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的老人都知道,王司令不叫王山魁,叫王三魁,據(jù)說1965年王三魁同志一戰(zhàn)成名,不知道哪級首長口齒不清或者認為他這個名字太土,在往中央報材料的正式文件上給他改成了王山魁,為了這個事王司令還老大的不高興。
其實王司令也不叫王三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叫王本利,叫三魁的是他的把兄弟,不過不姓王,姓李。
真夠復(fù)雜的,像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歷程一W-,充滿艱難曲折。所以要徐徐道來。
王本利和李三魁是一個村的,縣叫個蒙陰,鄉(xiāng)叫個大坡,村叫個大嶺,在山東沂蒙山里。
人人都說那個來,沂蒙山那個好來
沂蒙那個山上來,好風(fēng)光
青山那個綠水來,怪好看
風(fēng)吹草地來,見那個牛羊
李三魁是個放牛的。王本利參加革命早,在青山綠水的大嶺村里當(dāng)?shù)叵曼h,李三魁沒參加革命,放牛之余幫他把兄弟送信,那是為了哥們兒義氣,不是為革命。1946年戰(zhàn)略轉(zhuǎn)移,王本利要轉(zhuǎn)到濱海軍分區(qū),組織上臨走說要把李三魁也帶上,王本利不同意,說三魁家有八旬老母,媳婦就要過門了,讓傳消息可以,打仗是要死人的,不能害了自己的把兄弟。結(jié)果組織上批評他說那李三魁識倆大字,這還是他王本利教的,所以那些秘密交通信他也能猜明白個大概,李三魁也是對黨的基層組織知根知底的人,萬一敵人來了他說走了嘴不得了,還是帶上保險。
被強迫參加了革命的李三魁到底是農(nóng)民脾氣,肯認命。農(nóng)民不認命沒辦法。李三魁夠義氣,打仗沖鋒雖然不是跑在最頭里,可是不快不慢總跑在王本利頭里。打濟南,國民黨守軍從樓上倒黃豆,李三魁往前沖得正歡,踩在一地黃豆上要倒未倒之際,扭頭對跟上來的把兄弟王本利大叫一聲:“黃豆——!”要不是千鈞一發(fā)他叫這一聲,跟上來的王本利立馬就“光榮”了。所以這叫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淮海戰(zhàn)役的時候,連排往往都是以村為單位的,本村里死了哪一個,全村就都紅了眼,那次打淮海,沂蒙山都是一個村一個村的往上沖。所以說中國農(nóng)民是挺偉大的。那時候沂蒙山里頭,村青抗會長、民兵隊長、識字班長都是以婦女為主,因為男人全打仗去了,沂蒙山的女人就鍛煉出來了,很開放、也很野,女人也扛著大槍趕著牛,在坡上像男人一樣吼:
咱們的領(lǐng)袖毛主席呀.領(lǐng)導(dǎo)得那個好喲
沂蒙山的人民來,喜洋洋來……
王本利和李三魁跟著華野飲馬長江,克上海,下福州,橫掃八閔,就這樣一路由18歲的農(nóng)民打成了20歲的野戰(zhàn)軍營級干部。
1949年10月22日傍晚,28軍61師紅6團3營營長李三魁來看他的教導(dǎo)員——王本利教導(dǎo)員。王本利剛剛打完了廈門就打起了擺子,打擺子是因為廈門的蚊子把他咬了,福建的蚊子就是厲害,咬不死人也能讓你打半個月擺子,王本利——后來的王山魁司令員打了一輩子仗也沒受過傷,可是至今一提起福建的蚊子就咬牙切齒,說廈門的蚊子倒是比廈門的國民黨守軍還他媽的厲害。
王本利被擺子擺得一會兒明白一會兒糊涂,李三魁進來他剛好明白過來。
李三魁說:“要出發(fā)了,吃了晚飯,天黑下來就上路,來看看你?!?/p>
王本利說:“打金門?船這么快就有了?”
李三魁勾著頭說.1‘‘有他娘個蛋1 31軍幫著征了一批,全是小舢板,還有就是平底的,湊合著吧,只要上了陸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