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公元前202年)奠都長安,本秦離宮,城狹小,蕭何據(jù)龍首山岡建長樂;嗣營未央,就秦宮而增補之,六年(公元前187年)城乃成[1]。城周回“六十五里”,每面辟三門,城下有池周繞,“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2]。城之平面不作方形,其南北兩面俱非直線。蓋營建之始,增補長樂未央,城南迂回遷就,包括二宮于內(nèi),而城北面又以西北隅濱渭水,故順河流之勢,亦筑成曲折之狀,后人乃倡城像南北斗之說[3]。
長安城內(nèi)諸宮散置,有長樂、未央、明光、長信及桂宮、北宮六處。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市樓皆重屋,又有旗亭令署里門彈室之設。城中地廣人稀,故道衢里市,均宏闊,而公卿田宅,得求窮僻處,不乏城市山林之趣。宮闕之間,民居雜處,“又起五里于長安城中,宅二百區(qū)以居貧民。”全城之布置,既未遵古禮對稱均齊之法,亦未若后代之有皇城宮城區(qū)分內(nèi)外,實為歷代都邑之變體[4]。
蕭何營建長安,因秦故宮以修長樂,據(jù)龍首山以作未央?;菸木爸?,均少增作。至武帝時,國庫殷實,生活漸趨繁華,物質(zhì)供應與工藝互相推動,乃大興宮殿,廣辟苑囿。在長安城中,修高祖之北宮,造桂宮,起明光宮,更筑建章宮于城西,于是離宮別館,遍于京畿。此后王侯貴戚更大治府第。土木之功乃臻極盛。
漢代之稱宮者,大都指由多數(shù)之殿乃至其它臺榭閣廊簇擁而成之集體而言。全體之外,繞以宮垣,四面辟門,門外更或有闕。宮垣之內(nèi),除皇帝朝會之前殿,及綜治政事之寢殿,后宮帝后妃嬪寢處殿舍之外,尚有池沼樓臺林苑游觀部分。諸殿均基臺崇偉,仍承戰(zhàn)國嬴秦之范,因山岡之勢,居高臨下,上起觀宇,互相連屬。其苑囿之中,或作池沼以行舟觀魚,或作樓臺以登臨遠眺。充滿理想,欲近神仙。各宮之間,閣道之設,亦因臺而生,綿亙連屬,若長橋飛虹,互相通達,以便行幸。秦漢以來,園庭設計,蓋已與宮室并重,互為表里矣。漢宮殿繁復之部署,嵯峨之外觀,實達高度標準,但其結(jié)構原則,仍以殿為單位,不因臺榭相接而增煩難。元李好問曾述其所見曰:“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覺森竦。使當時樓觀在上又當何如?”[見注4]此崇臺峻基所予觀者對于整個建筑之印象,蓋極深刻也。
長安城內(nèi)外,諸宮之中,其規(guī)模尤大,史籍記載較詳者,為長樂,未央,建章三宮,茲分述其略:
一長樂宮故秦之興樂宮,而漢修繕之。宮周回二十里,在長安城內(nèi)之東南部,其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見注2],除去兩序,其修廣略如今北京清宮太和殿。秦阿房宮殿前銅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宮成,適當叔孫通習禮成,諸侯群臣朝會“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5]。
長樂宮殿各之見于記載者約十余,又有酒池鴻臺。后兩者據(jù)傳為秦始皇所造。鴻臺“高四十丈,上起觀宇”[見注2]。今傳世瓦當有“長樂萬歲”及“長樂未央”之銘文者。
二未央宮漢代新創(chuàng)之第一宮,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蕭何治未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說,自櫟陽徙都長安”[6]。漢初之營未央,修長樂,其技術方面負責人為梧齊侯陽城延,延以軍匠從起郟,入漢后為將作少府;筑長安城亦延之功也[7]。
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在長安城內(nèi)之西南部。今計其殿角臺池堂室門闕之名可考者八十余,其中形制或特征之較可考者有:
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疏龍首山為殿臺,不假板筑,高出長安城。“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壁珰;雕楹玉碣,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堿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見注2]。“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鐘虡于中庭,立金人于端闈”[8]。高帝所建而武帝增飾者也。宣室殿當在前殿之北,為漢諸帝之正寢,又曰“布政教之室”,宣帝“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9]。溫室殿“冬處之溫暖”,“以椒涂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guī)地以罽賓氍毹”[見注2]。清涼殿“中夏含霜”,“夏居之則清涼也”。“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又以玉晶為盤,貯冰于膝前,玉晶與冰相潔”[見注2]。
殿閣之有特殊用途者,如天祿閣“以藏秘書,處賢才也”[見注2]。石渠閣“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見注2]。承明殿“著述之所也”。又有金馬門,為“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馬,以銅鑄像立于署門,因以為名。東方朔..等皆待詔于此”[見注2]。麒麟閣則“宣帝圖畫功臣像于此”[10]。
未央宮后宮分為八區(qū),其中如椒房殿皇后所居,“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溫而芬芳也”[見注2]。昭陽舍,成帝為昭儀又增華飾,“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沓,冒黃金涂。白云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壁,明珠翠羽飾之,自后宮未嘗有焉”[11]。而漪瀾殿嘗稱畫殿,王夫人生武帝于此。后宮細靡綺麗之發(fā)展,略可想見。
游觀建筑,則有柏梁臺,“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梁殿,香聞數(shù)十里”[12]。又有倉池,池中有漸臺,高十丈。除朝會起居娛樂用各建筑外,宮中更有殿中廬供臣子止宿;“織作文繡郊廟之服”之織室[13];藏冰之凌室[14];及“掌宮中輿馬”之路軨廄等等實用部分焉[見注2]。
三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尤為特殊[15]。宮周二十余里,在長安城外之西;“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其西則商中,數(shù)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果,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立神明臺、井干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16]。建章與未央之間,則“跨璣池,作飛閣,構輦道以上下”相屬[見注2]。
宮南面正門曰閶闔,“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五丈;玉堂內(nèi)殿十二門,階陛皆以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zhuǎn)樞,向風若翔。樓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見注2]。門內(nèi)列鳳闕及宮之東闕,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銅鳳凰為飾。
太液池在宮之北,有漸臺及蓬萊方丈等仙山[見注2]。其旁宵游宮,成帝所建,“以漆為柱,鋪黑綈之幕,器服乘輿皆尚黑色;宮中美御皆服皂衣”[17]。此外尚有虎圈及獅子園焉。
宮中更有神明臺,在璧門右,武帝造以求神仙者[見注2]。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18]。井干樓與神明臺對峙,亦高五十丈。“結(jié)重欒以相承,累層構而遠濟,望北辰而高興”[19]。蓋極復雜之木構架建筑也。
三輔離宮苑囿甚多。上林苑在長安東南,“周袤三百余里,離宮七十所,能容千乘萬騎”[見注2]。甘泉宮在云陽甘泉山,本秦所造。武帝置前殿,紫殿,通天臺,及宮館數(shù)十,紫殿“雕文刻縷黼黻,以玉飾之”[見注3]。“通天臺..以候神人”[見注16]。“臺高三十丈,望云悉在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20]。“上亦有承露仙人。”王莽篡漢,“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屋半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帶高增下,功費數(shù)百巨萬,卒徒死者萬數(shù)”[21]。
王莽之敗,未央宮被焚,其余宮館則無所毀。至光武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焚西京宮室,長安漢故宮遂毀。光武之世,屢次修葺,終難復舊觀焉。
東漢之洛陽略作長方形,“東西七里,南北十余里”,跨建洛河兩岸。南宮在河南,北宮在河北。
洛陽諸殿中,史籍紀述唯北宮正殿德陽殿最詳。殿南北七丈,東西三十七丈四尺。“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于殿下,畫屋朱梁,玉階金柱,刻縷作宮掖之好,廁以青翡翠。一柱三帶,韜以赤緹。..偃師去宮四十三里,望朱雀五闕,德陽其上,郁嵂與天連”[22]。
終東漢之世,洛陽城邑宮闕,規(guī)模氣魄,均難與西漢之長安比擬。至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火三日不滅,而京都為丘墟矣”[23]。
兩漢季世,皇室衰微,王侯外戚,宦官佞幸,競起宅第園囿,尤以東漢末葉為甚。前漢梁孝王武,魯恭王馀,后漢濟南安王康,瑯玡孝王京,均好治宮室苑囿,尤以魯恭王之靈光殿,因王延壽之賦而著名于后世[24]。
至于外戚佞幸之宅第,則成帝之世,王氏五侯“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廊閣道,連屬彌望”[25]。
宅第之最豪侈者,莫如桓帝朝大將軍梁冀。冀大起第舍,其妻孫壽“亦對街為宅,殫極土木,互相夸競。連房洞戶。柱壁雕鏤,加以銅漆。窗牖皆有綺疏青瑣。圖以云氣仙靈。臺閣周通,更相臨望。飛梁石蹬,陵跨水道。..又廣開園囿,采土筑山。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又起菟苑于河南城西,經(jīng)亙數(shù)十里,發(fā)屬縣卒徒,繕修樓觀,數(shù)年乃成..”[26]。而帝都宮闕之工事反無所聞。建筑為社會情形之反映,信不誣也。
[1]《史記·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及《漢書·惠帝紀》。
[2]《三輔黃圖》。
[3]《長安志》。[4]劉敦楨《大壯室筆記》。
[5]《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6]《漢書·高帝紀》。
[7]《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8]《西都賦》。
[9]《漢書·刑法志及注》。
[10]《漢書·蘇武傳》。
[11]《漢書·外戚傳》。
[12]《漢書·武帝紀》。
[13]《漢書·宣帝紀及外戚傳》。
[14]《漢書·惠帝紀及注》。
[15]《漢書·武帝紀》。
[16]《漢書·郊祀志》。
[17]《拾遺記》。
[18]《三輔舊事》。
[19]《西京賦》。[20]《長安志·引漢舊儀》。
[21]《漢書·王莽傳》。
[22]《后漢書·禮儀志》。
[23]《后漢書·董卓傳》。
[24]《漢書》及《后漢書·本傳》及《靈光殿賦》。
[25]《漢書·元后傳》。
[26]《后漢書·梁統(tǒng)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