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地,是積怨很深??!韓、魏兩國的人死在秦人手里的還少嗎?血跡未干,仇恨怎忘?他們國家殘破,宗廟坍塌,百姓被剖腹毀容,身首異處,這些都是觸目可見啊。可以說他們對秦國是恨之入骨。假若韓、魏不亡,那么大王永難安枕無憂。此時大忘卻全力攻楚,難道不是失策嗎?”一番話說得秦王有點后怕。“是啊,打誰,永遠不只是一個軍事問題,還是一個要命的戰(zhàn)略發(fā)展問題?!?/p>
“退一步說,假如我說的都是特沒營養(yǎng)的話,那么大王即便伐楚,您的大軍又從哪里借道呢?大王跟韓、魏借道?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得擔心軍隊能否再回秦國的問題了。還沒等打楚國呢,就容易先被韓、魏吞了。跟他們借道,還不如直接送他們軍隊呢,那樣還可以混個友好往來的名聲。又假如,大王您說不跟韓、魏借道,那么只有攻打楚國的高山大河、人煙稀少之處。即便占領了,也是雞肋,那就徒有滅楚之名,一點實惠也沒得到,那樣大王恐怕就做賠本的買賣了?!?/p>
“況且大王您想啊,咱們兩國廝殺的時候,那四國會只看熱鬧嗎?不會,他們會趁機搞小動作。可以預見的結果是我們打個不亦樂乎,兩敗俱傷,而韓、魏卻趁機擴張土地,發(fā)展勢力,齊國也必將一枝獨秀,成為諸侯中的最強者,也就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天秤座。韓、魏雖然不至于威脅到秦國的根基,但是卻得到了喘息和發(fā)展,會阻止大王的建號稱帝。大王您與楚國結怨,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好的民眾,那么強的兵革,都沒用到正地方啊,就好比農村的窮小子要娶媳婦,攢錢、蓋房子、找媒人,最后眼看要入洞房了,結果沒您什么事情了,您說這事兒憋屈不?這就是大王您的失策之處啊?!?/p>
“我黃歇是一心為大王您考慮的。目前,最好是跟楚國言歸于好,主動權在您那兒。秦、楚一旦和好,韓國自會成為隸屬,魏國也會成為秦國的東方偵察官。一旦如此,那么齊國就暴露在諸侯的視野之下。此時燕、趙與齊、楚互相隔絕,然后秦國加以脅迫,不必用兵,自會收到奇效。大王三思?!?/p>
“一心為您考慮”永遠都是一句類似發(fā)自肺腑的美麗謊言,當然你的父母老子除外。秦王仔細聽了陳述,后總結出結論:秦、楚不可鷸蚌相爭而被漁翁得利;伐楚屬于強韓、魏;楚國與秦國算是世交,韓、魏才是敵人。確實,仇恨楚國不如與之交善,討伐楚國不如討伐韓、魏。于是,秦昭王以為善,乃止將軍白起,“發(fā)使賂楚,約為與國”。
黃歇為楚國立下了大功,由此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關于春申君黃歇的故事,我們到楚策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