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寄人籬下”最重要的依據(jù),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黛玉對寶釵的那一番話:“你方才說叫我吃燕窩粥的話,雖然燕窩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這個病,也沒什么要緊的去處。請大夫,熬藥,人參肉桂,已經(jīng)鬧了個天翻地覆,這會子我又興出新文來熬什么燕窩粥,老太太、太太、鳳姐姐這三個人便沒話說,那些底下的婆子丫頭們,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這里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丫頭兩個,他們尚虎視眈眈,背地里言三語四的,何況于我?況我又不是他們這里正經(jīng)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jīng)多嫌著我了。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這段話其實說得更明白了,林黛玉是充分享受著賈府小姐的一切待遇,沒有什么額外的氣受。至于那些婆子丫鬟“虎視眈眈,背地里言三語四”,連鳳姐和寶玉也不能幸免,黛玉被她們“嫌”也是正常的事。
客觀來說,林黛玉父母雙亡,寄居舅舅家,的確會有些孤獨、失落之感。再遇上點什么事,難免會想到畢竟不是自己家,被人輕視、冷落,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把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微煩惱無限放大,覺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這就未免太過分了。她時時處處感覺“嚴相逼”,其實是自己心胸狹窄所致。如果她心胸稍微豁達一些,就應(yīng)該能想明白,其實自己的處境是很不錯的,自己實在不應(yīng)該太鉆牛角尖。
印度諺語:面對三寸大的問題,產(chǎn)生三米多的反應(yīng),然后生出三十米長的情緒,又制造出三百米的糾紛。這可以算是對林黛玉的寫照。生活中總是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心胸開闊的人會一笑而過,心胸狹小的人卻會放任自己的情緒,自己火上澆油,問題越來越大,從三寸到三百米,最終把自己吞噬掉。
口無遮攔,得罪人而不自知
林黛玉雖然多心,但說話卻又??跓o遮攔,不考慮后果。
尤二姐事發(fā)后,襲人怕寶玉將來“娶了一個厲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素來看賈母、王夫人光景,及鳳姐兒往往露出話來,自然是黛玉無疑了。那黛玉就是個多心人”。于是走到黛玉處,故意提起尤二姐之事。黛玉明知道襲人跟寶玉的事--她曾跟襲人開玩笑說:“你說你是丫頭,我只拿你當嫂子待。”--卻根本不過腦子,張口便說:“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币u人聽了這話,會有什么想法,不必再說了吧?不好說襲人會不會在王夫人面前說自己的好惡,但可以肯定的是,后來聽說給寶玉選定了寶釵,第一個由衷感到慶幸的就是襲人。
毫無疑問,林黛玉的智商是很高的,可是她的智商常用在尖酸刻薄上,總是一句話就能把人給得罪了。第六回,周瑞家的受薛姨媽之命分送十二枝宮花,因為院落布局的路線關(guān)系,最后才來到黛玉處。黛玉開口便說:“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比绻闶侵苋鸺业?,聽了這般難堪的話,心里會有什么感想?當時她只能沉默不語,過后恐怕也只會敬而遠之,盡量少打交道吧?還有,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對林黛玉的印象,難免會傳到王夫人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