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南京宣告引退,至1950年3月1日于臺北宣布復職,這一年零三個月的期間,中國大陸以至臺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動: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飄零遷臺。1949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父親由海南島??陲w到臺灣。那正是大陸失守、天崩地裂的一刻,疑危震撼,謠諑四起,許多人勸阻父親入臺,認為臺灣政治環(huán)境對父親不利,恐有危險。當時父親可以選擇滯留香港、遠走美國甚至中東回教國家,但他毅然到臺灣。用他的話說,這是——向歷史交待。當時朝鮮戰(zhàn)爭未起,海峽對岸軍隊隨時可以渡海,臺灣正處于險境環(huán)生的形勢。父親入臺,就是打算要與之共存亡。父親參加過武漢辛亥革命,締造民國,北伐打倒軍閥,統(tǒng)一中國,抗戰(zhàn)抵抗外敵護衛(wèi)國土,國共內戰(zhàn)后父親由武漢戰(zhàn)退到南寧,打到不剩一兵一卒,雖然最后無力回天,但牽制彼軍數(shù)月,讓國民黨軍有時間遷臺,期間曾數(shù)度提出“局部和平”。入臺與共患難,是父親當時唯一的選擇,流亡海外,或老死異土,對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當然了解國民黨的政治文化,亦深知他入臺后可能遭遇到的風險,但他心中坦蕩,回臺灣,是報到歸隊。他在臺灣的晚年過得并不平靜,作為一位曾經對國家有過重大貢獻的軍人,沒有受到應該獲得的尊重。父親并未因此懷憂喪志。在臺灣,他于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因為他深信自己功在其國,他的歷史地位絕不是一些猥瑣的特務跟監(jiān)動作所能撼搖。最后他死在中華臺灣的土地上,是他求仁得仁。臺南天壇重修落成,他替鄭成功書下“仰不愧天”的匾額。綜觀父親一生,這四個字,他自己也足以當之。論及父親與蔣介石的關系,現(xiàn)在臺灣及大陸一些人往往喜歡夸大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把矛盾變得瑣碎。其實蔣、白兩人之間的一些沖突,首先在二人的個性,二雄難以并立,兩個強人相處,沖撞勢必難免。且古有明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其次,是兩人在國家政策方面意見分歧時起的沖突。比如徐蚌會戰(zhàn),蔣介石與父親在這關系民國命運的戰(zhàn)役上,出現(xiàn)激烈爭執(zhí),前后因果,使兩人關系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但論者往往忽略了,蔣介石與父親也曾有過長期緊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結果的關系,父親在北伐、抗戰(zhàn)所立的戰(zhàn)功,亦是蔣充分授權下得以完成的。蔣介石與父親分合之間的關系,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他們兩人在國共內戰(zhàn)期間,軍事策略上未能同心協(xié)力、合作到底,是一大遺憾。父親曾感嘆過:“總統(tǒng)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有聽。”他所指的,大概是他對四平街之役、徐蚌會戰(zhàn)的一些獻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