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發(fā)展之后(5)

幸福經(jīng)濟 作者:〔美〕比爾·麥吉本


在某種意義上,真正令人疑惑的是花了這么長時間才明白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人的大部分行為有多么不理性,也知道它與令我們快樂的任何實際感覺都毫不相關(guān)。就像你凌晨3點想到金廚牌刀具,你最開始想到它是因為廠商打廣告,用半小時的信息型廣告介紹這種刀具的各種使用方式,讓你覺得擁有了這種神奇產(chǎn)品,你的生活會更圓滿,你會主持妙語連珠的晚宴,用出神入化的刀工切出其薄如紙的番茄,令滿座賓客驚艷。又或者,當你找汽車經(jīng)銷商購買汽車時,如果你和其他95%的購物者一樣,你就不會購買福特遠征。根據(jù)客觀理性的評估,購買此款車型是很糟糕的決定,因為它會對地球造成永久的傷害,而且比一般車型更危險,不僅對路上每一個人,對你自己也很危險,更何況它相當耗油,代價不小。但是你大腦皮層的某個后端部分思索著,最近你很喜歡的一些電視廣告暗示,這種大型車展現(xiàn)的男子漢氣概也許會讓你交到新朋友,或者你被“9·11事件”嚇倒了,在車子四周裝上不必要的鋼板,會讓你感到莫名的安心。這類想法并不理性,事實上,它們帶來的不快樂和快樂一樣多。

因此,正統(tǒng)經(jīng)濟學家的假設令人懷疑。他們假設,只要概括消費者理性的個人行動,就可以了解良好的經(jīng)濟有哪些構(gòu)成因素?!袄硇浴笔且环N曲解,我們可以看到,有時候“個人”造成的麻煩更多。但直到最近,正統(tǒng)經(jīng)濟學家才對這種異議提出很好的反駁理由:“你有其他替代方法嗎?”我的意思是,用硬性規(guī)定的方式似乎不可能讓人更接近目標,比如,指定某人(例如本人)決定每個人的廚房里都必須有一臺榨汁機,如果大家全都照做,就會皆大歡喜。中央計劃經(jīng)濟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近年來有新情況發(fā)生,各學術(shù)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始了解如何更直接評估滿意度,經(jīng)濟學家則開始發(fā)現(xiàn)評估滿意度的能力與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2002年,原本是心理學家的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若要了解他所關(guān)注的一些事物,可以參閱他和另兩位作者合著的《幸福》(Well-being)一書。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被稱為“享樂心理學”的新概念?!跋順沸睦韺W”的定義為:“研究讓人在經(jīng)驗和生活上感到愉快和不愉快的因素,其中涉及愉快和痛苦、有趣和無聊、喜悅和悲哀、滿足和不滿足等感覺,也涉及讓人感到痛苦和歡樂的整體環(huán)境,包括生物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如果你擔心此書中有太不切實際的觀點,請放心,卡尼曼的思維就像經(jīng)濟學家。的確,該書第一章“客觀的快樂”嘗試了解人們?nèi)绾握_判斷自己的心智狀態(tài),并且描述了一項比較“兩位接受結(jié)腸鏡檢查的患者的病歷”的實驗。在這項實驗中,他每60秒就要求兩位患者以1~10為標準對自己經(jīng)歷的痛苦進行評分,最后再要求患者“在重復接受結(jié)腸鏡臉查和鋇劑灌腸之間作假設性的選擇”。確實是讓人郁悶的科學。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注意力轉(zhuǎn)向這個領域,研究人員研究了各種事物,從“回憶經(jīng)期癥狀中的偏見”到“受訓新傘兵的無畏與勇氣”,研究范圍很廣。研究結(jié)果偶爾會有明顯的學術(shù)口吻,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參與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在另一篇文章中,一位研究人員指出,不論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背景,在刮胡子時割傷自己都不是愉快的經(jīng)歷。但是,實驗的多樣化讓人感到十分有趣。比如,在一項實驗中,接受實驗者要在得到“吸引人的糖果”和得知《地理問題的答案》之間作一個選擇。研究人員要他們戴上裝置以便定時測量血壓,并且掃描他們的腦部。到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相信,“我很高興”這句話并不只是主觀敘述。套用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萊亞德的話說:“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人們對自身感覺的描述,會密切對應到腦部不同部分的實際活動層次,這些活動層次可以用標準的科學方法測量出來?!钡拇_,自認為快樂或者大腦左前額葉區(qū)中腦電波活動層次較高的人,也“更可能被朋友認為快樂”、“更可能響應他人的求助”、“更不會在工作中與人爭執(zhí)”,甚至“更不會早死”。換句話說,一位經(jīng)濟學家承認:“心理學家稱為主觀幸福的東西,似乎是一種實際現(xiàn)象。各種實證測量有高度的一致性、可靠性和有效性?!?/p>

快樂是實際存在的狀態(tài),我們確實可以了解當事人的感受以及加以評估的方法。這種觀點很有顛覆性,會讓經(jīng)濟學家開始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待生活,并且讓他們的問題從“你購買什么東西”改變成“你的生活好嗎”。

這種情況不會在一夕間發(fā)生,但遲早會出現(xiàn)。因為如果你能夠問別人:“你的生活好嗎?”并且期望對方的回答代表某種意義,你就能夠觸及問題的真正核心,也就是讓世人困擾的問題:“更多就是更好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