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拋父別兄,拒絕繼續(xù)“被成長”(1)

無法獨活:致喂大的年輕人 作者:王千馬


陳丹青在評價韓寒和郭敬明時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小時候也叛逆,但沒有人格參考,沒有個人意識,我相信很多80后都有這種起碼的意識……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將這句話看成陳丹青對50后、60后的一個自我批評。但作為80后的父輩們,50后、60后的確在自我意識上無法成為80后的榜樣。

我理解的是,50后、60后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教育的局限,決定著他們是缺乏自我的一代。上級叫他們怎么做,他們就做什么,沒有多少自由選擇的余地。雖然對此也有自己的意見,甚至是罵娘,但最終說的一套,做的還是原來的一套。這看上去其實是徒有其表的憤青。他們的憤慨,無非是想表明自己的內(nèi)心還有理想主義的另一面,但這理想主義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語境中該如何表達(dá)呢?所以,他們今天嚷嚷著“高興”或者“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則應(yīng)當(dāng)對其言行多加警惕。我們要摒棄“高興不高興”的情緒,這種情緒有百害而無一利,影響理性精神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作為主流的既得利益者,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純真,看到最多的是世故。世故追求的只能是現(xiàn)實利益的最大化--這時,我想到了那些成功的房地產(chǎn)商人,而他們,也大多都是50后、60后,然而現(xiàn)階段被罵得最厲害的,也是他們。

雖然50后、60后是80后的喂養(yǎng)人,但他們給予80后愛和喂的同時,太缺乏現(xiàn)代性的榜樣作用了,因為這世界變化快,“老氣”的他們能把握住嗎?所以注定了,80后的自我意識需要“自我發(fā)現(xiàn)”。他們越愛80后,就越讓80后找不到方向。在他們愛的背后,為什么我看到的卻是“專制家長”的影子,他們希望80后按照自己設(shè)計好的路線圖去完成人生,可這“人生”是80后需要的未來嗎?

我也得老實承認(rèn),70后也成不了80后很好的榜樣。相比較父輩來說,作為兄長的70后在眼界、思維上已經(jīng)超出他們一籌,但是70后心理上背負(fù)的東西,也同樣不少。在工作中,70后或許還會講究循規(guī)蹈矩、人情世故,相反80后更有原則、講實用、重高效。網(wǎng)上也有這樣的段子,“70后無論任何時候,看到有站著的領(lǐng)導(dǎo),都會馬上給領(lǐng)導(dǎo)讓座。80后崇尚上下級平等。90后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另外,新民網(wǎng)特約評論員曹景行就表示,80后是成長于正常年代的第一代,公民意識遠(yuǎn)超前人,“他們的信息來源非常廣泛,他們接觸的社會面很廣,他們比較以后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看得比我們清楚。2008年好多事件,從奧運圣火到汶川地震等,一直到奧運會,80后公民的意識可能要超過我們前面的60后、70后……”同時,也正因為80后在成長過程中,要比70后早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更早地遭遇全球化,所以世界觀也要比70后更現(xiàn)代。從80后的身上,更多的70后反過來需要學(xué)習(xí)他們的開放性和先進(jìn)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