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弘法利生(3)

說好做好 作者:星云大師


我的擇善固執(zhí)終于有了明證:環(huán)顧今日的佛教界,當年反對我的同道都不約而同地接受了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理念;各地的道場寺院也都不斷地以各種活動來凝聚信眾的力量;更有不少青年在這種因緣下隨我學佛,現(xiàn)在都成了佛光山重要的職事干部。

我當初的用心良苦,斟酌思慮,促成了我對于佛法的融會貫通,更是我始料未及的收獲。我走入群眾,學會了觀機逗教,士、農(nóng)、工、商,老、弱、婦、孺,鰥、寡、孤、獨,都是我說法的對象。我也曾遠走大陸內(nèi)地,深入泰北邊區(qū),抵達香港越僑船民營房,為苦難同胞作得度因緣。

現(xiàn)在,我每天的行程被弘法的邀約排得滿滿的,我日日奔波忙碌,以車廂、飛機作為我的臥室和書房,我趕場弘法,由此地到彼地,由此國到彼國,甚至由此洲到彼洲,席不暇暖。我經(jīng)常和衣而臥,一覺醒來,朦朧之中,往往一時弄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我不以此為苦為累,自忖比起佛陀年高八十,猶不辭辛勞,在印度各地行腳弘化,我這一點苦實在不算什么。尤其,當我看到許多人在臺下會意點頭,甚至拊掌微笑,一切的勞頓全都化為無比的愿力;當我看見許多人因為聽了我的講演而皈依三寶時,心中更是為他們的新生而感到慶喜!

我曾經(jīng)在火車上,遇見一位不認識的青年讓位予我,他悄悄地對我說:“師父!我是您在某某監(jiān)獄弘法時的皈依弟子?!蔽颐墒苓^不少禮遇招待,但這一次令我最為終生難忘。我也曾收到一份二百元的紅包,上面寫著:“供養(yǎng)師父:因聽您講演而改邪歸正的弟子某某頂禮?!睌?shù)目雖然微薄,意義卻是深遠重大。每每一場大型講座后,感謝的信函即如雪片般飛來,其中,有失和的夫妻因此而破鏡重圓者,有吵架的朋友因此而握手言歡者,有落第的考生因此而萌生希望者,有失業(yè)的青年因此而力圖上進者,更有人因此而斷除自殺念頭……來鴻中,贊美的詩詞也不少,雖不盡然辭暢意順,然而誠意卻是十分感人。在島內(nèi)外收到的紀念品,更是多得無法整理,還好我有喜舍結(jié)緣的性格,否則就是建一個大倉庫,也無法全部容納。

為了度眾之需,三輪車、腳踏車、摩托車、木筏、竹排、輪船、汽艇、軍艦、戰(zhàn)車,乃至潛水艇、直升機,也都成了我的交通工具。雖是海陸空航道各異,然而承蒙三寶加被,法界任我遨游,豈不妙哉!

我不但自己樂于說法,也極力興學,培養(yǎng)弘法人才。四十年來的度眾生涯中,每得到一份供養(yǎng),總是先用來建講堂,蓋教室;每領(lǐng)到一些稿費,也都悉數(shù)購買佛書典籍給青年學子閱讀參考。我涓滴歸公,從未想將絲毫用在自己身上。剛興建佛光山時,徒眾建議我買轎車代步,以便至各處講說,我卻買了一部巴士普利大眾;目前我在世界各地講演、皈依所收到的紅包,也都捐獻給當?shù)氐姆鹚?,作為發(fā)展道場之用。直到最近,念及佛光山建設(shè)佛教事業(yè)所費不貲,我才將外來出版廠商給我的版權(quán)收入,挪為自己平日的生活開銷及車馬費用,以減少常住的負擔。

佛教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廣被四海,文字般若的傳遞,功不可沒。有識于此,我于來臺之初,即致力于編輯雜志、撰文出書的文化事業(yè)。一九五九年,在三重埔設(shè)立佛教文化服務(wù)處,印行佛經(jīng)。當時的經(jīng)濟十分拮據(jù),編印人才也寥寥無幾,但憑一股度眾的熱忱,我度過了捉襟見肘的窘困日子。記得有一次,我將編好的《人生》雜志連夜送到印刷廠,半夜醒來,饑腸轆轆,才想起自己一整天還沒吃飯呢!又因為沒有錢買稿紙,我常常拿別人丟棄的紙張背面作為涂鴉之用。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是在年年虧損的情況下,興辦雜志、圖書等文化事業(yè),但我從無怨言,因為我深知,佛教的文化度眾功能無遠弗屆,非金錢財富所能比擬。

此外,我還創(chuàng)設(shè)云水醫(yī)院、老人精舍、育幼院、冬令救濟等慈善事業(yè),將佛教的愛心廣澤于貧苦無依的老弱殘疾。我曾多次發(fā)起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救災(zāi)運動,而佛光山的創(chuàng)建更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建設(shè)的繁榮,其本身就是一項利濟眾生的龐大事業(yè),只是在這些方面,我甚少著意宣傳。千百年來,佛寺道場在利民的工作上,何嘗不是有多方面的貢獻呢?

及至今日,我每至一處,只要見到一塊空地,亟思如何來興建寺院講堂?只要認識一個人,總是盡力將他吸收作為佛教的一分子;只要看到一件好事,就迫不及待地廣為宣傳。這一切只是希望能將佛教的歡喜散播給一切眾生。

過去常聽到一些人說我:“好可惜喲!這么年輕就出家了。”對于這些言論,我深深不以為然。棄俗出家,弘法利生,是在做經(jīng)世濟民的偉大事業(yè),怎么說可惜呢?我不但此生此世以出家為榮,我更發(fā)愿生生世世都要學習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來此娑婆,做一名“以弘法為家務(wù),以利生為事業(yè)”的和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