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七疝治法。最詳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氣疏泄而病緩矣。按法調(diào)理不愈。七味導引納腎。益氣升舉脾陽。而墜氣仍然。艾灸蒸臍。原得小安。內(nèi)經(jīng)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同為奇經(jīng)主之。故疏泄諸方。能治氣實。參術(shù)升補。僅治中虛下陷。與元海奇經(jīng)中病無補。壯歲至老。病根不輟。下焦日衰??芍栆环?。體癥頗合。衰年僅可撐持。勿使病加可矣。(督任陽虛)
生鹿茸(三錢) 鹿角霜(一錢) 當歸(二錢) 生菟絲子(五錢) 沙蒺藜(一錢) 川桂枝尖(五分)
饑時服。
朱(二一) 勞傷。溫里已效。臍旁動氣。少腹結(jié)疝。睪丸偏墜。皆陽氣不自復。濁陰聚絡。不宜急于育子。(濁陰凝聚肝絡)
當歸 舶茴香 淡蓯蓉 枸杞子 安息香 茯苓
孫 疝墜于右。筋縮連小腹痛。此寒主收引。議進溫通厥陰之絡。
川楝子(二兩) 穿山甲(二兩炙) 炮黑川烏(五錢去皮) 炒黑小茴香(一兩) 橘核(二兩炒) 乳香(五錢)
用老韭白根汁泛丸。饑時服二錢五分。
明 臍下少腹。形象橫梗。發(fā)必痛繞脅腰。以及陰囊。此乃厥陰肝氣不宣。議以苦辛加左金。佐通經(jīng)脈之凝澀。
川連 吳萸 穿山甲 青木香 金鈴子 延胡 青橘葉湯丸
郁(十七) 肝病。絡虛氣聚。少腹滯脹。前用河間金鈴子散。加牡蠣橘葉。合咸苦辛勝法。小效加食。述饑則脅腹鳴盛。而濁氣下泄頗安。乃絡虛不足中之有余。形質(zhì)瘦怯。不可純攻。
桃仁 當歸梢 炒小茴 橘核 郁李仁 南山楂 蔥白汁丸
謝(五七) 七疝皆肝。少腹堅聚有形。是閉塞不通之象。百日久恙。血絡必傷。古人治疝。必用辛香。助燥氣勝之品。宜緩商矣。
歸須 杜牛膝根 小茴香 川楝子 穿山甲 柏子仁
林 脈右弦。左澀。當臍痛連少腹。已屬凝聚有形。嘔吐黃濁。大便欲解不通。若患處漉漉有聲。
痛勢稍減。惟臥著體不轉(zhuǎn)移。其痛更加。此屬肝氣疝瘕。辛香流氣。所稱通則不痛耳。
炒桃仁 炒橘核 金鈴子 炒延胡 韭白汁 兩頭尖 小茴 青皮此通泄厥陰氣血方也。痛甚于下。濁結(jié)有形。非辛香無以入絡。非穢濁無以直走至陰之域。以子和方合奉議意。
施(四八) 立冬前一日。寒戰(zhàn)后熱屬厥陰。食蟹咸寒沉墜。浮腫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腫脹愈加。顯然陽微濁聚。治從氣分開泄冷濕。
粗桂枝 吳萸 川楝子 茯苓 生牡蠣 澤瀉磨青皮汁十匙。
唐(三六) 寒濕已入太陽之里。膀胱之氣不利。陰囊莖腫。(膀胱寒濕凝滯)
五苓散加獨活漢防己。
某 肝風筋疝。怒勞致傷。宜通補熄風。(筋疝)
蓯蓉 補骨脂 歸須 小茴 韭子 茯苓胡桃肉 青鹽 羊內(nèi)腎蒸熟和丸。
朱 動氣疝瘕。繞臍汨汨有聲。男子精氣不充。是下焦損傷。溫補勿過剛燥。須察八脈。以推病情。(奇脈陽虛)
淡蓯蓉 歸身 炒枸杞 小茴 炒沙苑 茯苓 紅棗肉
汪 自云郁怒不已。夏季忽起腹脹。醫(yī)以快氣疏滯湯藥。其脹竟入小腹下墜。青筋外突。脹甚延及腎囊。乃肝疝之癥。議子和法。(郁怒肝疝腫脹)
歸須 橘核 青木香 青皮 小茴 黑山梔 青蔥管
周(三六) 久久勞怒。肝木內(nèi)震。脅中少腹。皆肝脈游行之所。氣凝聚為脹。聚久結(jié)形為瘕疝。情懷憂郁。永不能痊。以內(nèi)起情志。不專草木微功耳。
炒小茴 黑山梔 川楝子 延胡 青木香 青皮 生香附 橘核
吳(六十) 味酸。食不化。涌吐。述少腹厥氣上沖。下有宿疝。以肝濁攻胃。
經(jīng)云。食出完谷。是無陽也。(肝疝犯胃)
生炮黑附子 生淡干姜 豬膽汁 吳萸 川楝子
吳(二四) 疝結(jié)少腹。按之堅。凡過饑必沖突至脘。吐酸 脹。述病從怒勞而得。內(nèi)應乎肝。肝逆犯胃。
饑則胃弱肝乘上噯下泄氣則減。
肉桂 真橘核 青木香 小茴 穿山甲 粗桂枝 李根白皮
項 寒勝疝墜。亦屬厥陰。蓋陽明衰。厥邪來乘。須胃陽復辟。凝寒自罷。
人參(一錢半) 炮烏頭(一錢) 淡干姜(一錢) 吳萸(泡淡一錢) 茯苓(三錢)
朱 七疝在肝。內(nèi)經(jīng)謂沖脈為病。但沖脈隸于陽明。肝木必乘克胃土。胃翻涌逆。致吐蛔嘔涎。
湯飲不入。呃忒不止。皆逆亂無已。為臟厥危 矣。肝體本剛。相火內(nèi)寄。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竟有缺折之虞。欲泄其濁。擬用朱南陽法。
韭白根 兩頭尖 金鈴子 延胡 歸須 肉桂心
毛 疝發(fā)已過。肢冷潮熱。其納食減半。濁陰內(nèi)迫犯胃。無發(fā)汗攻表之理。議泄厥陰。以安陽明。
人參 炒黑川椒 附子 茯苓 川楝子 胡蘆巴
詹 老年久疝。因嗔怒而腫大。熱痛。肝失疏泄。火腑濕熱蘊結(jié)不通。溫補升陽固謬。蓋肝性主剛濕閉反從燥化。此龍膽苦堅不應。議柔苦制熱。反佐辛熱。以開血中郁痹。用東垣滋腎丸。(久疝濕熱郁)
戴(五二) 濕熱下注。久則囊腫形堅。下焦血多氣少。子和法中。原有虎潛諸論。后醫(yī)棄置不用。惜哉。
龍膽草 黃柏 蘆薈 山梔 知母 海金沙 豬苓 澤瀉 細辛
陳(三五) 疝多肝病。宜乎辛泄。但形體參脈。是濕熱內(nèi)蘊阻塞。二便不為通爽。先以通太陽方。
寒水石 海金沙 豬苓 澤瀉 通草 木香汁
倪 疝瘕結(jié)聚少腹。大便閉阻。小溲短澀。舌白渴飲。不能納谷。無對癥方藥。姑與滋腎丸嘗服。
千粒分十服。
許(三六) 久有疝癥。十年來。寒熱勞形。則右胸脅中。一股氣墜。直走少腹。凡大小便用力皆然。面赤亮。痰多。食腥膩。更令病加。此濕熱久壅隧中。緩攻為宜。
控涎丹四分。間日服。十服。
又 脈沉。痰多。手骱赤瘡。宿疝在下。右脅氣墜少腹。前議控涎丹逐痹未應。想久聚濕熱沉痼。
非皮膜經(jīng)脈之壅。用浚川丸四十粒。勻二服。間日一進。竟通腑聚。然后再議。
又 通腑宣壅。粘痰既下。其疝仍聚于右。且盛于寒天冬月。臥安必有聲自消。行走勞動。必有形直墜陰囊。久病急攻無效。議辛甘化風方法。古人以疝為肝病什居八九。
當歸 鹿角 桂枝 肉桂 小茴 川芎 炙草 茯苓 生姜 羊肉膠丸
張(五九) 痛自腎囊。漸踞少腹之左。夫厥陰之脈。繞乎陰器。操持謀慮。都主傷肝。一氣結(jié)聚。變幻形象而痛。病名曰疝。疝分有七。暴疝多寒。久疝多熱。泄氣痛緩。宣通可以卻病。
只因下焦乃深遠之鄉(xiāng)。氣熱濕郁。概可知矣。
川連 小茴 黑山梔 橘核 川楝子 青木香 郁李仁 冬葵子
陳 脈沉弦。舌灰邊白。腰跨氣痛。腎囊睪丸腫大。此濕熱為病。亂吃發(fā)散消導。濕熱下墜為疝。
治當分消。
萆 黃柏 山梔 茯苓 丹皮 防己 豬苓 澤瀉
陳(二二) 辛香流氣以治疝。未嘗不通。服之五日。遍身疼痛。下午四肢浮腫。肌膚漸見高突塊瘰。思走泄氣勝。都是陽傷。 附湯主之。(疏泄傷衛(wèi)陽)
生黃 (一兩) 附子(二錢)
朱(二五) 厥陰三瘧久延。邪攻肝經(jīng)絡脈。少腹痛漸硬。氣串繞陰器筋痛。乃結(jié)疝瘕之象。
病久。雖少壯。不可專于泄氣。溫腎宣肝為急。(疝兼瘧母)
淡蓯蓉 歸身 枸杞子 炒黑小茴 穿山甲 全蝎
陸(三九) 瘧母十年。沉痼宿 。藥不能效。夫瘧邪既久。邪與氣血兩凝。結(jié)聚絡脈。藥難入絡耳。瘧不離乎肝膽。疝不外乎肝病。七疝。子和分剖大著。虛質(zhì)不可專以辛香。下墜為甚。議有情溫通。
以培生氣。
鹿茸 大茴香 穿山甲 當歸 水安息香 炮黑川烏 全蝎用黑大豆炒赤淋酒一杯。濾酒汁和丸。每服二錢。暖酒送。
經(jīng)云。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其傳為 疝。又曰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此素問言諸經(jīng)之疝也。又經(jīng)脈等篇云。足陽明之筋病 疝。
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經(jīng)筋病。陰器不用。此靈樞言諸經(jīng)之疝也。后人因有筋水狐 氣血寒七疝之名。其主治各有專方。立法可謂大備。然其中不無錯雜之處。終非可訓之定法。惟仲景先生。獨以寒疝為名。其所出三方。亦以溫散祛寒。調(diào)營補虛為主。并不雜入氣分之藥。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流氣為主。謂肝得疏泄而病愈矣。其金鈴虎潛諸法。可謂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故疝病之本。不離乎肝。又不越乎寒。
以肝脈絡于陰器。為至陰之臟。足太陽之脈。屬腎絡膀胱。為寒水之經(jīng)。故仲景所云寒疝。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腹?jié)M。脈弦而緊。惡寒不欲食。繞臍痛。及脅痛里急。是內(nèi)外皆寒氣作主。無復界限。其烏頭二方。專以破邪治標為急。虛實在所不論。是急則治標之義也。其當歸羊肉一方。專以補虛散寒為主。故以當歸羊肉辛甘重濁。溫暖下元。而不傷陰。佐以生姜。隨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焦溫散 寒。是固本不治標也。子和所云。疝不離乎肝者。
以疝病有陰囊腫脹?;蛲炊锛苯羁s?;蚯o中作痛?;驙恳G丸。或少腹攻沖作痛。或號笑忿怒而致。此皆肝經(jīng)脈絡之現(xiàn)癥。其金鈴散一法。以泄肝散逆為主。故以川楝導膀胱小腸之熱。元胡和一身上下諸痛。以肝主疏泄故也。其所取虎潛一法。以柔緩導引為主。
故方中用虎骨熄肝風。壯筋骨。羊肉龜板補髓填精。佐以地黃補腎。當歸補肝。使以陳皮利氣疏肝。芍藥通肝調(diào)營。是治肝而顧及于腎也。及觀先生治疝之法。又更有進焉者。其旨以暴疝多寒。久疝多熱。為疝病之大綱。其余隨癥施治。如氣墜下結(jié)者。以鹿茸鹿角升陽為主。其脹結(jié)有形。痛甚于下者。宗丹溪通陽泄?jié)釣橹巍F浠鸶瓭駸嵊艚Y(jié)不通者。用柔苦制熱。反佐辛熱。以開血中郁痹為主。其寒濕下墜。太陽之里。膀胱之氣不和。二便不為通利者。五苓散加減。通太陽膀胱為主。其濕熱久聚。氣墜少腹陰囊者。用控涎丹。浚川丸等。逐痹通腑分消。兼辛甘化風法為主。如下焦陰陽兩虛煮。用有情溫通以培生氣。兼通補熄風為主。而先生于治疝之法。可謂曲盡病情。諸法備矣。仲景又有狐疝一方。究非王道之品。茲不具贅。(鄒滋九)
徐評 治疝之法。大段亦不外此。惟 疝血疝諸大癥。尚未有治法。想當時未及遇此等大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