必要理論闡述的工具書。本書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塑料模具設計2.塑料模具制造3.塑料模具材料、熱處理與表面處理4.塑料模具試模、維修及價格計算5.塑料模具CAD/CAM/CAE技術(shù)本書邀請了全國6個單位15名在本專業(yè)有豐富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基礎(chǔ)的專家、教授及技術(shù)人員撰寫。具體的分工如下(按編寫的章次順序排列):唐志玉,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副教授(第1、2、6、7章)。劉德镕,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副教授(第3章)。申開智,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教授(第4、5章)。周國定,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副教授(第8章)。王鵬駒,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教授(第9章)。楊守,成都719廠原工具分廠廠長、高級工程師(第10、11、21章)。林朝鏞,四川聯(lián)合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第12章)。黃?;拇ㄊ‰娂庸ぶ行闹魅?、高級工程師(第13章)。龍偉,四川聯(lián)合大學副校長,教授(第14、15、16、17章)。狄錦如,都江堰市寧江機床廠高級工程師(第18、19章)。尹長貴,北京農(nóng)業(yè)工程大學機械系教授(第20章)。董祥忠,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講師(第22章)。沈保羅,四川聯(lián)合大學金屬材料系教授(第23、24、25章)。邊宏,大連塑料模具廠副廠長、工程師(第26、27、28章)。吳映輝,四川聯(lián)合大學塑料工程系副教授(第29、30、31、32章)。在本書編寫工作中,張元富、王濤、萬大勛、肖和平、張明杰、趙明和黃川文等同志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幫助和提供了資料,特此表示謝意。本書存在的不足和錯誤之處,衷心希望讀者指出,以便在再版時改正。

作者簡介

暫缺《塑料模具技術(shù)手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1篇 塑料模具設計
   第1章 塑料性能
    1.1材料特性
    1.1.1塑料分類
    1.1.2塑料名稱與代號
    1.1.3塑料特性
    1.2可模塑性
    1.2.1流動性
    1.22收縮性
    1.2.3結(jié)晶性
    1.24定向作用
    1.2.5吸濕性
    1.2.6硬化特性
    1.3熔體流動特性
    1.3.1粘性流動行為
    1.3.2影響粘性流動的因素
    1.3.3狀態(tài)方程
    1.3.4冪律模型
    1.4熔體的彈性表現(xiàn)
    1.4.1入口效應
    1.4.2出模膨脹
    1.4.3熔體破裂
    1.5塑料的熱力學性質(zhì)
    1.5.1密度與體積質(zhì)量
    1.5.2熱導率
    1.5.3比熱容
    1.5.4熱擴散率
    1.5.5熱焓
    1.5.6不流動溫度
    1.6熔體在管隙中的流動分析
    1.6.1概述
    1.6.2熔體在圓形單元體中的流動
    1.6.3熔體在矩(梯)形單元體中的
    流動
    1.6.4橢圓形截面流道
    1.6.5三角形截面流道
    1.6.6U形截面流道
    16.7圓環(huán)形截面流道
    1.6.8管隙中的拖曳流動
    參考文獻
   第2章 塑件結(jié)構(gòu)的工藝性
    2.1塑件常用成形方法
    2.1.1壓縮成形
    2.1.2壓注成形
    2.1.3注射成形
    2.1.4擠塑成形
    2.2塑件幾何形狀
    2.2.1避免側(cè)孔與側(cè)凹
    2.2.2脫模斜度
    2.2.3塑件壁厚
    2.2.4加強肋
    2.2.5圓角
    2.2.6支承面
    2.2.7孔的設計
    2.2.8凸臺與角撐
    2.2.9螺紋設計
    2.2.10標記、符號及花紋
    2.3嵌件設計
    2.3.1嵌件形式
    2.3.2嵌件設計要點
    2.4軸承設計
    2.4.1pv值
    2.4.2磨損
    2.4.3摩擦力矩
    2.4.4運轉(zhuǎn)間隙
    2.4.5軸的粗糙度與硬度
    2.4.6壁厚與長度
    2.4.7安裝與潤滑
    2.4.8軸承材料
    2.5齒輪設計
    2.5.1結(jié)構(gòu)設計
    2.5.2齒輪幾何參數(shù)
    2.5.3齒輪彎曲疲勞強度校核
    2.5.4齒面接觸疲勞強度校核
    2.5.5材料選擇
    2.6光學塑件設計
    2.6.1光學性能
    2.6.2模塑條件
    2.6.3應用實例
    2.7塑件尺寸精度
    2.7.1影響因素
    2.72塑件公差
    2.7.3尺寸精度
    參考文獻
   第3章 注射模設計
    3.1概述
    3.1.1注射模分類
    3.12注射模結(jié)構(gòu)
    3.1.3設計注射模應考慮的問題
    3.2澆注系統(tǒng)設計
    3.2.1澆注系統(tǒng)設計原則
    3.2.2流道設計
    3.2.3澆口設計
    3.2.4澆注系統(tǒng)的平衡
    3.2.5澆注系統(tǒng)斷面尺寸計算
    3.3分型面與排氣槽設計
    3.3.1分型面設計
    3.3.2排氣槽設計
    3.4成形零件設計
    3.4.1成形零件應具備的性能
    3.4.2成形零件結(jié)構(gòu)設計
    3.4.3成形零件工作尺寸計算
    3.4.4型腔壁厚計算
    3.5導向與定位機構(gòu)設計
    3.5.1機構(gòu)的功用
    3.5.2導向機構(gòu)設計
    3.5.3定位機構(gòu)設計
    3.6脫模機構(gòu)設計
    3.6.1設計原則及分類
    3.62脫模阻力計算
    3.6.3簡單脫模機構(gòu)
    3.6.4二級脫模機構(gòu)
    3.6.5定模脫模和雙脫模機構(gòu)
    3.6.6順序脫模機構(gòu)
    3.6.7澆注系統(tǒng)凝料脫出機構(gòu)
    3.7螺紋塑件脫出機構(gòu)
    3.7.1非旋轉(zhuǎn)脫模
    3.7.2模內(nèi)旋轉(zhuǎn)脫模
    3.7.3旋轉(zhuǎn)脫模所需扭矩和功率
    3.8側(cè)向分型抽芯機構(gòu)設計
    3.8.1機構(gòu)分類
    3.8.2抽拔距與抽拔力
    3.8.3機動分型抽芯機構(gòu)
    3.8.4液壓或氣動抽芯機構(gòu)
    3.8.5手動分型抽芯機構(gòu)
    3.9模溫調(diào)節(jié)與冷卻系統(tǒng)設計
    3.9.1模溫調(diào)節(jié)的重要性
    3.9.2冷卻時間計算
    3.9.3冷卻參數(shù)計算
    3.9.4冷卻回路設計
    3.9.5冷卻回路布置
    3.9.6模具加熱
    3.10低發(fā)泡注射模設計
    3.10.1低發(fā)泡的工藝特點
    3.10.2低發(fā)泡注射模設計要點
    3.10.3低發(fā)泡注射模示例
    3.11熱固性塑料注射模設計
    3.11.1模具設計要點
    3.11.2模具結(jié)構(gòu)示例
    3.12注射模與注射機的關(guān)系
    3.12.1注射機的技術(shù)規(guī)范
    3.12.2工藝參數(shù)的校核
    3.12.3注射模安裝尺寸的校核
    3.12.4開模行程的校核
    3.13無流道凝料注射模
    3.13.1延伸式噴嘴
    3.13.2井坑式噴嘴
    3.13.3絕熱流道模具
    3.13.4熱流道模具
    3.13.5并聯(lián)噴嘴
    3.13.6溫流道模具
    3.14注射模典型結(jié)構(gòu)20例
    參考文獻
   第4章 壓模設計
    4.1概述
    4.1.1壓模分類
    4.1.2壓模結(jié)構(gòu)
    4.2壓模成形零件設計
    4.2.1模腔總體設計
    4.2.2加料室設計及計算
    4.2.3模具結(jié)構(gòu)與塑件大小及批量
    4.3壓模結(jié)構(gòu)與壓機的關(guān)系
    4.3.1常用液壓機技術(shù)規(guī)范
    4.3.2壓機有關(guān)工藝參數(shù)的校核
    4.4成形零件結(jié)構(gòu)設計
    4.4.1凹模結(jié)構(gòu)設計
    4.4.2凸模結(jié)構(gòu)形式
    4.4.3型芯結(jié)構(gòu)設計
    4.4.4螺紋型芯及型環(huán)結(jié)構(gòu)設計
    4.5壓模結(jié)構(gòu)零部件設計
    4.5.1導向零件
    4.5.2脫模機構(gòu)及零部件
    4.5.3側(cè)向分型與抽芯機構(gòu)
    4.6壓模通用模架
    4.7壓模加熱與冷卻
    4.7.1壓模熱計算
    4.7.2壓模冷卻
    4.8聚四氟乙烯壓模設計
    4.8.1概述
    4.8.2壓錠模設計要點
    4.9泡沫塑料壓模設計
    4.9.1概述
    4.9.2預壓成形用壓模
    4.9.3聚苯乙烯泡沫塑件壓模
    4.10壓模結(jié)構(gòu)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傳遞模設計
    5.1概述
    5.1.1傳遞模分類
    5.1.2熔體充模流動特性
    5.2傳遞模設計
    5.2.1傳遞模主要零部件
    5.2.2加料室和壓料柱設計
    5.2.3澆注系統(tǒng)設計
    5.2.4溢料槽與排氣槽設計
    5.3傳遞模結(jié)構(gòu)舉例
    參考文獻
   第6章 熱成形模具設計
    6.1熱成形及應用
    6.1.1熱成形的特點
    6.1.2熱成形的方法
    6.1.3熱成形的應用
    6.2制品設計的工藝性
    6.2.1幾何形狀
    6.2.2脫模斜度
    6.2.3制品外觀
    6.2.4凹槽設計
    6.2.5轉(zhuǎn)角設計
    6.2.6大平面設計
    6.2.7引伸比與徑深比
    6.2.8尺寸精度
    6.2.9壁厚控制
    6.2.10修邊考慮
    6.3吸塑成形模設計
    6.3.1抽氣孔設計
    6.3.2型面尺寸
    6.3.3型面粗糙度
    6.3.4邊緣密封
    6.3.5加熱與冷卻
    6.4壓縮空氣成形模設計
    6.4.1排氣孔設計
    6.4.2吹氣孔設計
    6.4.3型刃設計
    6.4.4型刃安裝
    6.4.5設置緩沖墊
    6.4.6鎖模力計算
    6.5模具材料
    6.5.1非金屬材料
    6.5.2金屬材料
    6.5.3性能比較
    參考文獻
   第7章 擠塑模設計
    7.1概述
    7.1.1功能與作用
    7.1.2須考慮的問題
    7.1.3設計程序
    7.2擠出機頭設計
    7.2.1擠塑機性能
    7.2.2機頭設計準則
    7.2.3棒材模設計
    7.2.4扁孔模設計
    7.2.5非規(guī)則截面口模設計
    7.3板材與片材模設計
    7.3.1T型機頭設計
    7.3.2魚尾形機頭設計
    7.3.3衣架式機頭設計
    7.3.4螺桿分配機頭設計
    7.3.5調(diào)節(jié)裝置設計
    7.4管材與線纜包覆模設計
    7.4.1概述
    7.4.2管材模設計
    7.4.3定徑套設計
    7.4.4線纜包覆模設計
    7.5異型材機頭設計
    7.5.1異型材分類及設計原則
    7.5.2機頭結(jié)構(gòu)設計
    7.5.3定型模設計
    7.5.4設計實例
    7.6吹膜機頭設計
    7.6.1吹模特征及結(jié)構(gòu)參數(shù)
    7.6.2芯棒式機頭
    7.6.3十字形機頭
    7.6.4蓮花瓣流道機頭
    7.6.5螺旋式機頭
    7.6.6旋轉(zhuǎn)式機頭
    7.7其它機頭設計
    7.7.1單絲機頭
    7.7.2造粒機頭
    7.7.3焊條機頭
    7.7.4擠網(wǎng)機頭
    7.7.5坯管機頭
    7.8共擠出技術(shù)
    7.8.1概述
    7.8.2復合薄膜吹塑機頭
    7.8.3復合坯管機頭
    7.8.4共擠出板片材機頭
    7.9機頭加熱與壓力測量
    7.9.1加熱功率計算
    7.9.2加熱方式選擇
    7.9.3溫度控制與調(diào)節(jié)
    7.9.4機頭壓力測量
    7.10 擠塑模的機械設計
    7.10.1圓形流道的機頭尺寸
    7.10.2狹縫形流道的機頭尺寸
    7.10.3機頭流道構(gòu)型原則
    7.10.4擠塑模用材料
    7.11擠塑模結(jié)構(gòu)10例
    參考文獻
   第8章 中空吹塑模設計
    8.1概述
    8.1.1中空制品的應用
    8.1.2中空吹塑成形方法
    8.1.3中空吹塑的工藝特性
    8.1.4吹塑成形常用塑料
    8.2吹塑制品設計
    8.2.1圓形容器
    8.2.2方形容器
    8.2.3橢圓形容器
    8.2.4異形容器
    8.2.5垂直載荷強度考慮
    8.2.6內(nèi)凹底設計
    8.2.7提高容器剛性的設計
    8.2.8螺紋設計
    8.2.9嵌件設計
    8.2.10 圓角設計
    8.3吹塑模設計
    8.3.1擠出吹塑模結(jié)構(gòu)特征
    8.3.2??谠O計
    8.3.3模底設計
    8.3.4合模線考慮
    8.3.5模腔排氣
    8.3.6模腔內(nèi)表面
    8.3.7冷卻系統(tǒng)設計
    8.4注射吹塑模設計
    8.4.1吹塑型坯設計
    8.4.2芯棒設計
    8.4.3型坯模設計
    8.4.4頸環(huán)設計
    8.4.5噴嘴及支管設計
    8.4.6吹塑模設計
    8.4.7底塞設計
    8.4.8脫模板設計
    8.4.9模具的組合考慮
    8.5注射拉伸吹塑技術(shù)
    8.5.1注射拉伸吹塑過程
    8.5.2拉伸吹塑型坯設計計算
    8.6吹塑模常用材料
    8.6.1鋁合金
    8.6.2鋅合金
    8.6.3碳鋼
    8.6.4鈹銅合金
    8.6.5鑄鐵
    8.6.6澆鑄青銅
    8.6.7電鑄或金屬噴涂
    8.6.8增強塑料
    參考文獻
   第9章 塑料模的標準化
    9.1模具標準化的重要性
    9.1.1模具標準化的意義
    9.1.2我國塑料模標準化的現(xiàn)況
    9.2塑料注射模具零件標準
    9.2.1零件的種類和功能
    9.2.2塑料注射模具零件標準
    9.2.3注射模零件技術(shù)條件
    9.3注射模中小型模架標準
    9.3.1中小型模架的結(jié)構(gòu)型式
    9.3.2中小型模架的尺寸組合系列
    9.3.3中小型模架的標記方法
    9.4注射模大型模架標準
    9.4.1大型模架的結(jié)構(gòu)型式
    9.4.2大型模架的尺寸組合
    9.4.3大型模架的標記方法
    第2篇 塑料模具制造
   第10章 塑料模制造工藝及裝配
    10.1概述
    10.1.1塑料模制造的特點
    10.1.2塑料模制造技術(shù)的發(fā)展趨勢
    10.1.3模具制造過程
    10.2毛坯鍛造
    10.2.1毛坯鍛造技術(shù)要求
    10.2.2常用模具鋼材的鍛造
    工藝要求
    10.3平面加工
    10.3.1平面加工方法
    10.3.2平面加工用機床
    10.3.3平面加工余量
    10.4型腔加工
    10.4.1通用機床加工型腔
    10.4.2磨削加工
    10.4.3電火花成形加工
    10.4.4電鑄成形
    10.4.5快速經(jīng)濟制模方法
    10.5孔加工
    10.5.1坐標鏜床加工
    10.5.2內(nèi)圓磨床加工
    10.5.3孔加工余量
    10.6型腔光飾加工
    10.6.1型腔光整加工
    10.6.2型腔表面裝飾加工
    10.7型腔表面強化處理
    10.7.1氧—乙快火焰合金粉末
    噴熔工藝
    10.7.2塑料模型腔噴熔修復工藝
    10.8模具裝配
    10.8.1塑料模裝配要點
    10.8.2塑料模部件裝配工藝
    10.8.3塑料模裝配實例
    10.8.4鉆床的技術(shù)性能
    參考文獻
   第11章 塑料模標準件加工
    11.1塑料注射模模架
    11.2模板鏜孔
    11.2.1臥式雙軸鏜床加工
    11.2.2立式雙軸鏜床加工
    11.2.3專用鏜孔工具加工
    11.3導柱、導套、推桿加工
    11.3.1導柱、導套加工
    11.3.2推桿加工
    11.4模架裝配
    11.4.1壓入導柱 導套方法
    11.4.2模架收驗
   第12章 電火花成形加工
    12.1概述
    12.1.1電火花成形加工原理
    12.1.2電火花成形加工的特點
    及應用
    12.1.3電火花成形加工的發(fā)展
    12.14電火花成形加工常用術(shù)
    語及符號
    12.2電火花成形機床
    12.2.1機床分類 型號 規(guī)格和
    選用
    12.2.2電火花成形機床的結(jié)構(gòu)
    12.2.3電火花成形機床的伺服進
    給系統(tǒng)
    12.2.4電火花成形機床的脈沖電源
    12.2.5電火花成形機床的工作液循環(huán)
    過濾系統(tǒng)
    12.2.6電火花成形機床主要附件
    12.2.7數(shù)控電火花成形機床
    12.3電火花成形加工規(guī)律
    12.3.1極性效應
    12.3.2放電間隙狀態(tài)
    12.3.3拉弧及其防止
    12.3.4電極對材料
    12.3.5工作液
    12.3.6電規(guī)準
    12.3.7加工速度
    12.3.8電極損耗
    12.3.9加工表面變化層
    12.3.10加工表面粗糙度
    12.3.11加工精度
    12.3.12加工規(guī)準的選用方法
    12.3.13加工不正常現(xiàn)象
    12.4電火花穿孔加工
    12.4.1電火花穿孔加工特點
    及應用
    12.4.2電火花穿孔加工工藝方法
    12.4.3電極材料的選擇
    12.4.4電極設計
    12.4.5電極制造
    12.4.6工件的準備
    12.4.7電極的裝夾定位
    12.4.8電規(guī)準的選擇和轉(zhuǎn)換
    12.5型腔電火花加工
    12.5.1型腔電火花加工特點及應用
    12.5.2型腔電火花加工工藝方法
    12.5.3電極材料的選擇
    12.5.4電極結(jié)構(gòu)及設計
    12.5.5電極制造
    12.56工件的準備
    12.5.7電極與工件的裝夾定位
    12.5.8電規(guī)準的選擇和轉(zhuǎn)換
    12.5.9平動量的分配
    12.5.10 型腔側(cè)面修光
    12.5.11型腔電火花加工實例
    參考文獻
   第13章 電火花線切割加工
    13.1概述
    13.1.1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的
    基本原理
    13.1.2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的
    特點及應用
    13.1.3電火花線切割加工的發(fā)展
    13.2電火花線切割機床
    13.2.1電火花線切割機床的分類、
    型號及選用
    13.2.2往復走絲線切割機床
    13.2.3單向走絲線切割機床
    13.3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工藝規(guī)律
    13.3.1電規(guī)準參數(shù)及選用
    13.3.2影響效率與表面粗糙度的
    因素
    13.3.3電極絲
    13.4線切割加工操作
    13.4.1工件坯料的準備
    13.4.2加工前的技術(shù)準備
    13.4.3模具的鑲嵌加工
    13.5線切割加工編程
    13.5.1BCD編程軟件簡介
    13.5.2編程實例
    參考文獻
   第14章 數(shù)控機床加工
    14.1概述
    14.2數(shù)控加工的基本原理
    14.2.1數(shù)控加工原理及其過程
    14.2.2數(shù)控加工的特點
    14.3數(shù)控加工程序編制方法
    14.3.1數(shù)控加工編程的基本概念
    14.3.2數(shù)控加工編程步驟
    14.3.3數(shù)控加工編程方法
    14.4數(shù)控程序代碼及程序格式
    14.4.1ISO和EIA代碼
    14.4.2準備功能與輔助功能代碼
    14.4.3數(shù)控程序的結(jié)構(gòu)及格式
    14.5數(shù)控自動編程系統(tǒng)
    14.5.1數(shù)控自動編程
    14.5.2數(shù)控自動編程系統(tǒng)的組成
    及特點
    14.5.3自動編程數(shù)控語言軟件系統(tǒng)
    14.6APT自動編程語言
   第15章 數(shù)控銑床加工
    15.1工作原理
    15.2數(shù)控銑床種類、型號及規(guī)格
    15.3銑刀類型、規(guī)格及選用
    15.3.1銑刀類型
    15.3.2新型高效銑刀
    15.4表面銑削加工方法
    15.5數(shù)控銑床加工程序編制
    15.5.1數(shù)控銑削編程的工藝分析
    15.5.2銑削加工中的刀具補償
    15.5.3鏡像銑削加工
    15.5.4銑削加工編程中的子程序
    調(diào)用
    15.5.5銑削轉(zhuǎn)移加工
    15.5.6數(shù)控銑床編程實例
    附件 數(shù)控銑床產(chǎn)品(廠家、型號、性能)
   第16章 數(shù)控車床加工
    16.1數(shù)控車床概述
    16.2數(shù)控車床種類、型號及規(guī)格
    16.2.1數(shù)控車床的結(jié)構(gòu)、種類
    16.2.2數(shù)控車床的型號、規(guī)格
    及性能
    16.3數(shù)控車床的加工編程
    16.3.1數(shù)控車床程序編制的特點
    16.3.2坐標系設定指令
    16.3.3車削固定循環(huán)程序
    16.3.4圓頭車刀的編程與補償
    16.4數(shù)控車削加工編程實例
    16.4.1一般加工編程實例
    16.4.2錐體車削實例
    16.4.3螺紋加工實例
    16.4.4孔加工車削實例
    附件 數(shù)控車床產(chǎn)品(廠家、型號、
    性能)
   第17章 加工中心加工
    17.1工作原理
    17.2加工中心的結(jié)構(gòu)與分類
    17.2.1加工中心的基本結(jié)構(gòu)
    17.2.2加工中心的基本分類
    17.3加工中心的自動換刀系統(tǒng)
    (ATC)
    17.3.1自動換刀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17.3.2刀庫
    17.3.3換刀系統(tǒng)
    17.3.4換刀機械手
    17.3.5拉刀裝置
    17.4加工中心的加工編程
    17.4.1加工中心的坐標系統(tǒng)
    17.4.2加工中心的準備功能
    17.4.3主軸、換刀和輔助功能
    17.4.4刀具偏置功能
    17.4.5刀具補償功能
    17.4.6固定循環(huán)功能
    17.4.7子程序調(diào)用編程
    附件 數(shù)控加工中心產(chǎn)品簡介(廠家、型號、
    性能)
   第18章 坐標磨床加工
    18.1概述
    18.2坐標磨床
    18.2.1布局形式
    18.2.2磨頭箱系統(tǒng)
    18.2.3磨頭
    18.3坐標磨床的加工技術(shù)
    18.3.1加工工作原理
    18.3.2幾種常用磨削方式
    18.3.3坐標尺寸計算
    18.3.4工件基本要求與裝夾
    18.3.5砂輪選擇和修正
    18.3.6磨削用量選擇
    18.3.7典型形狀的磨削加工
    18.4影響孔距精度的因素及其改善
    的建議
    18.4.1影響孔距精度的因素
    18.4.2改善孔距精度的幾點建議
    18.5確??讖揭恢滦缘拇胧?br />    第19章 三坐標測量儀的應用
    19.1測量儀器的選擇原則
    19.2極限誤差與公差的關(guān)系
    19.3使用量儀方法舉例
    19.3.1常用量具儀器測量極限誤差
    19.3.2選用舉例
    19.4三坐標萬能測量機
    19.4.1三坐標萬能測量機的特點
    19.4.2常用三坐標萬能測量機
    19.5測量方法舉例
    19.5.1小圓孔測量
    19.5.2圓度測量
    19.5.3坐標磨床測量
    19.5.4三坐標測量機的一般測量
    方法
    19.5.5計算機處理自動測量法
   第20章 經(jīng)濟模具及特種與快速
    制模技術(shù)
    20.1概述
    20.1.1模具特種制造技術(shù)的特點及
    主要類型
    20.1.2特種模具制造技術(shù)國內(nèi)外發(fā)
    展狀況
    20.2鑄造法
    20.2.1鋅基合金石膏型鑄造
    20.2.2鈹銅合金壓力鑄造
    20.2.3陶瓷型精密鑄造
    20.3擠壓法
    20.3.1冷擠壓
    20.3.2超塑擠壓
    20.3.3鋅合金溫擠壓
    20.4電鑄法
    20.5電鑄模實例
    20.6激光立體造型制模技術(shù)
   第21章 型面研拋技術(shù)
    21.1手工研拋和機械研拋技術(shù)
    21.1.1研磨
    21.1.2拋光
    21.1.3研拋工藝與研拋工具
    21.2擠壓珩磨拋光
    21.2.1擠壓珩磨原理
    21.2.2擠壓珩磨特性
    21.2.3工藝要點
    21.3電解拋光與電解修磨
    21.3.1電解拋光
    21.3.2電解修磨
    21.4超聲波拋光
    21.4.1超聲波拋光原理
    21.4.2超聲波拋光設備
    21.4.3超聲波拋光工藝
    21.5塑料模具型面粗糙度標準
   第22章 型腔花紋加工
    22.1概述
    22.2照相制版設備
    22.2.1復照儀
    22.2.2復照鏡頭
    22.2.3棱鏡和濾色片
    22.2.4網(wǎng)點變化及光圈使用
    22.2.5密度計
    22.2.6光源
    22.2.7定時曝光器與拷貝機
    22.3畫稿設計和照相制版
    22.3.1畫稿設計
    22.3.2照相制版
    22.4型腔花紋制作
    22.4.1照相直接法制作花紋
    22.4.2照相轉(zhuǎn)移法制作花紋
    22.4.3照相轉(zhuǎn)換法印制花紋
    22.4.4抗蝕干膜在型腔花紋加工中
    的應用
    22.5型腔表面花紋的化學腐蝕
    22.5.1型腔化學腐蝕方法及材料
    22.5.2型腔表面蝕刻
    22.5.3清洗去膜和油封
    參考文獻
    第3篇 塑料模具材料 熱處理
    與表面處理
   第23章 塑料模材料的基本性能
    要求
    23.1概述
    23.2塑料模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
    23.2.1塑料模的失效形式
    23.2.2強度與硬度
    23.2.3韌性
    23.2.4耐磨性
    23.2.5耐熱性
    23.2.6尺寸穩(wěn)定性
    23.2.7導熱性
    23.2.8鐵磁性
    23.3塑料模材料的可加工性
    23.3.1切削加工性
    23.3.2磨削加工性
    23.3.3鏡面加工性
    23.3.4裝飾紋加工性
    23.3.5電加工性
    23.3.6冷成形性
    23.3.7熱加工性
    23.3.8超塑性成形性
    23.3.9可焊性
    23.3.10淬硬性
    23.3.11淬透性
    23.3.12氮化性
    23.3.13 熱處理可靠性
   第24章 塑料模常用材料及熱處理
    24.1塑料模常用材料的分類
    24.1.1塑料模用鋼
    24.1.2塑料模用銅合金
    24.1.3塑料模用鋁合金
    24.1.4塑料模用鋅合金
    24.2塑料模材料的選擇原則
    24.2.1按加工方式選材
    24.2.2按服役條件選材
    24.2.3按制品的質(zhì)量要求選材
    24.2.4按塑料制品批量選材
    24.2.5按塑料模的失效方式選材
    24.2.6按塑料模的交貨期選材
    24.2.7塑料模零部件的選材
    24.3塑料模常用鋼材及其熱處理
    24.3.1滲碳鋼
    24.3.2碳素結(jié)構(gòu)鋼
    24.3.3合金結(jié)構(gòu)鋼
    24.3.4碳素工具鋼
    24.3.5低合金工具鋼
    24.3.6高合金工具鋼
    24.3.7空冷微變形鋼Cr2Mn2
    SiWMoV
    24.3.8高速工具鋼W6Mo5Cr4V2
    24.3.9熱作模具鋼
    24.3.10耐蝕鋼
    24.3.11時效硬化鋼
    24.3.12易切削模具鋼
    24.3.13 火焰加熱淬火鋼7CrSi
    MnMoV
    24.3.14 氮化鋼38CrMoAl
    24.3.15 非磁性鋼7Mn15Cr2Al3
    V2WMo
    24.3.16 彈簧鋼
    24.4塑料模用鋼的冷處理
    24.4.1冷處理的目的
    24.4.2冷處理方法
    24.5銅合金的熱處理
    24.5.1ZCuCrl
    24.5.2鈹青銅
    24.6鋁合金的熱處理
    24.6.1ZL101
    24.6.2LC9
    24.7鋅合金
    24.7.1Zn-4Al-3Cu-Mg
    24.7.2Zn-22Al
   第25章 塑料模的表面處理
    25.1表面處理的分類、特點及應用
    25.1.1電化學方法
    25.1.2化學方法
    25.1.3化學熱處理
    25.1.4真空鍍與氣相鍍
    25.2化學熱處理
    25.2.1滲碳
    25.2.2滲氮
    25.3塑料模的電鍍與化學鍍
    25.3.1電鍍耐磨鉻
    25.3.2刷鍍
    25.3.3復合鍍
    25.3.4化學鍍
    25.4真空鍍與氣相鍍
    25.4.1真空鍍
    25.4.2氣相鍍
    參考文獻
    第4篇 塑料模具試模 維修及價格計算
   第26章 塑料模具的試模
    26.1概述
    26.2注射成形機的選用
    26.2.1塑料注射成形機的分類
    26.2.2合模力的校核
    26.2.3頂出機構(gòu)的選用
    26.2.4定位環(huán)的配置
    262.5注射機空行程試驗
    30.4模具型腔、型芯和模具圖的
    生成
    30.4.1模具型腔、型芯形狀的
    生成
    30.4.2模具圖的生成
    30.5流道系統(tǒng)的交互設計
    30.5.1流道系統(tǒng)的設計原則
    30.5.2流道單元的流動分析
    30.5.3分流道設計
    30.5.4澆口設計
    30.5.5交互式流道設計流程
    30.6模具零件的強度和剛度校核
    30.7塑料模結(jié)構(gòu)設計專家系統(tǒng)展望
   第31章 典型的塑料模CAD/CAE軟件
    簡介
    31.1C-VIEW
    31.2C-DESIGN
    31.3C-FLOW
    31.4C-FLOW/EZ
    31.5C-COOL
    31.6C-PACK
   第32章 塑料模CAE的基本原理
    32.1注射成形充模過程的數(shù)學描述
    32.1.1注射成形充模過程的控制
    方程
    32.1.2控制方程的進一步簡化
    32.1.3邊界條件
    32.1.4聚合物熔體的粘度模型
    32.2一維流動模擬
    32.3二維流動模擬
    32.4流動模擬的有限元方法
    32.5流動模擬的邊界元方法
    32.6冷卻分析
    32.6.1熱動力學過程分析
    32.6.2一維冷卻分析
    32.6.3二維冷卻分析
    32.6.4三維冷卻分析
    32.7充模后的保壓、收縮與應力
    分析
    32.8塑料模CAE的最新進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