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春到江南(2)

1750-1950的中國 作者:汪中求


對于所做的這一切,皇帝陛下自然不會謙虛。每到一地視察過后,都忘不了題辭贈匾、刻碑紀(jì)念。面對自家的秀美山川,偉大的“詩人”乾隆還免不了詩興大發(fā),寫下了很多自以為得意的詩篇。(注:乾隆帝一生詩作甚豐,已留給了我們便達(dá)9000余首,近于一部《全唐詩》的分量。所以稱為“偉大的詩人乾隆”。)不過,在后人們看來,這種帝王體的詩詞除了矯揉造作之外,實在沒有太多的詩詞韻味,不讀也罷!五六十年以后,國力漸弱的朝廷已經(jīng)無力顧及水利工程,江浙一帶海塘失修。詩人陳文述(注:清朝乾、嘉時期著名詩人)對此大發(fā)感慨,作詩一首,跨越時空,好好地溜了一回龍須:     《議修海塘》

嘆息魚鱗起石塘,當(dāng)年純廟此巡方。

翠華親蒞紓長策,玉簡明禋賜御香。

列郡田廬資保障,萬家衣食賴農(nóng)桑。

如何六十年來事,容得三吳駭浪狂。

“圣明恩德”的另一表現(xiàn)就是蠲免賦稅。這是歷代封建帝王維系民心的慣用手法,乾隆皇帝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此時的清帝國國庫充盈,錢銀頗豐?;实郾菹仑敶髿獯?,所到之處,信口蠲免。南巡途經(jīng)山東、 江蘇、浙江四省各州縣的應(yīng)征額賦,皆蠲免十分之三, 受災(zāi)歉收地區(qū)達(dá)到十分之五;同為江蘇省省會江寧(南京)、蘇州,浙江省省會杭州,是皇帝巡行駐蹕之地,三城和附郭諸縣在皇帝南巡之年的應(yīng)征地丁銀兩全部蠲免。六巡江南,多次下諭,總共蠲免賦稅折合白銀在1000萬兩以上。對于乾隆這個滿洲肥佬來說,只要民心所系,碎金碎銀自是不在話下。

江浙向來為人文薈萃之地,才子學(xué)者之多,數(shù)十倍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全帝國的狀元、探花、榜眼,十之六七出自江浙兩省;歷任現(xiàn)任大學(xué)士、尚書、總督、巡撫等帝國重要官員,也大多原籍江浙。如此人文淵藪,不容統(tǒng)治者有絲毫忽視。于是,籠絡(luò)江浙地區(qū)知識分子成為乾隆六巡江南的要務(wù)之一。

1757年,是乾隆皇帝二下江南的年份。一下江南之前被委以總攬軍務(wù)的大學(xué)士史貽直,此刻正賦閑在家。兩年前,他因為子謀職而觸犯圣怒,被削職后原品退休還籍。正在巡視途中的皇帝當(dāng)然不會忘記這位在江南地區(qū)有著廣泛人脈的老臣。召見的圣旨傳到的時候,七十多歲的史貽直正在江蘇溧陽老家的后花園里侍弄花草。他絲毫不敢怠慢,急忙擺置香案,整頓朝服,面北行禮如儀。然后吩咐備轎,遵旨趕往沂州迎駕。乾隆皇帝見到這位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仍畢恭畢敬的三朝老臣,此前所有的怨怒頓時煙消云散,不久即復(fù)召史貽直入朝拜相,仍授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傅。1765年,皇帝四下江南,史貽直已于前一年去世,安葬在溧陽老家?;实郾菹虏晦o辛勞,特意繞道前往拜祭,以示優(yōu)恤。

這種用老人、死人來告誡和撫慰后來人的馭人手法,盡管早已被歷代帝王們用濫,十分老套,但在講究忠孝的中華帝國依然屢用屢效,妙不可言。和史貽直有著同樣幸運的還有江蘇長洲(即蘇州)的沈德潛、浙江嘉興的錢陳群兩位老大人。此二人皆在朝廷為官多年,作為御用文人,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器重。后因年事漸高,退休歸鄉(xiāng),悠游故里。二人又都為詩書大家、文壇泰斗,在江南乃至全國文人士子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皇帝每次到江南巡視,二位大人都受到特別的恩寵,每次都被特召迎駕。每迎駕一次,就能升官一次。不但自身所受恩寵異于他人,而且還寵及子孫。真是皇恩浩蕩??!兩位老大人在“謝主龍恩”的時候,激動的老淚禁不住地縱橫揮灑。不過,沈德潛在去世以后未能享受史貽直那樣的殊榮——于他恩寵有加的乾隆皇帝日后突然翻臉,對九泉之下的沈老大人大張撻伐,令本想入土為安的沈老先生不能安息。此為后話。

浙江學(xué)者杭世駿,就沒有史貽直他們那樣的幸運。這位乾隆元年即授翰林院編修、后來官至御史的書呆子,才學(xué)過人而又頗有傲骨。當(dāng)年因主張“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遭至乾隆皇帝的忌恨而被罷歸隱。乾隆巡視江南,三次“召見”他。第一次,皇帝問:汝性情改過么?杭回答說:臣老矣,不能改。皇帝當(dāng)即大怒:“何以老而不死?”第二次,皇帝問:何以為活?杭回答說:臣開舊貨攤,買賣破銅爛鐵。皇帝大笑,賜書“買賣破銅爛鐵”。第三次,皇帝裝做沒看見,顧左右而言:杭世駿尚未死么?由此而觀之,皇帝需要的是百依百順的奴才,那些桀驁不馴的人,即使是才高八斗,也不會得到欣賞,而是如破舊掃帚一般,棄置門后。而且,皇帝陛下這么做,從來都覺得理所當(dāng)然。

“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游?!痹娙饲∮眠@樣的詩句結(jié)束了他的南巡之旅。但作為皇帝的乾隆,“大頭癥”還沒有發(fā)泄完畢。他并不滿足僅僅用詩詞來表達(dá)自己對江南的眷戀之情,他要用實際行動來徹底發(fā)泄那頑不可治的“大頭癥”。于是,江南四大名園、杭州西湖十景以及其他江南名勝被他搬到了北京和承德,搬進(jìn)了圓明園,搬進(jìn)了避暑山莊。

朝廷上下,反對南巡的聲音不絕于耳。一開始,乾隆皇帝還只是充耳不聞,到了后來,則義正嚴(yán)辭地加以斥責(zé),再到后來,就只有獻(xiàn)媚取寵的聲音了。在皇帝看來,這不是巡游耗費銀兩的小事,而是帝王權(quán)威的大事。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蘇州,看見一棵雙手才可合抱的靈巖梅,贊嘆不已。立在身旁的大臣博爾奔察,拔出佩刀做砍樹狀,皇帝大驚,連問何故,博爾奔察回答說:恨它不生在圓明園,致使皇上遠(yuǎn)途跋涉,歷盡江湖之險。受到臣子如此諷諭,皇帝陛下十分不快。第五次南巡,乾隆打算去湖州游玩。為此,他還為自己找了個借口:朕去湖州不是游玩,是去看那里種桑養(yǎng)蠶。大學(xué)士程景伊強(qiáng)烈反對,他沉痛地說,皇上這回去了湖州,下回湖州就沒有蠶桑了,老百姓元氣一傷,幾代都恢復(fù)不了。經(jīng)常在皇帝身邊的紀(jì)昀,也在提示乾隆,東南民眾的財力已經(jīng)枯竭,希望能阻止乾隆的“大頭癥”繼續(xù)發(fā)作。乾隆皇帝大怒:窮腐書生,也敢議論國家大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