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需要從史實層面揭示兩個問題:第一,花生的起源地及其開展全球性傳播的歷程;第二,中國與花生互動關系的形成源于怎么樣的歷史脈絡,即中國花生的引種何以…
2023-06-15
澎湃新聞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國文化研究所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區(qū)舉辦了第24期汲古論壇,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施愛東研究員為主談人,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祝鵬程、藝研院藝術學研究…
2023-06-14
澎湃新聞6月12日至10月8日,“古羅馬文明之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于北京中華世紀壇呈現(xiàn)。展覽通過近70組古羅馬時期遺珍,展示古羅馬文明之美。
2023-06-14
澎湃新聞大流行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現(xiàn)在距此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在產生一定認知距離后,人們逐漸開始思考這段時間會如何以及怎樣留存在記憶中。
2023-06-13
澎湃新聞翻閱一本書,如果不是習慣性略過,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就是環(huán)襯(end papers)。如果翻看某本舊書,首尾兩端往往稍顯臟損,書芯則相對整潔。
2023-06-13
澎湃新聞智利現(xiàn)任總統(tǒng)加夫列爾博里奇(Gabriel Boric)在2021年12月的當選曾被視為拉美左翼回潮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2023-06-12
澎湃新聞本文為作者《尋找祝英臺》(澎湃新聞翻書黨欄目5月6日所刊)一文的“附論”。此“附論四則”與梁祝故事多有牽涉,如《祝英臺近》詞之創(chuàng)制時間,于梁祝故事的傳播亦有顯見關聯(lián)。
2023-06-12
澎湃新聞蘇州河和黃浦江是上海的兩條母親河。蘇州河兩岸建筑的變化與上海的城市發(fā)展緊密相連,也與民族工業(yè)的成長息息相關。
2023-06-12
澎湃新聞在中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國家圖書館6月10日舉辦了“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五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國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
2023-06-11
澎湃新聞錢家山下,是浙江省諸暨縣(市)楓橋鎮(zhèn)一個臨溪背山的小村子。1960年冬天,我出生于此村。在“文革”中我開始記事起,村里只有三十多戶人家,同為一個生產小隊,黃姓居多,另有何姓…
2023-06-11
澎湃新聞嘉定竹刻、南翔小籠饅頭、昆曲、江南絲竹、太倉肉松……嘉定、昆山、太倉地處江南,環(huán)境優(yōu)美,物華天寶。生活在三地的祖先們圍繞著“食、俗、技、藝”,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
2023-06-11
澎湃新聞在古人眼中,心是思維的器官,靈性的源泉,《荀子》上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與心相關的成語,有很多都與“智慧”相關,諸如心領神會、別具匠心等等。
2023-06-10
澎湃新聞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圍繞“發(fā)現(xiàn)‘最上海’文脈,體驗‘不一般’非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展示活動。
2023-06-10
澎湃新聞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園藝》中說道:“文明的起點,始于城堡的興建。但高級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