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貳拾肆 揭秘!秦國之失策在何處(2)

我的戰(zhàn)國我的策 作者:王立坤


昭王傲慢地抬了一下眼皮,算是默許。

黃歇陳述自己的理由,看那個范兒,聽那個音兒,似乎他是戰(zhàn)勝一方的代表:“臣聽人說,物極必反,正如冬夏交替;安極而危,正如堆棋疊子。如今的秦國占有了天下半數(shù)的土地,有史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跟秦國比肩而立。到大王,共歷三代,從未忘記開疆破土,以求與齊國接壤,切斷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路徑。通過大王您的文治武功,現(xiàn)在楚、魏兩國的軍隊只是作壁上觀,不敢與秦軍交鋒,若大王休兵兩年再出兵,一鼓作氣,切斷楚、魏之間的聯(lián)系,掌握齊、秦間的通道,可以說到那時,即便天下諸侯捆綁銷售,業(yè)績也不會在您的大秦之上,無法挽救它們亡國的命運了。目前,大王威名正盛,倘若能夠以權(quán)威震懾天下,暫停攻伐而行仁義,不僅免除后患,即便以后要稱王稱霸,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兒。”

秦王聽著心里有點舒服了,畢竟誰都扛不住戴高帽子,“戴高樂”嘛。

黃歇歇了口氣,繼續(xù)說道:“反之,如果大王倚仗兵威,想要乘著打敗魏國的余威來威懾天下的諸侯,臣擔(dān)心自此會后患無窮。就好比狐貍過河,剛開始小心翼翼,生怕弄濕了自己漂亮的小尾巴,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最后尾巴也免不了被弄濕(出自《易經(jīng)》)。這就是開頭容易結(jié)果難啊。以前的例子不都是依然活生生的嗎?吳王夫差的慘痛教訓(xùn)不就在眼前嗎?

智伯輕信韓、魏,與之合力攻趙。最后眼看大勝在即,卻被韓、魏倒戈,落得個天下人恥笑。

如今大王念念不忘滅掉楚國,但是卻沒有注意到楚國的覆滅會增強魏國的實力,因此我替大王擔(dān)憂啊?!?/p>

力量的牽制作用不是簡單的物理力的平衡與合成,它是很復(fù)雜的。由此想到,為何諸葛亮明知關(guān)羽會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卻還是要讓關(guān)羽去把守最重要的關(guān)卡?因為曹操當(dāng)時是殺不得的。一旦殺了曹操,就會失去對東吳的一個巨大的牽制和抗衡力量,那么羽翼未豐的劉備集團就會成為東吳嘴邊的肥肉,想清蒸清蒸,想紅燒紅燒,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必須做個樣子,放他走了吧,還給了關(guān)羽一個重義氣的好名聲。諸葛亮,果然是高啊。

還有就是比如一個職位,兩個有本事的人使盡了渾身的解數(shù),找關(guān)系,走門子,不惜一切代價競爭,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一個并不出色的人上任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后臺都得罪不起,于是干脆誰也不得罪,你們都別上了,這就是力的平衡。

秦昭王其實一直很頭疼韓、魏這兩個國家,黃歇的這番話讓他提起了興趣。

黃歇多聰明啊,趁熱打鐵:“我看《詩經(jīng)》里有這樣的話‘有威望的大國,不必征戰(zhàn),自能懷敵附遠。’由此看來,地處僻遠的楚國該是秦國的盟友,而秦國家門口的韓、魏才是肘腋之患。雖然現(xiàn)在韓、魏兩國卑躬屈膝臣服于大王,那也是擔(dān)心被滅族的權(quán)宜之計,并非真的誠心臣服。我為什么敢這么說呢?大王請想啊。歷代咱們秦國的國君與韓、魏的關(guān)系并不好,更無恩德可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