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真經(jīng)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道德真經(jīng)四子古道集解 作者:寇才質(zhì)


古襄寇才質(zhì)集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此章《通玄經(jīng)》言:春秋五霸,智詐萌生,盜賊滋章,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崄,政苛者民亂。上多禁則下多撓,上多求則下交爭,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五霸兵刑生賊亂也。

以政治國,

《通玄經(jīng)□上禮篇》曰:以政治國,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后求勝於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謂以火應(yīng)火,以水應(yīng)水,同莫足以相治,名之曰益多。

以奇用兵,

《通玄經(jīng)》曰:以奇用兵,故以異為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饑,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yīng),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何往而不勝。

以無事取天下。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善為君者,取天下而無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通玄經(jīng)》曰:事繁難治,法苛難行。

天下多忌諱,

《洞靈經(jīng)》曰:俗多忌諱,則情志不通而天下膠戾矣;俗無忌諱,則抑閉開舒而歡忻交通矣。

而民彌貧;

《通玄經(jīng)》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主者,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故群生遂長,萬物蕃植,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為民資。生無乏用,死無傳尸,先王之所以應(yīng)時修備,富國利民之道也。今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

《通玄經(jīng)》曰:堅甲利刃,不足以恃強。

國家滋昏;

《通玄經(jīng)》:人君好勇,使民斗爭,國家多難,其下必有劫殺之亂矣。

人多技巧,

《通玄經(jīng)》曰:人多智能,奇物滋起。

奇物滋起;

《南華經(jīng)》曰:夫巧智神圣之人,吾自以為失焉。且以巧斗力者太至,則多奇功;刻核太至,下必有不肖之心應(yīng)之,而不知其然也。

法令滋章,

《通玄經(jīng)》曰:治國有理,不在文辯。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盜賊多有。

《通玄經(jīng)》曰:智詐萌生,盜賊滋章。

故圣人云:

《通玄經(jīng)》曰:法能殺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末世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古道淳樸而無盜心哉。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

我無為而民自化,

《通玄經(jīng)□道原篇》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故上無為而民自化。

我無事而民自富,

《通玄經(jīng)》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故上無事而民自富。

我好靜而民自正,

《通玄經(jīng)》曰:我好靜而民自正,故上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欲而民自樸。

《通玄經(jīng)》曰:我無欲而民自樸,故上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此章《南華經(jīng)□駢拇篇》 言:自三王已下者,天下何其仁義規(guī)矩鉤繩囂囂然,雕琢於人之正性也。且夫三王待鉤繩規(guī)矩而正者,是刻削其正性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淫其正德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繩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繩索之固,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是其政於辯察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勞而無功也。簡發(fā)而櫛,數(shù)米而炊,竊竊乎又奚足以濟世哉?三王政察民弊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通玄經(jīng)□上禮篇》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石在中形見於外,非不厚且清也,魚鱉蛟龍莫之歸焉。石上不生五谷,禿山不游麋鹿,無所蔭庇故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通玄經(jīng)》曰:后世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如此者,譬猶廣革者也,大則大裂之道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

《通玄經(jīng)》曰: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福兮禍所伏。

《通玄經(jīng)》曰:三王明淺,然后任察。任察者,下取善以事上則蔽。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無為,知亂之本。為察者則生亂,亂俗,亡國之風(fēng)也。

孰知其極?

《通玄經(jīng)》曰:禍福利害,非古圣人莫之能分,故曰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

《通玄經(jīng)》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

正復(fù)為奇,

《洞靈經(jīng)》曰:近古是來,天下正直者寡。政省一則民淳樸,蒼生正,可化不可刑也。

善復(fù)為妖。

《洞靈經(jīng)》曰:近古是來,天下奸邪者眾。政煩苛則民奸偽,當(dāng)責(zé)眾人之邪者,視己正乎哉。

民之迷,其日固久。

《通玄經(jīng)》曰:后世以小成仁義為規(guī)矩,而知鉤繩規(guī)矩之所用者能治人,非規(guī)矩不能定方圓,非鉤繩不能正曲直。上用規(guī)矩者,下亦有規(guī)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是以圣人

《通玄經(jīng)》曰:水濁者魚嗆,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則下多詐,上煩擾則下不定。不知一人無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末,無以異於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是以圣人事省而治,求寡易贍,所修者,本也。方而不割,康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四者誠修正道治矣。

方而不割,

《通玄經(jīng)□道德篇》曰:古者御之以道,方而不割,則民附化?!赌先A經(jīng)》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方者不以矩。

廉而不劌,

《通玄經(jīng)》曰:古者養(yǎng)之以德,廉而不劌,則民服也。《南華經(jīng)》曰:古者常然之道,圓者不以規(guī)。

直而不肆,

《通玄經(jīng)》曰:無加以力,直而不肆,則民足儉?!赌先A經(jīng)》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

光而不耀。

《通玄經(jīng)》曰:無示以賢,光而不耀,則民淳樸?!赌先A經(jīng)》曰:古圣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此章《南華經(jīng)》言:古者貴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富貴而嗇儉,可謂有德者也。民儉,國久也。

治人事天,

《通玄經(jīng)》曰:人主之有民,猶城之有基?;駝t城固,民富則國豐。

莫若嗇。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圣人以道蒞天下,嗇儉損缺者,見少也,見少故能成其廣,可以長久。

夫唯嗇,

《通玄經(jīng)》曰:人君之道,儉以養(yǎng)生。

是謂早服。

《通玄經(jīng)》曰:儉則民不饑。

早服謂之重積德,

《通玄經(jīng)》曰:積德成王,積石成山,積水成河。不積而成,未之有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通玄經(jīng)》曰:善為政者積其德,積德而民可用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通玄經(jīng)》曰:上古圣人去奢守儉,故能長久。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圣人不敢奢驕,守儉故能久。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通玄經(jīng)》曰:民者,國之根也。儉者,人之本也。

是謂深根固蒂,

《通玄經(jīng)》曰:人主之有民,猶木之有根。木大者,根深則蒂固。

長生久視之道。

《通玄經(jīng)》曰:民,根本也。國,枝葉也。根本深壯。枝葉茂勝。

治大國章第六十

此章《南華經(jīng)》言:吾師乎?吾師乎?韰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古者圣人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zé)。道不傷民,天下和樂,與民和樂也。

治大國,

《南華經(jīng)》曰:上古圣人明白於天地?zé)o為之德者,此之謂大宗大本,宗本於道,與天和者也。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知天樂者,無天怨也。

若烹小鮮。

《南華經(jīng)》曰:圣人所以無為,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民樂。故知民樂者,無人非也。

以道蒞天下,

《南華經(jīng)》曰:上古圣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此之謂與天和者也。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知天樂者,無物累也。

其鬼不神。

《南華經(jīng)》曰:古者圣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此之謂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民樂。故知民樂者,無鬼責(zé)也。

非其鬼不神,

《南華經(jīng)》曰:古者圣人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與天和者也。

其神不傷民,

《通玄經(jīng)□精誠篇》曰:太上神化,民無言。而神化有言也,

非其神不傷民,

《通玄經(jīng)》曰:無言之神化者,化載無言,不傷有神人之神性者也。

圣人亦不傷民。

《通玄經(jīng)》曰:民無為而治,有為也則傷。無為而治者,

夫兩不相傷,

《通玄經(jīng)》曰:為者,不能無為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傷民也。

故德交歸焉。

《通玄經(jīng)》曰:古知天樂者,圣人之心,無為以畜養(yǎng)天下,天下和樂也。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此章《通玄經(jīng)》言:戰(zhàn)國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即氣實而志強,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浚上,執(zhí)維堅強,作難結(jié)怨,久不為和,天下大亂。故交結(jié)國靜,罷兵不爭,天下太平也。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通玄經(jīng)》曰:故道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競得。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柔弱則勝,仁義則得。

天下之牝。

《通玄經(jīng)》曰:古者圣人為天下牝,故能長久。

牝常以靜勝牡,

《通玄經(jīng)》曰:用兵取勝之道,以治待亂,以靜待動,以牝待牡,不可先動也。

以靜為下。

《通玄經(jīng)》曰:是以圣人執(zhí)雌牝,故能立其雄。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守靜道,拘雌節(jié),柔弱以靜安。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通玄經(jīng)》曰:以大事小,謂之變?nèi)恕?/p>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通玄經(jīng)》曰:以小犯大,謂之逆天。

故或下以取,

《通玄經(jīng)》曰:小弱有道,不爭而得。

或下而取。

《通玄經(jīng)》曰:強大有道,不戰(zhàn)而克。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沖虛經(jīng)》曰:小國吾撫之,若賴兵權(quán),滅亡可待。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沖虛經(jīng)》曰;大國吾事之,是求安之道。

兩者各得其所欲,

《南華經(jīng)》曰;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yǎng)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故大者宜為下。

《通玄經(jīng)》曰:上古圣人卑謙清浄者,見下也。見下故能執(zhí)其高,矜者不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此章《南華經(jīng)》言:古者圣人之治也,治外乎必先治內(nèi),無為清靜,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后世君人者,以己出經(jīng),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之,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勞而無功,不如三皇坐行此無為之道,不勞而自治矣。進道不勞也。

道者,

《通玄經(jīng)》曰:道生萬物,理於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命之曰道。

萬物之奧,

《南華經(jīng)》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善人之寶,

《南華經(jīng)》曰:且道者,庶物得之者生,為事順之者成?!锻ㄐ?jīng)》曰:天下莫易於為善,所謂為善者,則靜而無為,適性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於已,故為善易也。

不善人之所保。

《南華經(jīng)》曰:且道者,庶物失之者死,為事逆之者敗?!锻ㄐ?jīng)》曰:天下莫難於為不善,所謂為不善者,澆蔽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

美言可以市,

《通玄經(jīng)》曰:先教以道,次導(dǎo)以德,可以誘善。

尊行可以加人。

《通玄經(jīng)》曰:簡勸不聽,即加之以威刑。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通玄經(jīng)》曰:如此嚴(yán)誡,不善何有。人無棄人,物無棄物。

故立天子,

《通玄經(jīng)》曰:古之立天子者,以立天下之道,反本無為,虛靜自化。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yǎng)其欲也,圣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民強掩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相教,積財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之。

置三公,

《通玄經(jīng)》曰:古者一人之明不徧周海內(nèi),故置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又立諸侯以教誨之。

雖有拱璧,

《通玄經(jīng)》曰:權(quán)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唐瘦癯,舜黎黑,禹胼胝,非欲貪祿慕位,將欲事起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思慮不困,於是求贍而不勞者,未之有也。

以先駟馬,

《通玄經(jīng)》曰: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自賣,管仲縛束,墨子無黔突,孔子無暖席,四體不勤。於是求贍而不勞者,未之有也。

不如坐進此道。

《通玄經(jīng)》曰:古者三皇,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無一言而大動天下,變易習(xí)俗,民化遷善,若生之已能以神化者也。刑罰不足以移風(fēng),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為貴。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通玄經(jīng)》曰:古者君臣上操約少之事,下效易為之功,君臣不相厭,行之久遠也。《洞靈經(jīng)》曰:人主清心省事,人臣欽檢守職,太平立致矣。

不日求以得,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無為,能取百川歸之。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坐,天地之道,無為而備,不求而得。

有罪以免耶?

《南華經(jīng)》曰:古者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則自治矣。

故為天下貴。

《南華經(jīng)》曰: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此章《南華經(jīng)》言:應(yīng)帝王無為之治,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無為,其臥徐徐,無寢夢也,其覺于于,無思慮也。其智清信而不詐也,其德甚真而不偽也,未始其道入於非人。有虞氏有為,其猶減善仁義以要求人心為善,亦得人心詐偽,而未始仁心出於非人。古者圣人能為無為之道,無事無味不為難也。

為無為,

《通玄經(jīng)》曰:為無為,事無事也?!赌先A經(jīng)》曰:逍遙無為也。

事無事,

《通玄經(jīng)》曰:事無事,知不知也。《南華經(jīng)》曰:逍遙乎無事之業(yè)。

味無味。

《通玄經(jīng)》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

大小

《通玄經(jīng)》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道大以小為成。古圣人法天無為,柔弱微妙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

多少,

《通玄經(jīng)》曰:天地之道,多以少為主,道多以少而成。古圣人法天無為,以道蒞天下,損缺其明者,見少也。見少,故能成其美。

報怨以德。

《通玄經(jīng)》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患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矣。

圖難於其易,

《通玄經(jīng)》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

為大於其細。

《通玄經(jīng)》曰:事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言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通玄經(jīng)》曰:人皆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難成其道矣。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通玄經(jīng)》曰: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易而不難,小而不大。

是以圣人

《通玄經(jīng)》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行而治,不為而成,是以天心動化精誠為教者,三皇無為也。

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無為,無不為大,百川歸之,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通玄經(jīng)》曰:言而不信,施而不仁,行而不治,為而不成,是以外貌有為者,五帝三王不精誠於道也。

多易必多難。

《通玄經(jīng)》曰:后世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人之上也,難矣。

是以圣人

《通玄經(jīng)》曰:事者難成易敗,言者難立易廢,是以圣人之所留心於道,明者之所獨見於無為也。

猶難之,故終無難。

《通玄經(jīng)》曰:舍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必敗,愚惑之所政。上無為也,下亦無為。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此章《通玄經(jīng)》言:末世之人邪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偽。不聞道者無以反正,不通德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好於邪,則易易而忘其本,即好於邪。水之性欲清,沙土穢之,人之性欲正,邪言害之。知其己奸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不知其己欲無所用,雖廉者不能讓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以為天下笑者,未嘗非己所好也,故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無用於己,萬物變?yōu)閴m垢,無所用矣。故曰: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其安易持,

《通玄經(jīng)》曰:智慮邪正者,禍福之門也。

其未兆易謀,

《通玄經(jīng)》曰:動靜公私者,利害之樞機也。

其脆易破,

《通玄經(jīng)》曰: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

其微易散。

《通玄經(jīng)》曰:積正成福,積邪成禍。

為之於未有,

《通玄經(jīng)》曰: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至,不可不慎也。后人皆知禍發(fā)救患,不知慎微使患不生。夫使患不生易,施於救患難。

治之於未亂。

《通玄經(jīng)》曰:道者慎小微,大禍不滋。今人不務(wù)慎微使患不生,而務(wù)禍成施救於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為法,無方可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通玄經(jīng)》曰:十圍之木始於把,毫末漸長,積小成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通玄經(jīng)》曰:百仞之臺始於下,累土成山,積微成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通玄經(jīng)》曰:跛鱉千里,跬步不休,積近成遠。

為者敗之,

《洞靈經(jīng)》曰:好質(zhì)白之物者,以黑為污。夫好貨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邪甚者,不見正道之可好。末世人夭者,非不為術(shù)也,巧術(shù)甚,人愈短?!锻ㄐ?jīng)》曰:夫好事者未嘗不窮,好邪者未嘗不失。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故曰為者敗之。

執(zhí)者失之。

《洞靈經(jīng)》曰:好質(zhì)黑之物者,以白為污。夫好馬甚者,不見他物之可好;好鬼甚者,不見神明之可好。末世神怒者,非不祀神也,淫祀勝,神愈怒。《通玄經(jīng)》曰: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怨,為天下笑,未嘗非好欲也,故曰執(zhí)者失之。

是以圣人

《通玄經(jīng)》曰:今天下之人邪於神鬼,孰能正之?治在道不在術(shù),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

無為,故無敗,

《通玄經(jīng)》曰:好於淫祀,不顧后禍者,邪氣也,故曰無為故無敗。

無執(zhí),故無失。

《通玄經(jīng)》曰:末世執(zhí)於鬼神,不顧后患者,邪氣也,故曰無執(zhí)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通玄經(jīng)》曰:禍福之起微而不可見,小人不知禍患之門,動而陷於罪,不慎微好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通玄經(jīng)□符言篇》曰:官敗於失政,孝衰於無終,患生於執(zhí)為,病在於不慎,故慎終如始,無敗事也。

是以圣人

《通玄經(jīng)》曰:圣人見其終始,不可不察也。紂為象著而箕子唏其華侈,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其非禮。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欲不欲,

《南華經(jīng)》曰:古人欲者,欲其所不能欲也,至欲於道矣。

不貴難得之貨;

《通玄經(jīng)》曰:古人不貴難得之貨,不重?zé)o用之物。

學(xué)不學(xué),

《南華經(jīng)》曰:古之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至學(xué)於道矣。

復(fù)眾人之所過。

《通玄經(jīng)》曰:古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

以輔萬物之自然,

《通玄經(jīng)》曰:古之圣人者,性合乎道也,不學(xué)而知,不視而見,不聽而聰,自然之道也。

而不敢為。

《南華經(jīng)》曰:古者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道德真經(jīng)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