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文學觀念的變化之二:改變了中國文學自我優(yōu)越感的偏見,自覺地以歐美和日本文學為榜樣,進行文學革新。鴉片戰(zhàn)爭后,士大夫看到清王朝在軍事上吃了敗仗,不得不承認西方的船堅炮利。就當時士大夫普遍的文化心態(tài)而言,他們認識西方有一個過程。開始認為西方只是聲光電化、機器制造等自然科學發(fā)達;繼而又認識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學說的先進;但對于西方文學則認為并無可觀。曼殊(梁啟勛)說:“吾祖國之政治法律,雖多不如人,至于文學與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華胄也?!雹倌仙缭娙笋T平在《夢羅浮館詞集·序》中又說:“慨自歐風東漸以來,文人學士,咸從事于左行文字,心醉白倫(拜倫)之詩,莎士比亞之歌,福祿特兒(伏爾泰)之詞曲,以謂吾祖國莫有比倫者。嗚呼,陋矣!以言乎科學,誠相形見絀,若以文學論,未必不足以稱伯五洲。彼白倫、莎士比亞、福祿特兒輩,固不逮我少陵、太白、稼軒、白石(姜夔)諸先哲遠甚也?!雹谶@還是處于封閉環(huán)境狀態(tài)下中國知識分子文化自我優(yōu)越感的舊觀念,他們只知中國有司馬遷、韓愈,有李白、杜甫,有曹雪芹、蒲松齡。中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在當時并不了解外國文學,更缺乏對外國文學思想內容和美學價值的研究,因此對西方文學先進的思想與卓越的藝術技巧缺乏認識,從而形成了一種夜郎自大、夷不如夏的思維定勢。歸根結蒂,還是由于生活在封閉狀態(tài)下的知識分子自身知識結構和藝術視野的局限所致。因為他們并不了解西方文學的真諦。如所周知,那時候的知識分子能讀外國文學原著的人很少,初期的文學翻譯又只是注意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作品中大量的藝術精華(如心理描寫、自然環(huán)境描寫、肖像描寫等)被刪掉。就連這樣的被誤譯、被刪節(jié)的作品,一是他們并非都能讀到,二是受傳統(tǒng)審美趣味、審美習慣的影響,許多讀者也未必能欣賞其藝術奧妙。一句話,當時的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學并不大了解。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特別是翻譯文學的興起,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沖破封閉的文化環(huán)境,放眼世界文學。他們逐步認識到西方文學的思想光輝和藝術力量,開始發(fā)現西方文學也有優(yōu)于中國文學的地方。較早認識到這點的是梁啟超、林紓和周桂笙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