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收集了作者自1996年以來斷斷續(xù)續(xù)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的非學術性文章幾十篇。片斷:漫談美國人的行為文明過去一般人心目中美國似乎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精神文明,這是極大的誤解。因為根據這一邏輯,一個國家的富強只要靠物質,靠今之所謂“硬件”就可以了,這正是方今存在于我國一部分人群中的誤區(qū),似乎經濟可以游離于人文的因素之外,單獨發(fā)達起來。因此,作為精神文明雜志的編輯,侯化生先生選中美國的精神文明為題約稿,是很有眼光的。在他一再督促下,欣然命筆。但是這個題目很大,內容豐富,在一篇短文中自難盡述,只能漫談一些個人的感受。在學言學,我訪美接觸的多是學術單位,自然注意的也是這方面居多。有人問我最羨慕什么,我說圖書館、檔案館太方便,太好了。當然這反映了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不過這里我要著重談的是工作人員的敬業(yè)精神。首先他們對主管的專業(yè)都很熟悉,如數家珍,而且有為讀者服務的明確觀念,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幫助查找。有一件事給我印象深刻:一次在我在美做訪問學者期間,臨時赴華盛頓,在國家檔案館查了兩星期的檔案,接待我的是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他在了解我研究的題目之后,立即詳細介紹館藏有關資料,其認真、細致、周全遠超出我的期待,既像是最好的助手,又像是導師。他默默無聞地在這崗位上想必已有多年,看得出帶有一種職業(yè)的自豪感。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回到原地幾星期之后,忽然接到他的來信稱:上次你來時,有一匣有關的檔案放在別的分類架上,因此沒有提供給你,請方便時再來華盛頓查閱。對我這樣一個素昧平生的外國人認真到這個地步,令我驚嘆之余,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更不敢馬虎了。重要的是這并不是例外,這種敬業(yè)精神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圖書資料、秘書等輔助性的工作中很少見到那種大事做不來,小事不屑做,把怨氣撒到工作上的情況。推而廣之,在各行各業(yè),基本上都是如此。并不是說,美國人都滿意自己現有的職業(yè),相反,他們工作的流動性比我國大得多,騎驢找馬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不論自己喜歡與否,只要一天在這個崗位,就必須認真完成任務,這是天經地義的。據我觀察,維持這種工作態(tài)度的當然有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主要還是靠自覺的習慣,很少聽說動不動就扣獎金的。這可能是一種社會共識,也是一種自知之明。例如在大學中,當然教師是主體,教授最受尊敬,秘書、后勤、資料等工作是輔助工作,沒有人對此有疑義。做這類工作的多數也是大學畢業(yè)生。如果他不安于位,可以辭職,或半工半讀去讀學位,然后憑能力和機會進人教師行列,但是在這之前,他只能做好目前的工作。另外,讀學位,到大學任教是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付出艱苦的勞動的,并非人人都合適,有人知難而退,也就安心于本職工作了。這看來似乎平常,但是形成這樣一種社會風氣很重要。這種風氣之形成,與從小的教育分不開。我見到許多美國家庭,孩子從很小起就每天分工做一兩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例如擦自己的小桌子,或洗自己的杯碟之類,但必須完成,大人常常檢查,決不代勞。這樣,從小就養(yǎng)成一種責任感,旬全是我的任務”,“你今天還沒完成任務”成為口頭語。另外,人的成就和社會地位當然有高下之分,但是相對來說,對行業(yè)高下的歧視和偏見,美國要比我國少得多,這可能與他們沒有經過封建社會以及崇尚實際的精神有關。美國人以推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聞于世。這也容易引起誤解。這兩個“主義”源于歐洲,有它特定的含義和產生的歷史背景,本文不作學理上的探討。在現實生活中,它決不等于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這里我想特別強調我所見到的社會公德這一面。凡到過國外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許多國家,不論是東歐、西歐還是美國,乃至某些亞洲國家,人們對保護公共環(huán)境的意識都比我國強。有的是靠重罰(例如新加坡),但是相當多的國家還是靠自覺,靠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舉例來說:我國現在很多人都住進了新樓新居,家家戶戶刻意裝修自己那套房子,有的家里一塵不染,進門還要脫鞋,但是一出家門,公共的走廊、樓梯、墻壁往往污穢不堪,大家視而不見,新房子不出幾年就如貧民窟,與屋內的豪華成鮮明對比。至于樓外的公共環(huán)境、公共設施以及綠地等等被肆無忌憚地破壞更是令人痛心。在美國(當然不止美國)正好相反,普通公寓樓房從進大門起的公共場所大都整潔明亮,令人愉快,也沒有人敢隨便亂扔片紙,盡管很少見到如何如何就要罰款的布告。至于個人的家里,視情況而異,有人生性懶散,關起門來隨便怎么亂,是他個人的自由。這門里門外,就是自由的界線,就是說個人生活習慣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享受整潔的環(huán)境的權利,這既是公民義務,也是公德。這種公德也是從小培養(yǎng)的。我有一次在一位美國朋友家過一個節(jié)日,晚飯后與他們一家四口一同到附近公園去,兩個男孩要在那里放焰火玩。放過之后,。天色已黑,但是一家人硬是用手電把散在草叢中的炮仗紙屑都—一撿凈才回家。兩個男孩盡管很頑皮,對這件事卻毫不勉強,一絲不茍地做,十分自然。美國人當然也寵孩子,有時在我們看來簡直放縱太甚,但是一方面必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一方面尊重他人的權利,不能損害公共利益,這是基本教育,在這個范圍內,個人可以盡情施展個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有時我常納悶,美國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似乎比我國的孩子自由放任得多,從未見像我國課堂里全班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把手放在身后那種景象,家長也沒有那么多干涉,但是什么長大成人后公共道德、自律精神卻要強得多,大約秘訣就在這貫穿于基礎教育中的培養(yǎng)責任感和明確維護個人自由與尊重他人權利的界線。既然談精神文明,當然是指促使一個國族、一個社會向上。向善、興旺發(fā)達的精髓,糟粕不在此列,這是不言而喻的。限于篇幅,無法求全,有針對性地擇其一二,希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庶幾不負編者約稿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