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韋利是在1920年左右翻譯的劉庭訓墓志,那么當時他剛過而立之年。不知他對身后之名有過怎樣的猜想。近一百年以后,這份墓志銘文還會重新牽扯出“回譯”的話題。
2017-10-09
澎湃新聞既然枕屏的作用是防風,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既然古人喜歡睡硬枕以求陰涼,長枕于上而不覺受寒,為什么偏偏又要用枕屏來防風呢,這不是兩相矛盾的嗎?
2017-10-09
澎湃新聞密茨凱維奇的種種努力,不僅在于反對當時盛行文壇的偽古典主義文風,更是用一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在今天這個時代,成為抵擋同質化詩學經驗的一個參照。
2017-10-06
新京報19世紀下半葉,民族主義在歐洲遍地開花,國際和平人士越發(fā)意識到,有必要人工創(chuàng)造新的國際通用語,消除使用者之間的位置不平等。
2017-10-03
騰訊·大家中國的歷史學家從《史記》開始,似乎就是以追求真相、記錄真相為最高境界,似乎只要真相在列,人們就會恍然大悟。殊不知,人是觀念的載體,每個人都具有揮之不去的主觀偏好特征。
2017-10-03
蘇小和商業(yè)評論在信息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任諾獎評委怎么嚴防死守,也難免走漏風聲。越來越精準的賠率榜即是證明,出版社也望風而動,知道如何去“打有準備的仗”。
2017-10-03
騰訊新聞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園藝》中說道:“文明的起點,始于城堡的興建。但高級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