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孔姓名字的前一個字多是“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十個字中的某一個字。這是因為孔族取名都要按照行輩用字的規(guī)定,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孔子的第若干代孫。
孔族行輩用字舊稱“吉字”,共50個,是歷代留下來的,起源于朱元璋的賜字。在此以前取名并無定規(guī)。
明初朱元璋此孔氏八輩8個字供取名用。其后因在洪武元年襲封孔希學(xué)為第56代衍圣公、洪武17年又襲封孔訥第57代衍圣公,這樣就把“?!焙汀把浴迸约由先コ蔀槭畟€字,即:希彥公彥承,弘文惠尚胤(清代為避雍正帝諱,改胤為衍)。
明天啟間,這10個字仍不夠用,由第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準(zhǔn)后續(xù)上20個字,即: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yáng)”。依此,從56代的“希”到85代的“揚(yáng)”都有固定用字。目前存世的孔姓,輩分最高的約為第71代的“昭”,最低的是第80代“佑”。所以我在本章開始時說當(dāng)前所見不出這十個字。
民國后孔令貽又另立了20個字,于民國八年咨請北洋政府核準(zhǔn)公布成為第81代至100代的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樊修 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續(xù)昌”。次年,以孔德成“宗府布告”名義公布于孔廟詩禮堂,列出前后各20個字,規(guī)定“如果有人不依行輩者,必須改正,否則,不準(zhǔn)入譜”,這也是過去一貫的規(guī)定。
在日本,天皇家族也是世代相傳,但我認(rèn)為在中國只有孔子家族能做到這樣世代相傳,從不亂輩,并傳至110代。
孔子子孫的特點是它的名字在出生之前其輩名就起好了。實際上我的本名叫孔祥林,這個“祥”字就決定了我是第75代。我的父親叫孔繁宗,“繁”字也是早就確定了的。還有,我現(xiàn)在有了孩子,名字叫“令昊”,“令”字就是76代的人用的輩分字。這樣,孔子的子孫直到105代都有了輩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