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小時候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jié)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嚴滄浪“詩有別材,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之,指出他生性質(zhì)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后,師從名家,幾載治史,開始小有成就,后來著成《廣韻聲匯》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志向,終生致力于祖國史學研究。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yōu)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yè)。人無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很突出,在有的方面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zhì)、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于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于謀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目標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會有突出的表現(xiàn)。著名史學家姜亮夫的經(jīng)歷就說明了這一點。20世紀20年代,姜亮夫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范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于文藝創(chuàng)作。姜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歷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的人在未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時,往往做事不得要領,學無成就,做無成果,總是感覺自己很卑微。這可能是因環(huán)境條件或形勢逼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坷不平。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對于你未來的發(fā)展,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認識過程不僅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從別人眼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許多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不好解決,關鍵是他們認不清自己,對自己不是很了解。我們要認識自己,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別人眼中的自己。
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但是,不管人們對于月亮是什么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tài)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于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不滿,對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于主觀,常是以偏概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鐘,就已經(jīng)對我們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可能怎樣表現(xiàn)都好,也可能怎樣都不好,反正他們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于在乎這些人的想法,只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心情,但是對于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