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杜道堅 撰
上德篇
舊注上德謂時之君有德者也夫三代之道廢五霸之德衰故宜修德以臣天下有功可見有德可尊故曰上德者也
老子曰主者國之心也心治即百節(jié)皆安心擾即百節(jié)皆亂
舊注治國在君明明即萬姓樂其業(yè)治身在心正正即百節(jié)安其所也
故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
舊注無疾苦也
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舊注無憂虞也
纘義德一也有二焉長養(yǎng)萬物天之德愛養(yǎng)百姓君之德夫君者國之心君有德則心廣體胖氣不亂而身自治治國猶治身君臣相安國其有不治者乎故曰上德不德則是有德而不自恃以為德是以有德
老君學(xué)于常樅
舊注老君之師姓常名樅老君自說受敎于師師之言如是
見古而守柔【案明刋本古作舌】
舊注見古道皆守雌柔古字作舌字亦柔也
仰視屋樹
舊注惜光陰不駐也
退而目川【案明刋本目作因因乃目之誤】
舊注嘆逝者不息也
觀影而知持后
舊注不先物為
故圣人虛無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積薪燎后者處上舊注后即先下即上物之常然夫求先于人即不能先也
纘義常樅古之圣人也老子學(xué)于常樅猶孔子學(xué)于老子老子目擊道存精神契故能見古而守柔觀影而知持后是以圣人因循虛無不爭強(qiáng)不敢先夫是之謂上德
老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猨?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qiáng)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案明刋本而未能以智不知句內(nèi)脫而字】
舊注此以能自害不能以不能自全以智自賊不能以不智自存也
故勇于一能察于一辭可與曲說未可與廣應(yīng)
舊注持匹夫之勇未能御眾執(zhí)一隅之說非道通途纘義人貴有德不貴多智智多則出乎已而反乎已鮮不自害虎豹之文來射猿?之捷來格士人勇死于強(qiáng)智困于辯宜矣惟不以智知而以智不知者則不局于一而所應(yīng)者廣
老子曰道以無有為體
舊注體道虛無所謂微妙
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防幽防者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舊注猶筌者取魚而非魚言者論道而非道也
夫道者內(nèi)視而自反
舊注反聽內(nèi)視自得于身也
故人不小學(xué)不大迷【按明刋本不小學(xué)作不小覺】不小慧不大愚舊注執(zhí)螢耀而方太陽非迷若何持燕石而比和玉非愚若何也
莫鑒于流潦而鑒于止水以其內(nèi)保之止而不外蕩舊注心塵外蕩則流濁而?;杷詢?nèi)虛即淵清而自鑒
月望日奪光陰不可以承陽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末不可以強(qiáng)于本枝不可以大于干上重下輕其覆必易
舊注此意言大君有命小人勿用若用之猶陰奪日光宜本末相稱尊卑當(dāng)位則無傾危之患顛覆之禍
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
舊注君主一則國安人主一則心泰
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
舊注山川韜玉而潤媚君子積道德以光暉也
蚯蚓無筋骨之強(qiáng)爪牙之利上食曦塊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食曦塊案明刋本作上食曦堁】
舊注蚯蚓饑則食土渴則飲水言無異慮故不假筋骨爪牙之用人一心守道亦何待名利然后稱意也纘義道以無有為體故可并行物以有形為用故不兩立無有為體一則定矣有形為用兩則爭矣然小大有間君臣有分人君懷道抱德曾不我有此道之所以大德之所以久也天下孰敢以爭強(qiáng)為哉
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泰山舊注清明雖小可以鑒毫發(fā)昏濁雖大不能見山岳
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沈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
舊注蘭芷之芳性也不得不芳君子為善道也不可不行
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
舊注賢愚不并立清濁不同器
天二氣即成虹地二氣即泄藏人二氣即生病
舊注三才之道所貴主一
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nèi)詹恢?/p>
舊注冬夏不可差跌晝夜不相干犯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修地廣者德厚
舊注川不廣不能生巨鱗智不周不能達(dá)至理故知非厚德不能深知而遠(yuǎn)見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
舊注物不可以端坐致道不可以無人?
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臣折沖千里
舊注猛獸螫蟲猶庇及草木賢人君子自然輔佑君民也
通于道者若車軸轉(zhuǎn)于轂中不運(yùn)于己與之致于千里終而復(fù)始轉(zhuǎn)于無窮之原也【案原本原作厚今據(jù)明刋本改正】
舊注前巳釋矣
故舉枉與直何如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
舊注以釋符言篇也
纘義水清鑒影心清鑒物明之故也濁則昏矣君子小人勢不兩立冬寒夏暑時不并行時并行則災(zāi)癘生勢兩立則禍患作雖然為君子者豈以小人在位道不可行而終不出乎
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
舊注任一人之才難以御眾一目之羅無由獲鳥
故事或不可前規(guī)物或不可預(yù)慮故圣人畜道待時也舊注夫圣人其行也天其動也時未至即守道時之來即修之文王之興周道高祖之盛漢業(yè)也
欲致魚者先通谷欲求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為魚得者非挈而入淵也為猨得者非負(fù)而上木也縱之所利而已
舊注夫君臣相為用也由魚之投水鳥之依林縱其所利不召而來明君處世而忠賢自至也
足所踐者淺然待所不踐而后能行心所知者?然待所不知而后能明
舊注足所踐者少其不踐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眾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
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亡而齒寒河水深其壤在山【案明刋本其壤在山其字作而字】
舊注此善言君民相依猶山川相通河水深則膏壤在山君厚斂則民貨匱乏上有所求下有所竭民力殫而君位危則唇亡齒寒之義者是也
水靜則清清則平平即易易見物之形形不可以為正【案形不可以為正句明刋本作形不可并故可以為正】
舊注謂元首既明猶止水之清深鑒物情善惡之狀無逃幽察人情平和之政斯布也
纘義知有用之不可與言政治國者要在一人非眾人則不能治欲得賢而不先養(yǎng)士可乎是以圣人畜道待時得人則興未有不為我用者也
使葉落者風(fēng)揺之也使水濁者物撓之也
舊注風(fēng)不揺而木自落物常撓而水自清未之有也
璧瑗之器礛【音藍(lán)】防之功也鏌铘之?dāng)喔铐频Z之力也舊注言良玉寶劍雖有美質(zhì)終假砥礪之功成乎奇器君子賢人雖有才質(zhì)終假師匠方成其業(yè)也
防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饑
舊注國所托者賢則所存者大坐而無憂物所附者良則所致者遠(yuǎn)疾而不勞
狡兔得而獵犬烹
舊注必然之勢
高鳥盡而良弓藏
舊注不見用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舊注審進(jìn)退之宜盡窮通之?dāng)?shù)抱道守德全身保名可謂賢也
怒出于不怒為出于不為視于無有則得所見聽于無聲則得所聞
舊注人之性本無怒怒出于有事人之性本無為為出于有欲知怒之為過為之是非故內(nèi)視見于無形反聽致于無聲者謂卻照本性而無聲無形無怒無為所貴見于無非謂見于有也
飛鳥反鄉(xiāng)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螀得木各依其所生舊注物不忘本人或違道
纘義道可獨(dú)行不可以獨(dú)擅人健走日不百里而罷得良馬則千里可致怒出于不怒文武所以安天下之民為堯舜所以成垂衣之治為國家而善用人者民孰不知?dú)w乎
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父子相危也
舊注言物性有相反雖水火相攻用之有方則致和父子相愛讒慝間之則見疑賢者不可不察也
犬豕不擇器而食愈肥其體故近死
舊注此明小人茍希名利雖且貴而終否賢者畜道待時雖暫否而終泰也
鳳皇翔于千仞莫之能致椎固百內(nèi)而不能自椽舊注【陟壞反未詳】
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舊注希大者亡其細(xì)見遠(yuǎn)者遺其近
因高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為淵則魚鱉歸焉【案明刋本作即深而魚鱉歸焉】
舊注因其所易人不勞而自成利其所習(xí)物不召而自至
溝池潦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淵而不竭【案淵而不竭句明刋本作淵深而不竭】
舊注小器與之則易滿取之則易竭大量益之而不盈酌之而不絕也
鱉無耳而目不可以蔽精于明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聽也【案精于聽也句明刋本聽作聰】
舊注各利一原莫能相假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舊注言清濁無遺賢愚并用但量能授任稱物隨機(jī)也
防【音藥】之為縞也或?yàn)楣诨驗(yàn)?【音襪】
舊注言所用不定也
冠即戴枝之?即足碾之
舊注無乖其分各全其要
纘義人無常是物無常非氣順則合氣逆則離火炎上水潤下鼎鬲和之即既濟(jì)之功成父主慈子主孝讒人間之即參商之怨起犬豕體肥近于死鳳皇高飛莫能致清斯濯纓濁斯濯足不能潔已而為物污者可不審諸
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舊注諭一人之直不能移眾枉任一人之智不能化群迷也
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變其節(jié)霜雪麃麃
舊注麃碑休反儦也
日出而流
舊注冬雷夏雹寒暑不能全其節(jié)太陽回照霜雪不能固其質(zhì)也
傾易覆也倚易軵【音附】也
幾易助也濕易雨也
舊注賢者親善愚者親惡其勢易附其事易染也
蘭芷以芳不得見霜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
舊注斯皆有用而見害曷若無名以全身案萬畢術(shù)蟾蜍五月中殺涂五兵入軍陣而不傷
精泄者中易殘
舊注精華發(fā)于內(nèi)而枝干凋于外也
華非其時者不可食
舊注內(nèi)非時而食必病時非義而取必害
纘義生克制伏固有定分力小任大未有不返受其制者木勝金水勝土火勝水終非其性夫冬雷夏雹終非其時曾不朝夕之久人其可不自量乎
舌之與齒孰先弊焉繩之與矢孰先直焉
舊注剛者雖堅而致弊柔者善屈而正物
使影曲者形也使響濁者聲也
舊注形端必?zé)o曲影言善必?zé)o惡響
與死同病者難為良醫(yī)與亡國同道者不可為忠謀舊注必死之病醫(yī)雖良而不救必亡之國臣雖忠而難存
使倡吹竽使工捻竅雖中節(jié)不可使決君形亡焉舊注倡樂人也工制器人也蓋言倡者吹竽工者捻竅曲節(jié)雖中律終動用相違心手莫應(yīng)何能使決言其主君形亡也
聾者不歌無以自樂盲者不觀無以接物
舊注聲不通于耳絕想其樂色不見其目息觀于心
步于林者不得直道行于險者不得履繩
舊注步林不求阡陌務(wù)于通足履險不循規(guī)矩事在濟(jì)危也
海內(nèi)其所出故能大
舊注生而不絕用而無窮故為大也
纘義處非其地依非其人難矣哉齒剛先缺矢勁先折與死同病難于為良醫(yī)與亡國同道不可為忠謀君不用道而臣強(qiáng)之謀出二心功可成乎
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龍不匹猛獸不群鷙鳥不雙舊注斯皆獨(dú)立不群故能為百獸眾禽之長也
蓋非橑不蔽日輪非輻不追疾蓋輪未足恃也
舊注言事物相假不可偏任也
張弓而射非?不能發(fā)矢之為射十分之一
舊注弓雖勁無?不能中的君雖圣非忠無以濟(jì)于業(yè)凡為射者甚眾至于求中者十分無一猶干祿者不少至于求賢者萬分無二
饑馬在廐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
舊注乏芻豢者投之乃爭渴名位者居之必競故君子讓其祿小人競其位也
三寸之管無當(dāng)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舊注論貪者無厭而莫定由器之無底而難滿
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dāng)喾嵌兄^之亂
舊注循繩而動物不能越懸衡為制事無不當(dāng)古今既殊法度亦異適時而治滯方則亂
纘義日不并出神龍不匹猛獸不群況于人乎橑以張蓋軸以轉(zhuǎn)輪君臣相資之道也饑馬爭芻賞不可濫循繩而斷法無過差古法杖格用之以時在乎行之者耳
農(nóng)夫勞而君子養(yǎng)愚者言而智者擇
舊注耕也勞在其中學(xué)也祿在其中
見之明白處之如玉石見之黯【烏感切】黣【音昧】必留其謀舊注事理明白居然可分固無疑焉間見鹵莽自難情曉宜其謀矣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如一戶之明舊注小人雖眾不足可任賢士雖寡得一有余文王得呂望高祖得子房其在多乎
蝮蛇不可為足虎不可為翼
舊注人無全能物不雙美
今有六尺之席【案原本席作廣據(jù)明刋本改正】臥而越之下才不難立而逾之上才不易勢施異也
舊注明人才不等也于彼則通于此則塞所能有異故也
助祭者得嘗救斗者得傷
舊注見善蒙恵遇惡有傷
蔽于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撲
舊注蔽不祥之木而天威難逭匿不善之人而國法必誅也
日月欲明浮云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修秋風(fēng)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塵而欲無瞇不可得潔舊注處昏翳之間何以見明居嗜欲之從所染霜霰交下蘭蕙難以保其芳沙壤汩流河源無以全其潔
黃金龜紐賢者以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為富
舊注不識所用雖金玉以為糞土茍知所施雖土壤以為珠玉
故與弱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
舊注弱與愚弱也與之尺素或可保與之金玉則為害猶小人不可乘大位必至危亡也
纘義農(nóng)夫不勞君子無以養(yǎng)君子不治農(nóng)夫其能安乎蛇無足虎無翼不可兩得浮云蓋日失不在已嗜欲害性病不在人
轂虛而中立三十輻各盡其力使一輻獨(dú)入眾輻皆棄何近遠(yuǎn)之能至
舊注為車者必假眾輻求致遠(yuǎn)之用治國者亦借群才保久安之業(yè)
橘柚有鄉(xiāng)萑葦有叢獸同足者相從游鳥同翼者相從翔
舊注同氣相召同?相求
欲觀九州之地足無千里之行無政敎之源而欲為萬民上者難矣
舊注觀乎九域豈不行而至御萬機(jī)豈無道而居之也
兇兇者獲提提者射
舊注兇兇者惡也提提者群也言群惡相聚必被中傷為人誅獲也提音時
故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舊注明唯白著故似屈辱德不外?有若缺少
君子有酒
舊注言其過量
小人鞭缶雖不可好亦可以丑
舊注言君子飲酒之過小人鞭?為誡在小人猶不可好君子固可為丑也
纘義皇極居中資八輔而后建車轂虛中借眾軸而后行天子中天下而立位萬民之上而無政教之原是猶無千里之足欲觀九州之地其何以行之惟正位端居百官分職不下堂而天下治矣
人之性便衣絲帛或射之即被甲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
舊注御寒即假繒纊臨兵即被甲胄相時而動以取其便人之情也
三十輻共一轂各直一鑿不得相入猶人臣各守其職也
舊注此意不殊前解
善用人者若蚈【音賢】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磨而不相敗
舊注蚈百足蟲也言人善用眾者其由蚈乎舌之與齒剛?cè)岵⑷斡拗窍淌帐垢餮浞植皇洳囊?/p>
石生而堅芷生而芳少而有之長而逾明
舊注此原其性也石堅芷芳由賢者明愚者暗是知堅芳不可奪愚暗亦莫移少而有之長而彌篤也
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已相去千里舊注此言邈然懸殊孰云一致者也
纘義作事有法事無不成用人有方人無不濟(jì)車轂之各直一鑿明官事之各有守也蚈足眾而不相害由用得其宜矣石堅芷芳隨其才而用之則賢者明愚者力成功一也
再生者不獲華太早者不須霜而落
舊注再榮不實(shí)陽極自零
污其準(zhǔn)粉其顙
舊注準(zhǔn)鼻也鼻有污而粉其顙猶手有疾而治其足事非常也
腐鼠在阼燒薫于堂入水而憎濡懷臭而求芳雖善者不能為工
舊注腐鼠猶奸佞也言君昵近佞人而求國之治猶入水致溺挾臭求芳薫鼠燒堂其禍不小也
冬氷可折夏木可結(jié)時難得而易失
舊注光陰可惜時命難遭喻君子俟時而動不可失之也
木方盛終日采之而復(fù)生秋風(fēng)下霜一夕而零
舊注言人建功成業(yè)不可后時
質(zhì)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致
舊注不祈用而翦伐至自然之勢
乳犬之噬虎伏雞之搏貍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舊注顧恩育者所以不覺忘生
夫待利而登溺者必將以利溺人矣【案必將以利溺人矣明刋本人字作之字】舟能浮能沈愚者不知足焉
舊注舟因水而浮亦能溺之人逢利而生亦能溺之唯審止足之分庶免沈溺之禍
驥驅(qū)之不進(jìn)引之不止人君不以求道理
舊注民疲已極君斂無厭驥困更驅(qū)難規(guī)遠(yuǎn)路纘義時難得而易失民易困而難蘇故物再生者實(shí)不逮獲華太早者落不待霜時不順也的張而矢集林茂而斧入勢之所致乳犬噬虎伏雞搏貍情之所使舟腐而載則沈驥疲而驅(qū)則斃民其可重困乎
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尺雖齊必有危非規(guī)矩不能定方員非準(zhǔn)繩無以正曲直用規(guī)矩者亦有規(guī)矩之心
舊注上立平正之法下生乖越之分者是由波生平水差起正衡兆乎好憎跡生禍亂非君上無法制而臣下失其規(guī)矩者也
太山之高倍而不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舊注所向正秋毫雖小可察所行背太山雖大不可見也
竹木有火不鉆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
舊注火藏于木水藏于土不鉆不掘必不能出道在于人不學(xué)不知
矢之疾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
舊注凡為學(xué)者非貴疾于初心所美久于其道則千里可至丘山必成也
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wǎng)
舊注河之有魚取之在網(wǎng)人之有道取之在心
弓先調(diào)而后求勁馬先順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舊注明此三者之由可察萬機(jī)之要也
巧冶不能消木良匠不能斫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
舊注非可治之物不能成其器雖有良匠無所施其工非可導(dǎo)之人不能回其操雖有圣人無由諭其意也
使人無渡河可使河無波不可
舊注言河必有波世必有禍?zhǔn)谷瞬环傅渼t易使河無波即難
無辜不辜【案明刋本無辜不辜作無曰不辜】甑終不墮井矣
舊注辜罪也言人所獲戾非謂無辜甑若不墮井安得無由矣
纘義水平不能無波衡正不能無差心其可不慎諸君子之禮義廉恥猶匠石之規(guī)矩準(zhǔn)繩也弓先調(diào)而后求勁馬先順而后求良人不先之以信能者其可致乎故君子為其所可為而不為其所無奈何
刺我行者欲我交呰我貨者欲我市
舊注欲動其中見形于外
行一棋不足以見知彈一?不足以為悲
舊注一事裁通未能盡理一?始張何足稱妙
今有一炭然掇之爛指【案明刋本指字下有相近也三字】萬石俱熏去之十步而不死同氣者而異積【案明刋本作同氣而異積也】
有榮華者必有愁悴
舊注榮枯迭興哀樂相反
上有羅紈下必有麻
舊注浮沸反君上驕侈以輕綺羅下民凍餒不周于衣食為人君可不察焉
木大者根瞿【音衢】山高者基扶
舊注君以民為本高以下為基
纘義苦語利行苦藥利病刺我行者欲我交君子循義也呰我貨者欲我市小人狥利也人之福不可過服不必侈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民富則國昌矣
老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舊注鼓不藏聲鏡不藏形故能有聲有形也
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
舊注金石簫管不能自鳴皆因吹擊乃能有聲由人皆稟道德不學(xué)終不得成者也
是以圣人內(nèi)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yīng)
舊注圣人言不妄發(fā)事不虛應(yīng)
天行不已終而復(fù)始故能長久輪復(fù)其所轉(zhuǎn)故能致遠(yuǎn)舊注天行者神而莫測運(yùn)乎無窮
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
舊注天行一而無差君守政而無失故得天地交暢庶物咸遂君臣說睦上下康寧也
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舊注去邪任賢合于天地之道也
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小人得勢君子消亡五谷不殖道德內(nèi)藏
舊注天地之氣不交陰陽之氣不通由世主道德不用奸佞并行小人居位君子在野使萬物不昌而五谷不成
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
舊注天地之道【案此下當(dāng)有闕文無別本可校附識于此】
?神之道驕溢與下
舊注制驕溢之性與謙下之人
人之道多者不與
舊注不増有者
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舊注終不為上故人尊也
纘義心不藏物故能應(yīng)物鼓不藏聲故能應(yīng)聲不扣而鳴則為怪矣是以圣人內(nèi)藏不為物唱應(yīng)之而已天地交通萬物齊同此明良會遇而君子用事之時也一或反此則是小人得勢之日矣惟圣人居高聽卑而不自滿無以上之
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域有四明乃能長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舊注四明既備萬姓俱化
天道為文
舊注日月星辰
地道為理
舊注山澤江海
一為之和
舊注融乎沖氣
時為之使
舊注應(yīng)而不差
以成萬物命之曰道
舊注生畜萬物不自為宰故名曰道者也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yuǎn)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絕
舊注內(nèi)修其身謂之真外育于物謂之德
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yǎng)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澤也天高澤下圣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
舊注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舊注不取者謂天生萬物但畜養(yǎng)之不取其材故精神歸于上終有德而取者謂地生萬物雖成熟之而復(fù)其質(zhì)故骨骸歸于下是為無德也
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眾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地勢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長圣人法之德無不容
舊注言天地相承以致廣厚君臣相信自致治和纘義君天道臣地道天尊地卑君臣之分定矣君明臣明照于四方豈非堯之光宅天下百姓昭明者乎故法天效地以成萬物者道也養(yǎng)之與之而不取者上德也與而取之德斯下矣
陰難陽萬物昌陽伏陰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無不治矣【案明刋本物樂無不治矣句物樂二字下多一則字】陰害物陽自屈陰進(jìn)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舊注陽制于陰則天下和治臣勝于君則小人在位也
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順陽道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洿【音烏】澤盈萬物節(jié)成洿澤枯萬物節(jié)荂【音敷】故雨澤不行天下?亡陽上亦復(fù)下【案明刋本作陽上而復(fù)下】故為萬物主不長有故能終而復(fù)始故能長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
舊注圣人順天之道無為長久逆物之情有位莫守
陽氣蓄而復(fù)能施陰氣積而復(fù)能化未有不蓄積而能化者也【案明刋本而能化者也而字下多一后字】故圣人慎所積
舊注積德來慶積惡致亡
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
舊注陽者正也生也故物肥肥者即昌陰者邪也死也故物衰衰者即亡
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故君下臣則聰明不下臣則暗聾
舊注君非至圣不能下臣臣非至賢不能弼君虞舜屈伯成文王師尚父可謂聰明
纘義陽生陰殺故君子好生小人好殺也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貴下陰故君下臣則聰明而國理不下臣則暗聾而德化不行
日出于地萬物蕃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日入于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
舊注謂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昌君不下臣則萬物藏也
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于此陰陽之動有常節(jié)大人之動不極物
舊注大人之威也如春之雷其發(fā)令也如暄之風(fēng)皆聲和氣順故不極物
雷動于地萬物緩風(fēng)揺樹草木散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yuǎn)徙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逾【案民有去就也句明刋本民字上多一故字】
舊注且大人有善百姓交歸若太王之去邠人何遠(yuǎn)哉
風(fēng)不動火不出大人不出【案明刋夲無大人不出句】大人不言小人無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舊注火出而薪傳言發(fā)而信行故知大人之言其行也往而不追其信也有若四時
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淵陽氣盛變?yōu)殛庩帤馐⒆優(yōu)殛柟视豢捎瘶凡豢蓸O
舊注天之道抑高舉下唯節(jié)欲全和以順天理不使至極
忿無惡言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舊注雖忿怒未忘而惡言悖色未形于外是計得于中鎮(zhèn)之以道也
火上炎水下流圣人之道以?相求偯【音矣】陽天下和同偯陰天下溺沈【案明刋夲以?相求句下有圣入二字疑衍】
舊注偯陽者親忠賢故和同偯陰者親奸佞故沈溺纘義天之日其人之君乎日出于地王公居民上萬物蕃息日入于地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陰陽之動有常節(jié)故歲不亂時大人之動不極物故民不遠(yuǎn)徙物極則變欲不可盈陰陽天也治亂則關(guān)乎人
老子曰積薄成厚積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輝【音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舊注君子勤身以修道日益暉光小人乘閑以快意終至困辱
其消息也雖未能見故見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茍向善雖過無怨茍不向善雖忠來惡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諸人不如求諸已聲自召也?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無非已者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于人故君子慎其微
舊注慎微言不在大也茍向善則福不因人勉求諸已茍不向善則禍歸于身何怨于人不善猶操刃自割積火自燒又誰咎之者也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實(shí)生于心草實(shí)生于莢卵胎生于中央不卵不胎生而須時舊注物殊?異言其所生皆自中和而成質(zhì)其非胎卵而因變化所為者即須時而有也
地平則水不流輕重均則衡不傾
舊注地平則水無奔馳之勢衡均則物無輕重之偏
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舊注萬物之生各有所感非徒然也
纘義陰陽感而成中和故萬物生君臣合而得中道故萬姓寧是以君子和其心志日汲汲以成暉小人汨其天和日快快以至辱故君子慎微正諸心而自求諸已我不怨人人亦無怨焉
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行者必有昭名
舊注山之靈者必降云雨道之高者必施德澤未有不先行其事而后致其報
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舊注樹黍獲稷以怨報德未之有也
纘義為善而人不知謂之至善為惡而人不知謂之至惡山藏云而成雨露澤藏水而生蛟龍君子懷其道而澤流于世俗有陰德者必有陽報天佑之也有?行者必有昭名人推之也惟有天德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