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聰明絕頂,也沒有人能保證永遠順風順水。既然我們是一個經濟體,就遲早要經歷衰退。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沒有危機的經濟體,更不可能有只漲不跌的經濟。
30年來,國人習慣了高漲的GDP,習慣了新聞里的捷報連連。這一刻,面對可能的經濟衰退,原來如斯之痛:農民工失業(yè)了、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工作、產品滯銷了、企業(yè)倒閉了……再也沒有人能否認我們面臨的危險,任何人都不知道我們是否能率先走出陰影。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預期”,意指人們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判斷?!邦A期”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如果人們沒有通貨膨脹預期,即使增發(fā)貨幣也不會出現(xiàn)通貨膨脹;反之亦然。
現(xiàn)在,如果預期經濟蕭條,消費者就會壓縮消費,企業(yè)就會減少投資,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一波接一波更為嚴重的蕭條。
面對1929年大危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在吶喊,“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一種莫名其妙、喪失理智、毫無根據的恐懼,它把人類進步所需的種種努力都化為泡影”。
面對同樣可怕的次貸危機,美國不惜走向“具有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兩房、AIG、通用等一批公司實行了國有化,在向來以經濟自由著稱的新大陸破天荒組建了第一批大型國有企業(yè)。
面對蕭條,溫家寶總理也在吶喊:“當金融危機的嚴冬來臨的時候,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寶貴?!挥行判牟拍墚a生勇氣和力量,只有勇氣和力量才能戰(zhàn)勝困難?!彼娜f億、天量信貸,當然也會給后續(xù)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不過,世界上如何能有無痛的分娩?!
這些,都是為了公眾能對明天有一個良好的預期。
失去海外訂單、面臨失業(yè),人們感到恐懼。
恐懼,有用嗎?
不恐懼,我們有所依靠嗎?
一個國家,最根本的財富不是石油,更不是外匯儲備;最強大的力量也不是軍隊,甚至不是殺人于無形的高科技武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財富、最強的力量,是人。
人強,家才強;家強,國才富。(以上邏輯,反向未必成立)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積累了雄厚的人力資本,就算全球金融海嘯可以毀掉我們的外向型出口模式,但不可能毀掉我們的人力資本。我們的依靠,也是我們唯一的依靠,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歷久彌堅的華夏文明。
我們的民族曾經歷經多少磨難?又有哪一次我們不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是我們每個人燃燒的夢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則是我們民族的永不磨滅的希望!
我華夏民族的信念,昨天,列強未能更改;今天,全球金融海嘯同樣不能改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今天的國際經濟危機可能會徹底毀掉國貨的海外市場,但恰恰是這種出口導向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民福利。
我們對外資開放了市場,他們卻對我們封鎖了核心技術!我們在危機中承擔大國責任,他們卻在印刷貨幣,讓世界人民為他們的失誤埋單!
封鎖了別人,也就封鎖了自己。
剝奪者終將反受其害。一個國家,尤其是世界強國,如果把目光僅僅停留在既得利益上,終究也會衰落,西班牙如此,荷蘭如此,英國如此,靠世界貨幣鑄幣稅獲得紅利的美國可能也如此。
因為,歷史不會永遠默然,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昨天,其實就是他的今天和明天。這正是一種我們致力于改變的政治格局,一種我們不能再接受的經貿框架。我們的道路,其實只有一條:自己成為強者。
然而,在既有的路徑下,我們很難有變革的激勵,你會為一個虛無的創(chuàng)新設想無端拋棄既得的國際市場嗎?恰恰是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海嘯給了我們契機,面對災難,我們不僅要看到今天的世界經濟蕭條,更應該關注明天的輝煌。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全球金融海嘯使我們轉型更困難,然而,這不會是唯一的困難,甚至不是最大的困難,未來的路上,我們面對的會更多、更難。即使今天我們有信心,我們努力了,同樣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如同千鈞一發(fā)的戰(zhàn)場,沒有人能知道最終的勝出者究竟是誰。
在危機中掙扎,方知上帝不會對人類許諾。但是只要我們心中明燈不滅,終究可以飛越迷霧,沖破既有的國際利益格局。
因為,只有胸懷天下的民族才能真正領導世界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也才能領導未來的人類文明。
我們,必將是其中之一。
這,才是我們的預期。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