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頂端的1%--真正有錢的富人,我們粗略地把他們歸類為年收入16,000美元以上的群體--他們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的份額(按稅后計算),到1945年,已經(jīng)從原先的13%下降到了7%。
問題馬上來了。在減少高收入群體的份額、增加低收入群體的份額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在簡單地“劫富濟貧”呢?(富人常常是這么認為的,尤其是在3月15日前后。)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富人獲得了一塊更大餡餅的相對較小的份額。即使在扣除物價上漲的因素之后,你還是會發(fā)現(xiàn),所有美國人總的可支配收入在1929至1950年之間增長了74%。這是非??捎^的增長。所以,盡管富人在相對意義上吃了一點虧,但我們很難說他們在絕對意義上吃了虧。
你可以給這一觀點加上一個有趣的注腳。我們剛剛說到的工資的巨大增長,總的來看并沒有使利潤減少。事實上,當我們把1929年的數(shù)字跟1950年的數(shù)字做個比較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段時間里,總利潤的增長雖然不大,但跟總工資比起來,增長得更明顯。我們不妨引用“新英格蘭理事會”那句恰到好處的口號,叫做:“水漲船高”。(富人為什么沒有因此而大有斬獲呢?因為部分利潤被留了下來,用于擴大生意;因為紅利分配得更為廣泛;當然,還因為稅收提高了很多。)
然而,富人在地位上的變化是非常驚人的。有人冷嘲熱諷地說,再也沒有合法的富人了;只有偷稅者和靠報銷單過富裕生活的人。這當然不是真的。你完全可以合法地利用聯(lián)邦所得稅法中的資本收益規(guī)定,繼續(xù)留住某些金融交易所產(chǎn)生的大部分利潤。石油商人利用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27.5%的損耗,確實掙到了豐厚的利潤。依然有一些免稅證券,對那些資本足夠大的人非常有益,即便利率很低,他們也能憑借大資本而獲得豐厚的收益。但總的來說,大宗收入已經(jīng)被國稅局的征稅官們給劈成了碎片。
不妨提供一個稍微帶點假設(shè)的例子。根據(jù)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公開記錄,1950年的最高薪水,是通用汽車總裁查爾斯·E·威爾遜所掙到的626,300美元。其中部分是他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里即將陸續(xù)到手的股票和現(xiàn)金;但我們不妨假設(shè)它們?nèi)乾F(xiàn)金,在1950年一次性交到他的手里,并且,他必須按照626,300美元繳納聯(lián)邦所得稅,此外別無其他--沒有任何例外的扣除。那么,政府將會拿去其中的大約462,000美元,只留給他164,300美元。這樣的收入當然不能叫窮,但也不是那種讓人可以存下幾百萬的收入。
至于有些人,他們擁有繼承來的巨額財富,或者是在稅收很低的日子里積攢起來的自有財富,并有大公司要維持,而且,到頭來還要對那些不怎么富有的親戚朋友負擔起各種各樣的道德義務(wù)--除此之外,他們還知道,大學、中小學、醫(yī)院和慈善團體還要指靠像他們這樣的人提供可觀的捐贈(因為偷稅者、賭徒、甚至還包括很多最有錢的新富,都不認可諸如此類的責任和機會)--當稅收和物價都增長的時候,他們的困境,常常被概括為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所說的這樣一句話:“根本沒有闊起來這么回事,只有更大規(guī)模地窮下去?!?/p>
因此,富人鐘情于國債和地方債券(它們收益不大,但免稅);鐘情于資本收益稅(它比常規(guī)所得稅要低很多);鐘情于公司股票的額外酬金(它有增值的潛力);鐘情于讓酬金能分布在很長時間段里的五花八門的設(shè)計。(比方說,你訂了一份30年的合同,包括你10年完整服務(wù)的酬金,以及這之后“咨詢”服務(wù)的酬金,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在你的有效服務(wù)結(jié)束很久之后,依然長時間地獲得收益。)
因此,很多好勝心強過良心的人,都傾向于靠現(xiàn)金生活,希望躲過收稅官的眼睛--如果是新近闊起來的暴發(fā)戶的話,確實能暫時躲過。(眾所周知的富人--財富的繼承人和大公司的經(jīng)營者--很少能做到,因為收稅官一直眼巴巴地盯著他們。)我要是國稅局調(diào)查人的話,我會通過銷售賬單緊追那些掏錢購買貂皮大衣或鉆石的人,但我一點也不奇怪,這些調(diào)查人總是通過看報紙來獲得珠寶大買家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