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馬
80后不自信不反叛,但被壓抑
2010年,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看不出有特殊的意義,但對中國來說,改革開放剛過三十年。而對于達到兩億之多的80后來說,開始邁進三十歲這個門檻。老話說,三十而立。只是,當下的年輕人卻有可能面臨“裸立”的困境。
網上一直流行著這樣的段子--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一平米;娶不起,沒房沒車誰嫁你?養(yǎng)不起,父母下崗兒下地;病不起,藥費利潤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勞一千幾;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總結,八個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事實上,這樣的困境影響的是全體中國人,但對人生正處在成長通道的70后以及大部分80后來說,他們的體會更深。他們所獲得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并沒有隨著年歲的上升而上升,反而有裹足不前的趨勢。他們更能體會的,是當年崔健的那一嗓子:一無所有。
據《廣州日報》等媒體2010年年初的一份調查統(tǒng)計,在回答“你覺得80后面對的壓力大嗎”的問題時,526%的受訪者認為“很大,超過70后、90后”;370%的受訪者對此持寬容態(tài)度,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壓力,這是正常的”;87%的受訪者認為“一般,不如70后和父輩”;只有17%的受訪者認為“壓力很小,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身為70后,我一直關注著80后的生存處境,曾是80后現象的首推者之一。當年我在杭州某報社工作時,面對著“萌芽”系的80后作家--像周嘉寧、小飯、岑孟棒的“來勢洶洶”,加上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韓寒、郭敬明,我曾經做過一期專題,現在我還記得標題叫《被復制的新生代》。這些年來,80后群體被關注不斷,呈愈演愈烈之勢,負面報道比重也隨之上漲。令我困惑的是,當時我開始用的“被”字句,適逢今日不僅流行,甚至備受青睞,比如,“被潮流”“被就業(yè)”“被溫暖”“被代表”甚至“被自殺”。我想說,這些前前后后的“被”字相加起來,是否已經表明80后是“被成長”的一代?
事實上,我也脫離不了這個“被成長”的語境,跟大多數80后一樣,共處在社會轉型期,并被這些轉型深深影響:剛剛出生便碰上了計劃生育,剛剛上大學就碰上教育改革,剛剛畢業(yè)便碰上了打破鐵飯碗、自謀生路甚至沒就業(yè)即失業(yè),剛剛對愛情有所期盼就碰上了“一夜情”“婚外戀”的泛濫,剛剛想結婚就變成了“剩女”……同樣,我們剛剛走進社會就面對全球化,面對著科學技術沒完沒了的更新?lián)Q代--一切那么新鮮、變動不居,讓人無所適從。
在我們“被成長”的過程中,充當著我們喂養(yǎng)人的,首先是父母。尤其是對計劃生育下的蛋--獨生子女來說,身邊沒有了稀釋父權的兄長,父母完全獨占了這種影響力。政策說“只生一個好”,傳統(tǒng)說“一棵獨苗好恓惶”。父母把對下一代的愛,濃縮到一個孩子身上,真是喝涼水都怕塞了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獨子們”都是喂大的。當然,我們還有一個喂養(yǎng)者,那就是國家。其實,如果說“喂”顯得不夠尊敬,按照一貫的說法,國家培養(yǎng)了我們,我們活在同一副寬大有力的翅膀下,不斷感受著溫暖。不過,這兩個母親有時也會掐架。前不久發(fā)生的周洋“感謝門”事件--這個在溫哥華冬奧會獲得1500米速度滑冰金牌的小姑娘,奪冠后幸福地感謝了一下自己的父母,并許諾以后讓自己的父母過得更好,隨后被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在參加全國政協(xié)體育界別分組討論時批評說,“孝敬父母感謝父母都對,心里面也要有國家,要把國家放在前面,別光說父母就完了,這個要把它提出來。”并表示要加強對運動員的道德教育。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網上對他的發(fā)言的批駁呈現一邊倒的趨勢……我想把這一現象就叫做“爭喂權”??此仆嫘Φ谋澈螅钦l比誰更能代表你,更想擁有對你的話語權?說到這里不禁想到,“喂”字在漢語里是一個多么有趣的字眼。一邊是口,要吃,一邊是畏,要怕。
不能不說,80后甚至90后在備受爭議的過程中成長,一方面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成熟的理念,另一方面被誤解的太多。國外不具備的80后稱謂,為什么在我國成為一個流行概念?時代賦予了它什么豐富的內涵?我們想在這本書里有所認識。有一點是理解他們的出發(fā)點:不自信不反叛,但一直被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