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校讀,是一種閱讀古書的方法,任何一個閱讀古書的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我們閱讀古書,總希望領會古人的原意。而古人的原意,即古書的真義,多已蒙上了歷史的塵埃。比如,古書在長期的流傳抄刻中,文字的錯、脫、倒、衍在所難免;后代的許多注釋,也并不是全都可信。清代的俞樾曾經在他的《古書疑義舉例·序》中說過:“執(zhí)今日傳刻之書,而以為是古人之真本,譬猶聞人言筍可食,歸而煮其簀也”意思是說,古書的真貌和真義隨著歷史的變遷,往往變得面目全非。因此,清掃這些歷史的塵埃,恢復古書的真貌,尋求古書的真義,就成了一些學者們的專業(yè)工作(如古書注釋、古籍??钡龋欢鴮こWx書人,每當展卷案頭,也免不了彈塵拂灰之勞。這正如鑒別商品,除了商檢人員而外,一般人也需要具備一點識別其真?zhèn)蝺?yōu)劣的常識。本書旨在研究前修和時賢的校讀成果,歸納一些具體的讀書方法,從而幫助古書閱讀者能夠真正讀懂古書,并能夠發(fā)現(xiàn)古書的訛謬,求得古書的真義。面對傳統(tǒng)文化,尋求古書真義是最基本的工作,然后才談得上繼承、發(fā)揚或者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