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三大亮點引人入勝:
1、北京小妞的燦爛青春
超強的人物描寫,主人公節(jié)節(jié)既有《亂世佳人》里郝思嘉生機勃勃的性格魅力,也有《初吻》里蘇菲·瑪索絢爛飛揚的青春風采。
《節(jié)節(jié)最愛聲光電》講述了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80后北京女孩的故事:
節(jié)節(jié)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享受著父母師長的寵愛,順風順水地上了中學和大學;談了不大不小的幾次戀愛,飄忽不定卻也刻骨銘心;畢業(yè)后成了令人羨慕的白領,過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康生活。
但節(jié)節(jié)卻又如此卓爾不群:伴隨著聲光電出生的她,讓灰頭土臉的世界變得熠熠生輝;小小年紀的她,初次登臺亮相就震驚四座;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她讓優(yōu)雅嫻靜的淑女、故作高深的才女黯然失色,讓異性心悅誠服、心馳神蕩;白天辛勤地奔波于高樓大廈之間,夜晚優(yōu)雅地徜徉于名流云集的party,不同身份的變換讓她體驗著無與倫比的新鮮刺激……
然而,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執(zhí)著追逐電光幻影的節(jié)節(jié),在明白了幸福的真諦之后,選擇了平平淡淡、腳踏實地的生活。
2、催人淚下的情感故事
親情和愛情是人類永恒的情感所在,故事里所描繪的母女情、父子情,讓你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節(jié)節(jié)最愛聲光電》講述了一個情意綿綿、情深似海的故事。小說的字里行間都彌漫著一股溫暖動人的氣息,它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厚誼。
為了節(jié)節(jié)的幸福,媽媽一直無怨無悔地付出:竭盡全力為節(jié)節(jié)提供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忍耐和包容節(jié)節(jié)的青春叛逆,心甘情愿地忍受單身的孤獨寂寞。為了陪伴和照顧媽媽,節(jié)節(jié)放棄了去國外生活的機會,獨自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不僅成了媽媽的小棉襖,更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母女深情讓人潸然淚下。
為了重新?lián)鸶赣H的責任,許勝利不惜通過自殘的方法來戒除酒癮;為了尋找兒子,他幾年里踏遍大江南北,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深沉寬廣的父愛令人為之動容。
許洋默默無言地愛著節(jié)節(jié),忠心耿耿地跟隨她、保護她;為了挽回節(jié)節(jié)的心,李冬林努力改變,試圖戰(zhàn)勝多年的心理隱疾;為了實現(xiàn)“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愿望,趙何義無反顧地賭上身家性命,節(jié)節(jié)不惜背上“第三者”的罵名……愛情的美好與慘烈、甜蜜與苦痛,叫人心動不已。
節(jié)節(jié)的媽媽和許勝利彼此關心、相互扶持,卻“發(fā)乎情、止乎禮”;節(jié)節(jié)的爸爸無論處于怎樣窘迫難堪的境地,“黑白鐵”都能相依相伴,不離不棄。這種相濡以沫、白頭相守的感情令人心生感動。
3、鼓舞人心的生活姿態(tài)
無論今夜多么黑暗,明早太陽都會照常升起。無論生活多么令人絕望,每個人都充滿希望地活著。
生活中總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天災人禍往往不可預料、難以掌控。然而,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還是痛并快樂地活著,于艱難困苦中捕捉些許幸福。
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煩惱與悲傷,或多或少遭遇過生命不可承受之痛:節(jié)節(jié)和許洋尚未成人,卻不得不面臨父母的離異和三口之家的瓦解,父愛或母愛的缺失讓他們自小就體會到難以言說的孤單與疼痛;節(jié)節(jié)的媽媽一直懷揣藝術家的理想,然而庸俗慘淡的現(xiàn)實卻讓她撞得頭破血流;許勝利“一失足成千古恨“,只好終日買醉以麻痹痛苦;許洋一心一意地愛著節(jié)節(jié)卻始終無法得到對方的回應;趙何雄心勃勃地大展宏圖,“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風雨之后見彩虹,歷經磨難的人們依舊堅韌不拔、有滋有味地活著:節(jié)節(jié)的爸爸離開以后,堅強自
尊的媽媽不僅用柔弱的雙肩為女兒撐起一片天空,而且自始至終不曾放棄自己的舞蹈夢想;媽媽癱瘓以后,節(jié)節(jié)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擔,樂觀積極地面對未來的人生;許洋鼓起勇氣、不屈不撓地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小嬌生慣養(yǎng)的陳晨在雙親去世之后,獨自一人掙扎求生,終于走出了抑郁癥的陰影……
二、作者知名度正迅速上升
北大中文系怪才、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志資深編輯、《新京報》專欄主筆,最有實力的新銳作家,逐漸壯大的石一楓粉絲群。
作者簡介:
石一楓:
1979年生于北京,在出示身份證的情況下,沒法冒充80后。太老了。
1998年進入北京大學,沒混成主流知識分子。太懶了。
1996年開始寫作,沒參加過任何與文學有關的行會。太沒眼力價兒了。
2005年起從事文學編輯工作,沒趕上揣本油印刊物就能騙吃騙睡的好時候。太遲了。
改革的同齡人,沒改革過別人,盡被別人改革了。太省心了。
作品散見國內期刊,也有單行本。太少了。
對于翻開這本書的朋友,您太給面兒了。
閱讀人群:
所有經歷30年改革開放的喜歡閱讀小說的人;
奔四的70后,奔三的80后,奔二的90后;
有文藝范兒的男女青年們;
為愛狂奔、追逐夢想的每個人;
……
圖書看點:
¨一個女孩追逐幸福、發(fā)現(xiàn)幸福、奔向幸福的故事;
¨相親相愛、相依為命、相濡以沫……故事中的深情厚誼讓人感動不已;
¨有滋有味的故事,溫暖真誠的情感,積極樂觀的信念;
¨詼諧生動而又充滿濃濃生活汁液的出色語言,令人捧腹,給人享受;
¨知青、頑主、個體戶、藝術家、白領、海龜、獨生子女、高干子弟……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本書所屬類別是目前最為活躍的方向--成長、奮斗、愛情、親情……這些元素都具有強大吸引力。
一楓訪談:
1.《節(jié)節(jié)最愛聲光電》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什么呢?為什么你一個大老爺們要寫一個關于女性的小說呢?
答:我寫東西的觀念比較傳統(tǒng),信奉人物第一的原則。一般都是先對某個人物感興趣,然后才能鋪展成一段人生或者一個世界。而作為一男的,我很容易對女性感興趣啊,小時候在學校見到明媚、漂亮的女孩,我也留著哈喇子觀賞人家,跟流氓的行徑是一樣的。只不過流氓的第一反應是:怎么才能搞上她?我的第一反應是:她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只敢意淫,這是我和流氓的主要區(qū)別。意淫久了,自然就想付諸文字,讓她們在自己腦海里的形象真切些,再真切些。據(jù)說湯顯祖寫杜麗娘死的時候,跑到柴房里嗷嗷大哭,這人真是一個意淫的大師。
2.小說中對于節(jié)節(jié)和媽媽相互較量的心理過程描寫得非常好,你是怎么揣摩女性心理的呢?
答:孩子肯定有一個跟大人較勁的時候,好多人寫過父子之間的較勁,其實我覺得那種沖突太單純了,幾乎就是倆動物在角力。因此爸爸罵兒子有一句千古流傳的話:畜牲。那真是一語道破本質。男人的關系總是單純許多。母女關系就更微妙,更有意思。揣摩女性心理需要愛跟女性聊天,我在單位就特愛跟女同事聊天。她們都說我像女友雜志的。
3.節(jié)節(jié)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你是如何看待這代人的?
答:過去老聽老一輩人哀嘆:都像你們這樣,國家以后怎么辦?心里肯定不服:國家都讓你們折騰成這樣兒了,你們還讓我們怎么辦?現(xiàn)在平和多了,一代人肯定有一代人的痛苦和責任,學會忍受痛苦承擔責任,就算成熟了吧。八零后以前過的是一種付出少得到多的日子,現(xiàn)在反過來了,常常付出多得到少,但也沒見誰撂挑子。忍耐和勤勞是中國人的寶貴品質,年輕人除了發(fā)揚別無他法。
4.節(jié)節(jié)的生活充滿了聲光電,可謂是絢爛之極,這也是當下很多80后青年的生活模式,你的生活當中,是否也充滿了聲光電呢?
答:我的日常生活很單調,每天也就是工作、鍛煉、看書看電影。以前還愿意出去吃吃喝喝,現(xiàn)在這個愛好也荒廢了??赡苁巧顔握{造成了語言豐富,聊天的時候滿嘴跑火車。不太熟的人都以為我有多聲色犬馬呢,其實也就是口頭革命派,要是不工作,沒準就變成宅男了。出差的時候也偷著逛過夜場、酒吧之類的地方,但是很快就煩了,太吵。對于聲光電的生活,我是葉公好龍。
5.書中的大院生活、下海經商、單親家庭等情節(jié)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你有經歷過這些嗎?說說你的看法?
答:下海經商和單親家庭肯定沒經歷過,但是有不少朋友是這種情況。至于大院兒生活,我從小住在部隊的家屬院,感覺也就是身邊穿軍裝的人多點兒而已,整體氣氛還是日常性的?,F(xiàn)在的大院兒跟改革開放前完全兩個概念,部隊的孩子和地方的孩子之間沒有分水嶺,僅僅是家長選擇了不同的職業(yè)而已。
6.節(jié)節(jié)的愛情一波三折,能說說許洋、李冬林和趙何這三個男人嗎?如果讓你分別代表這三個男人用一句話來爭取節(jié)節(jié),你會怎么說?
答:這仨都不是壞人,各有各的好,給女主角帶來的幸福是他們的功勞,痛苦則不怪他們,只能怪生活。相形之下我更喜歡許洋,老實人最可貴么。我相信許洋和李冬林不會對心儀的姑娘說什么的,一個木訥一個陰郁,而趙何也會顧左右而言他,因為他對自己太有自信了。
7.為何會想到設置“小三”這一情節(jié)?
答:很多人都經歷過這個啊。
8.小說結尾,你為什么不安排節(jié)節(jié)和許洋“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答:節(jié)節(jié)好不容易變成一個自立自強的女人了,這時候再讓她依靠誰,那之前那些修行不都白費了么。上一本小說《紅旗下的果兒》是想寫故事,寫故事需要大團圓的結局,而這次想寫人生了,人生是沒有大團圓的。
9.你相信愛情嗎?你終極理想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
答:應該相信吧。中國人本來就不剩什么信仰了,這條兒再去了真成螻蟻了。上大學的時候我最想談這樣的戀愛:倆人一塊兒推著自行車,吃可愛多--最好再給個夕陽的背景。或者我在樓底下等到了自己想等的那個人,圍著樓走兩圈兒,就浪漫得很了。非得到什么有紀念意義景點拽點兒有紀念意義的詞兒,我覺得那不像戀愛,像殉情。
10.全書最為感人的不是愛情,也不是友情,而是那別扭的親情。無論是節(jié)節(jié)和她的媽媽,還是許洋和他的爸爸,都不是普通人眼里正常的母女父子關系,但卻意外地感人至深,你為何會有這樣的設置?
答:上一本《紅旗下的果兒》寫完之后,編輯部有個老師跟我說:你對年輕人和父母的關系寫簡單了,純反抗純叛逆,這就叫不成熟。想想是這個道理,這次就想多寫點親情的成分。要寫肯定得寫別扭的親情,因為世界上大概也只有“親情”才會別扭了也是“情”,而愛情、友情,常常是一別扭就沒情分了,說掰就能掰。
11.有人說節(jié)節(jié)這個女孩自私、虛榮、冷酷,你如何看待這個人物?
答:自私和虛榮我承認,但是是小自私和小虛榮,姑娘家得有這兩個特點才會可愛。圣女是好,誰敢愛呀?至于冷酷我不是特別承認,我覺得節(jié)節(jié)這個人很溫情,只不過世界不太溫情,她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就會下意識地隱藏自己的溫情。
12.你的這本新作與上一本《紅旗下的果兒》,都屬于青春記憶小說,能說說這兩本書的區(qū)別是什么嗎?
答:《紅旗下的果兒》更傳奇,是故事,《節(jié)節(jié)最愛聲光電》更日常,是人生。至于相同之處,就是都想刻畫一代人里的各種典型形象,都是人物撐起來的小說。
13.節(jié)節(jié)一生氣就愿意逃跑,而《果兒》中的陳星很愛暴走,這南轅北轍性格的人,愛好卻差不多,這是因為你自身的喜好嗎?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
答:很多人都有一個瀟灑的特點:一旦說不攏,也不跟人較勁,不理你算了。這不是逃避,這是對待人、事和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人更容易體味到什么叫“蝸牛角上起紛爭,火石光里寄此生”,更容易變成達觀的人。至于我還真不是這樣的性格,我是一懶惰的人,愛找個舒服的地方窩著,即使旅游也不往窮山惡水的地方奔。
14.你本人欣賞什么樣的女性呢?是節(jié)節(jié)這樣的還是張紅旗那樣的?
答:什么是美好的女性?明媚而不媚,端莊而不裝,這就是美好的女性。這種女性天生適合作正房,而且能夠打消男人娶二房的壞想法。要讓我挑,我肯定挑節(jié)節(jié)那樣的,張紅旗太沉郁了,只對頭腦簡單的人有吸引力,而在小說里,我給她找了個頭腦簡單的男朋友。
15.所有你創(chuàng)作出來的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為什么?
答:要在生活里,喜歡《紅旗下的果兒》里那個小北。一個又聰明又好心眼的小流氓,誰不喜歡啊。而在寫小說的時候都喜歡,因為他們都給了我創(chuàng)作人物的快樂。
16.《果兒》和《節(jié)節(jié)》里都有對某些學者甚至大師的調侃,你是不是挺不喜歡學者的啊?
答:我本科和研究生的導師都是學者,但因為我比較不學無術,沒有從學術上理解他們的能力,只能跟他們學做人?,F(xiàn)在好多朋友也是學者,有的還挺著名的,但我跟這些人的交情也跟學者不學者沒關系,首先還是看人。之所以愛調侃學者,是因為同樣丑陋的事情,發(fā)生在學者身上,會比普通人更丑陋。
17.看你的小說,無論情節(jié)怎樣,總洋溢著一種蓬勃的生機和青春的燦爛,這來源于哪里呢?
答:來源于生活啊,畢竟還是年輕人。這個年歲沒必要作老作家狀,等老了也決不裝嫩,否則都是內分泌不正常的表現(xiàn)。
18.看你的簡介,北大才子、《當代》編輯、專欄作者,你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好學生嗎?
答:平心而論,我是一比較循規(guī)蹈矩的人。該上學上學,該上班上班,這也是大多數(shù)年輕人必經之路??急贝笾皇且驗閷W習比一般人好點,而且北京孩子考大學也容易。要是所有北大的學生都叫北大才子,那這個頭銜我也只好認了。其實時至今日,說你是什么什么學校畢業(yè)的,真未見得是夸你,跟罵你差不多,因為哪個大學都有一筐一筐的丟人事兒。盡心干好本職工作吧,盡管近年來母校不怎么給我長臉,我也盡量不給它丟人現(xiàn)眼。我對母校還是很仗義的。
19.你最喜歡的作家是誰?你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嗎?
答:青春期的時候最喜歡王朔,因為操同一種口音,后來愛看的人就多了。我基本上算一學習型人才。當作家看是什么標準了,如果以發(fā)表文學作品而論,我早就是作家了,如果以“一級作家二級作家”這種體制內的認可而論,那說我不是作家也無所謂。
20.你的下一部作品打算寫什么呢?
答:寫了兩部長時段的成長小說,下次想寫個精巧點的故事,應該還是寫人物寫情感的。寫什么不重要,關鍵是盡量保證質量。這個時代,養(yǎng)豬的對不起吃肉的,賣房的對不起攢錢的,代言的對不起吃藥的,我希望作為一寫字兒的,能對得起看書的。個人能力有限,我的社會責任感也只能通過這種形式來體現(xiàn)了。
注:以上為編輯提問,石一楓作答。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