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彬彬:那你告訴她三招,怎么把那個男的搶回來。
聶海燕:我覺得這三招不一定是適合她的三招。
尹巖:男人應該永遠喜歡有一個女人在某個角落里,永遠默默地無條件地愛著他,每個男人都有這情結,想有一個死心塌地的情人。但是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女人在你身邊,你們覺得是負累,還是覺得是一種特大的享受?
柏丞剛:那太難得了,現在有這種女人嗎?
聶海燕:這位姑娘我建議你挑戰(zhàn)一下自己,你的性格上有懦弱或者不自信的一面,但是從前面你分享的經歷來看,你要學習挑戰(zhàn)自己,如果真的還有機會去爭取的話,你要變得勇敢,再試。我覺得實在不行,你肯定也不會每天在家里很難過很難過,實在不行也沒辦法,但如果你挑戰(zhàn)過了,使出你的渾身解數去爭取了,如果失敗也就失敗了,但是我相信成功的幾率比較高。
尹巖:而且我覺得其實男人戀愛會找一類女孩子,結婚找的是另一類女孩子。
路彬彬:你的意思是可能這個女孩比較適合談朋友?
尹巖:沒有,我建議她要換一種男生的類型。找適合和她過日子的。
路彬彬:換一款。
尹巖:對,因為有些男孩子是這樣的,找女朋友就圖個開心,跟這女孩子開心,快樂,刺激,或者是這女孩子特別活潑,能跟他一塊瘋狂。但到了找老婆的時候,他要找板凳型的,不也有這種踏實型的嗎?所謂家和萬事興,所以如果你每次都找這類男孩子,那你就每次都傷心了,因為他反正注定就是只想跟你談戀愛。
路彬彬:所以還是要學會總結。如果老遇到這樣的事,一定要通過第一次進行總結。
柏丞剛:我很想了解一下,他們離開你的原因是什么?不娶你的原因是什么?
觀眾:他們說我的性格太強了。
路彬彬:這強的不也都嫁出去了嗎?(指尹巖)她們更強。
曾子航:那說明她找的男朋友太弱了。
聶海燕:太脆弱了。
尹巖:沒有,她也是一種所謂“太強了”,也是男人特道貌岸然的借口。
聶海燕:如果他用欣賞的眼光看你,可能有的男孩子就喜歡這種強勢、個性比較好的。你要找欣賞你的人。
尹巖:把你捧到天上去,然后我好脫身,這是男人慣用的伎倆。
石述思:一般來講大長今都比較難嫁,就是這種強的。而且我覺得剩下的往往是最好的。
勇于尋找內心,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路彬彬:我想其實這是我們下面要談的一個問題。女強人確實會在感情和生活上遇到很多困惑,可能相比我們傳統意義上溫柔賢良的家庭女性,職業(yè)女性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除了這些瑣事之外,還會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是“失去自己”?!笆プ约骸笔鞘裁礃拥囊粋€狀況?就是你徹底覺得人生要改變了,但是你卻把握不住。兩位嘉賓都有這樣的經歷,請兩位講一講,什么樣的狀況下失去自己,又是怎么樣找回來的? 尹巖:我先來,其實我一路走過來,之前一直在讀書、留學,到了三十歲才真正開始做事業(yè),動力是我女兒。第一個女兒的出生,讓我覺得我有責任去扮演母親的角色了,那時候是我的事業(yè)的一個沖刺點。幾年以后,我在業(yè)內也受到了很好的認可,一直做到法國《世界時裝之苑》的主編,酬金很高,別人也認同我,但是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快樂,就是說我最喜歡的、三十歲以前的尹巖、大學時期的尹巖不存在了,很簡單,很陽光,很自然的那個尹巖不存在了,當別人都說我是女強人的時候,我總覺得我不認可自己,當時我好像把生活作成了秀,而且有種強烈的感覺,我必須知道我是誰,我到底要做個什么樣的人。后來自己作了決定,辭職去了印度。
路彬彬:你作這個決定需要多長時間?
尹巖:三個月吧。
路彬彬:那就等于一個非常好的工作一下子沒有了。
尹巖:沒有關系,我知道憑著我的學歷和經驗,我還能掙到同樣多的錢,我還能得到同樣的職位,但是我必須先做回我自己。
路彬彬:那你還是很有自信的,很多觀眾朋友沒有這種放棄眼前一切的自信和勇氣,他們可能在猶豫中覺得人生很無趣,為什么要活給別人看?為什么不能做自己?但他們可能又缺乏舍棄的勇氣,這樣就很難辦。
石述思:她去印度正好印證了佛家的一個理論,“舍得”兩個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尹巖:當時我已經是不惑之年了,后面的人生要為自己活了。因為前面的十年,我去追求那種社會虛名,用十年時間來確定我是不是真正有價值,我是不是真正有所謂的成功,我是不是能真正地創(chuàng)造財富。十年后,當我得到那些財富、榮譽以后,我發(fā)現這些東西其實也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它們不能代表我的生命價值。三十歲呀,再不作決定就太晚了,我必須在后半生為自己而活,怎么為自己活?首先要知道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怎么樣能讓我自己快樂。而且我前面積累的經驗和知識都能夠為我以后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我的舍其實不是那種特別惶恐的舍,我大不了就離開這個平臺去另外一個平臺。
路彬彬:她舍的只是一份工作,內心資源還是有建立的。
尹巖:對,舍的是個形式。
路彬彬:那后來尹巖找回自己的方式,就是去印度,我們到去印度才能找回自己嗎?
尹巖:其實也不用,我在北京電影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印度之行》,有一句臺詞給我印象很深,說“印度讓你面對你自己”,原著《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講了一個英國女孩子阿德拉,她在印度遇上了一些事,變得懷疑自己,特別迷失。一個非常睿智的英國老婦人跟她說,你之所以迷失是因為印度讓你面對你自己。因為這么一句臺詞,我覺得我必須離開我熟悉的環(huán)境,必須赤裸裸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讓我的思想也是赤裸裸的,才能夠完全把自己放下,才能夠徹底得到一種自然。我相信大自然的精氣,印度的文化氛圍能給你很大啟發(fā)。但是你必須把自己這個殼打破了,才能接受到這些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