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康熙大帝完成了中華一統(tǒng)

國共對話秘錄:1949-1979 作者:劉丕林 著


  鄭成功去世后,由他的長子鄭經繼位。鄭經也可是鄭氏家族自鄭芝龍起第三代強人。新興的清王朝念念不忘威脅自己王朝的南明勢力,一日不除,如鯁在喉,既殺不死你,也要困死你,于是對臺采取了遷界之策,將大陸沿海各省海邊居民盡遷入內地,離海30里村居民宅全部燒毀,制造"無人區(qū)",以此堵絕臺灣與大陸的聯(lián)系。因為清庭的封鎖,臺灣非常缺糧,鄭經毅然決定在島內大量開墾荒地以自力更生。他從大陸沿海招納了大量流亡人口,使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最后遠遠超過了土著居民,奠定了臺灣居民都是中國人這一基礎。鄭經除開墾荒地外,突破清庭封鎖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以商業(yè)立國,對外實行開放政策。當1670年6月23日英國商船駛至安平港外,鄭經立即發(fā)炮慶祝,優(yōu)待英國人,并與英商簽訂了通商協(xié)議。此后,每年有五艘英船戴著步槍、火藥、精細器皿來臺與臺灣的香料、蔗糖等物質交換。在此政策下,使清廷的封鎖政策對臺灣沒有什么效果,反而逐漸富裕起來了。鄭經屢屢雄心勃勃,欲揚先父的雄姿收復中原,然而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才能無法與鄭成功相比,更不如鄭芝龍,故而雖作出兩次渡海出師西征福建之勢,但敗得很狼狽,手下20萬大軍投降者無數(shù),他見大勢已去,遂放棄在大陸的一切城池不得不乘船回臺,因兩次西征臺灣之民力亦因支撐戰(zhàn)爭而消耗殆盡,壯志示酬而意志消沉,于1681年春病死,時年才39歲。

  雖然臺灣的鄭氏政權延及澎湖、金門、廈門擁兵自重仍打的是南明的旗號,但雄才大略的清王朝康熙皇帝拒不承認對臺的戰(zhàn)爭是國與國的戰(zhàn)爭,只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權內部的爭斗。為了實現(xiàn)中華一統(tǒng),他對臺的方略是剿撫并用,甚至許諾只要臺灣歸順清王朝,鄭氏可以在臺世襲為王。當1681年2月,康熙皇帝得到鄭經暴死后諸子爭位而鄭經當年兩次西征使臺灣民力因支撐戰(zhàn)爭而消耗殆盡的情報,立即果斷地啟用精通海戰(zhàn)原鄭氏降將時任內大臣的施瑯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全權負責攻臺事宜。

  1683年農歷6月14日即公元7月8日,施瑯親率戰(zhàn)艦230艘,二萬余人自福建銅山出發(fā),15日上午前鋒船只抵澎湖。此時鄭軍由大將劉國軒親率所有精銳堅守澎湖,除把水陸官兵2萬余名,大小船艦200余艘集中澎湖外,還在要沖地點加筑炮城14座,沿海筑造女墻壕溝20余里,安設銃炮嚴防待敵。清軍16日發(fā)起進攻,先后焚毀、擊沉和俘獲鄭軍大船89艘,其它小船107艘,殺死鄭軍將領頭目300余人,士兵一萬二千余名,其余的鄭軍紛紛投降。施瑯在殲滅鄭軍后,立即安撫當?shù)鼐用袢罕?,對鄭軍將領以禮相待;士卒則給他們銀米;有負傷的人也代為醫(yī)治;有欲見妻子兒女的則派小船將他們送到臺灣。投降的士兵把這一切在島內輾轉傳述,島內人心更加渙散,毫無斗志。施瑯又派人以中華一統(tǒng)的大義游說劉國軒。劉國軒本是血性男兒,深明大義,戰(zhàn)敗回臺后極力主張臺灣與大陸結成一體,并派兵監(jiān)視鄭氏子孫以防率師南下呂宋即現(xiàn)在的菲律賓別有它圖。1683年10月施瑯率軍登上臺灣島,迫于形勢,鄭經的兒子鄭克慡只好上表求降。自此結束了鄭氏在臺灣的22年統(tǒng)治。

  當臺灣統(tǒng)一的捷報傳到北京,滿清王朝在歡慶之余,大事論功行賞。對滿清王朝而言,統(tǒng)一臺灣,只是消除了多年的邊患,完成了大一統(tǒng)的心愿,而對于臺灣的治理,卻不十分重視。當時,對于臺灣之處置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臺灣乃海外孤島遠離中土,并有臺灣海峽相隔,按當時的交通工具,來往大陸實不方便,故臺灣可不視為中土之地,無需耗費錢財在此,不如放棄臺灣,遷走在臺百姓使其地荒蕪,這樣,即使是海盜也無棲身之地。顯然這是腐儒們的根本與枝葉之說,他們根本不懂得丟掉臺灣無異于將自己的家門敞開,侵略者可以不遠十萬里、百萬里,難道還怕臺灣與大陸之間一個小小海峽的路程嗎?他們更不懂得將鄭氏家族苦心經營多年的臺灣島放棄掉,他們即使不怕洋人再來,難道就不怕再有第二個鄭成功嗎?為臺灣的統(tǒng)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施瑯,深知臺灣的戰(zhàn)略地位及其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他怒斥那些腐儒們的根本與枝葉之說,會害了整個中國。為此,他特向康熙皇帝上了一封《陳臺棄留利害疏》,詳述了臺灣與東南海防的重要關系。他指出臺灣與東南沿海諸省的地方相連,山川峻峭,港道迂回,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故沒有臺灣,沿海就不得安寧,它關系著四省之安危。施瑯把臺灣在我國海防上的重要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在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不愧是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他總結道:"臺灣雖屬外島實屬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境,必借內地挽轉運輸,亦斷斷乎不可棄!"再三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放棄臺灣,更何況臺灣不但是肥沃之地,在經濟上有無限的發(fā)展前途,可稱之中華的寶島。

  精明的康熙皇帝接受了施瑯的建議,最后決定將臺灣收入中國版圖稱為臺灣府,下設三縣,由福建省巡撫管理。從此,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統(tǒng)一大家庭的懷抱。

  究歷史而言,明末鄭氏家族、清初滿清王朝都對祖國的統(tǒng)一有很大的功勞。

  古老的中華成為西方列強爭相分噬的一塊肥肉,臺灣首當其沖。

  其實古老中華,不僅有廣主袤的陸地國土,而且有浩瀚的海洋國土,不但曾是一個陸上強國,而且也是一個海上強國。華夏民族的祖先們,在4500年前就已經認識海洋,走向海洋。華夏民族的龍圖騰文化形象,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也是最古老的。龍是至高無上的威嚴和震懾宇宙的力量的象征。它是以征服海洋為基調,凌駕寰宇,俯控大地的神奇化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文化表現(xiàn)。這實際上是華夏先民們企圖取得控制海洋從而駕控宇宙權力思想的萌發(fā)。古代中國的舟船制造和航海事業(yè),居于世界先驅地位。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海上力量和航海事業(yè),超過古希臘。至秦漢時期,海上力量和航海事業(yè)有了更大發(fā)展,其舟師成為一支雄視東亞海區(qū)的海上武力,出現(xiàn)了征服海洋和經略海洋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伏波將軍、樓船將軍們麾下的樓船軍乘風破浪馳騁萬里海疆。15世紀初,即1403年至1435年,距今6百年前的鄭和率領著浩浩蕩蕩的明朝的艦隊7下西洋,橫渡大西洋,遠至非洲紅海的壯舉,比西方近代史學家經??湟母鐐惒紮M渡大西洋發(fā)現(xiàn)新大陸早達近半個世紀之久。古代中國,在古老的海權思想指導下的海洋實踐,包括海上力量的不斷發(fā)展、海洋事業(yè)的不斷開拓,東方海上強國的地位盛而不衰,一直持續(xù)了大約21個世紀之久,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歷史現(xiàn)象。中國所以形成歷史悠久、眾多民族、古老文明的有大統(tǒng)一觀念的國家,自古以來形成的"四海會同"的社會思想和觀念形態(tài),中華陸海天下的物資力量和精神力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然而,進入16世紀中期以后,古老中華開始走向衰落了。所以造成這一衰落,有政治的、社會結構的、思想方法的等方面的原因,而實行閉關鎖國,退出海洋領域,失去海洋意識和海權思想,則是其主要原因,其結果,造成4個世紀的中華歷史畸形;海上力量逐漸趨于沒落,海洋開拓精神逐漸為大陸保守思想所消融;國家觀念從"陸海天下"蛻變?yōu)?quot;陸地天下"即所謂"江山""山河"觀念;國家的政略和戰(zhàn)略領域,只有大陸,而沒有海洋。頻臨海洋的國家,即使是一個大國,如果一旦它只限于在陸地領域求發(fā)展,而忽視了海洋,其必然的前途,就是在世界舞臺上變成了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受欺凌者!

  在19世紀40-60年代,衰落得向乎沒有什么海上力量的大清王朝,在西方列強的侵華艦隊的海上進攻面前,連遭失敗,古老的中國自然成為列強爭相分噬的一塊肥肉,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和戰(zhàn)略地位而首當其沖。

  1841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前,臺灣是鴉片走私活動最猖獗的地區(qū)之一。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運輸艦駛入臺灣基隆港,炮轟中國炮臺,遭守軍還擊,終于難以得逞而逃走。但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許多外國商人、鴉片煙販和冒險家們爭先恐后擁入臺灣,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以炮艦為后盾,肆意恫嚇官民,欺壓人民,無惡不作。他們憑著雄厚的資金、先進的通訊工具,在短短的幾年內,便牢牢地控制了臺灣主要商品的進出口貿易,使臺灣迅速淪為半殖民地。在這片中國人開辟出且屬于中國人的土地上,中國人卻再一次遭受被掠奪的命運。

  1868年,英商華麒麟在事先未得到臺灣當局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在臺灣梧棲私開洋棧,收購樟腦,并將私購來的樟腦出口,被鹿港同知洪熙查獲扣留。不久華又私自潛入梧棲,臺灣地方當局下令通緝。華開槍抗拒,逃往淡水。英國領事以保護英商為借口,要求英政府派軍艦來臺。英軍動用武力,派軍艦占領了安平。在英軍的武力肋迫下,強迫臺灣知府與其簽訂了《樟腦條約》,清政府承認廢止樟腦官營,準許英商前往臺灣內地買辦,賠償英商損失,撤換"起事"官員。英軍于一周后撤兵。

  大洋彼岸的美國對臺灣的野心早已有之。1849年,就有美船"道芬號"航抵基隆。1854年,美國東方艦隊司令伯里在訪問日本時,以援救航行中遇難的美國人為名,再次派遣軍艦"馬其頓號"和"供應號"前往臺灣,勘察基隆煤礦,測繪臺灣海岸的地圖,寫成《有力的美人》一文。文中說:從地理位置上看,臺灣"可以和中國、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羅、菲律兵以及附近所有島嶼交通……""它在海陸軍事上占有優(yōu)越的地位,……不但瞰視,而且可以控制這些商埠和中國海面東北方的入口。""臺灣是一個有價值的島嶼,對美國的價值最大。"他竭力建議美國政府占領臺灣。同年,美國駐寧波領事哈利斯寫了一份長達100多頁的意見書寄給美國國務卿,主張用錢購買臺灣。1857年,美新任公使巴加向美國務院提出報告,堅持應該變臺灣為美國的直接殖民地。1867年5月,美國艦隊司令貝爾率巡洋艦"哈德福號"和"威奧明號",載陸戰(zhàn)隊官兵181名從上海趕往臺灣。6月23日美艦駛抵臺灣打狗港后,沒有同中國地方當局接觸,直接約英國領事隨艦同行。他們以為憑船堅炮利便可對臺灣居民為所欲為,但遭到臺灣人民的強烈抗擊,侵略軍被迫狼狽逃回。

  19世紀中葉,數(shù)百年來一直夢想擴疆臺灣的日本,原也是個封建之國,也曾與中國王朝一樣,為防西方勢力的侵入執(zhí)行"閉關鎖國"政策,吃盡了苦頭后,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決意以西方為榜樣,實施歐化政策,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國內矛盾日趨尖銳,為轉移內部視線,日本內閣會議決定重溫舊夢向臺灣出兵。1874年4月4日,日本正式設立侵臺機構--臺灣都督府,積極準備武力侵臺。1874年5月,日本借口保護琉球船民,派西方從道為蕃地事務總督,率軍艦載日本兵3000余人從長崎出發(fā),在臺灣南部的瑯嶠登陸,鎮(zhèn)壓臺灣高山族牡丹社和高士佛社。日本的侵略行徑遭到高山族人民的頑強抵抗,他們賃著石門天險,打死日本侵略軍500余人。后來,日軍采取迂回包抄戰(zhàn)術,才擊敗高山族人民,占領牡丹社。隨后,日本侵略者開始以包山為基地,修筑醫(yī)院、營房、道路,建立都督,并向后山南北分發(fā)日本國旗,準備長期占領臺灣。日本對臺灣的侵略有損于美國、英國的在臺利益,美國駐日公使即宣布解除原來日本向其商借船只的契約;英國公使也認為日本是侵略戰(zhàn)爭,如此一來,日本政府感到狼狽之極,深怕引起西方列強公憤成為眾矢之的,最后不得不決定息兵,以軟弱可欺的清政府賠款50萬白銀承認其吞并琉球了結"臺灣事件"。

  此時的法國認為臺灣孤懸中國大陸之外,守御薄弱,易于攻占,占領臺灣可據(jù)為控制西太平洋的基地。

  1883年法國政府以法國傳教士被中國人殺死為由爆發(fā)中法戰(zhàn)爭。戰(zhàn)爭開始不久,戰(zhàn)火就擴展到福建、臺灣沿海。1883年7月,清政府派淮軍名將劉銘傳以巡撫銜督辦臺灣實業(yè)軍務,率兵增援臺灣。

  1884年4月,臺灣北圻失陷后,清政府派大臣李鴻章與法使談判期間,法國即不斷挑釁,準備大舉侵犯基隆港。同年8月,由法國海軍中將孤拔和海軍少將利士比統(tǒng)率的遠東艦隊向基隆港守軍發(fā)起進攻,擊毀基隆炮臺。但臺灣守軍在劉銘傳的帶領下,奮勇作戰(zhàn),大敗法軍。法軍在基隆受挫后,利用清軍將吏相信"和談",未作準備之際,轉而襲擊福建馬江,將南洋水師所有的戰(zhàn)艦擊沉,法軍從此便掌握了臺灣海峽的制海權。9月30日,法軍分為兩隊,一隊由孤拔率艦五艘進犯基隆,另一隊由利士比率艦三艘猛攻淡水。劉銘傳采取棄基隆守淡水的策略,10月2日上午,法艦開始炮擊滬尾街。8日,淡水法軍在獲得基隆方面軍艦三艘、陸戰(zhàn)隊員600名增援后,以戰(zhàn)艦七艘轟滬尾街和各處據(jù)點,乘濃煙蔽天之際登陸。我守軍待法軍進入包圍圈后,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擊,銳不可擋。在短兵相接中,法軍傷亡累累,全線崩潰。淡水的慘敗,使法軍攻占臺灣北部的計劃化為泡影。

  為了挽救軍事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侵略軍宣布自10月3日起封鎖臺灣。法軍的封鎖使臺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全臺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許多大陸小船只,不顧風浪和被截擊的危險,采取各種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和鋼炮、步槍、彈藥、魚雷等武器及十萬兩餉銀運到臺灣。在全國上下大力支援下,臺灣終于渡過了因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法侵臺軍淡水慘敗后,即集中兵力于基隆。在基隆河北岸經過近四個月的激戰(zhàn),雙方傷亡慘重,形成對峙局面。在遠離臺灣的另一戰(zhàn)場上,清軍在愛國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軍的囂張氣焰。綜觀此時戰(zhàn)局,法國侵略軍已處劣勢。

  1885年6月9日,中法議和,簽訂天津條約,清政府承認法國為越南保護國,法國撤出基隆、澎湖。法國侵略臺灣的戰(zhàn)爭徹底失敗,留下的只有基隆法軍戰(zhàn)士的墓碑。

  此役使清朝政府中一批有識之士更清醒地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愛國將領左宗棠奏議朝廷:"今日之事勢,以海防為要圖,而閩省之籌防,以臺灣為重地。"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則稱臺灣為"南洋之樞紐"、"七省之藩籬",他很贊同兩百年前施瑯的結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棄臺而不顧。

  當時清王朝的掌權者慈禧太后有時還有些眼力,她采納左宗棠等人的建議,為加強臺灣的防務與管理,于1885年10月下令籌建臺灣省,并以抗法有功的劉銘傳正式充任臺灣巡撫。1887年,清政府改臺灣為行省,下設臺灣、臺南、臺北三府及臺東直隸州,這樣臺灣正式以一個行省的行政建制,納入了中央政權的管轄范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