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聊天室
“1100金”的價錢買一幢普通的房子,相信任何一個經濟人都不會作出如此的選擇。但是宋季雅認為很值得,因為其中的“1000金”是專門用來“買鄰”的。也就是說,“1100金”符合宋季雅的消費期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引出消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時,所愿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在西方經濟學中,這一概念是馬歇爾提出來的,他在《經濟學原理》中為消費者剩余下了這樣的定義:“一個人對一物所付的價格,絕不會超過而且也很少達到他寧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價格。因此,他從購買此物中所得到的滿足,通常超過他因付出此物的代價而放棄的滿足,這樣,他就從這種購買中得到一種滿足的剩余。他寧愿付出而不愿得到的此物的價格,超過他實際付出的價格的部分,就是這種剩余滿足的經濟衡量。這個部分可以稱為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愿意出的最高價格并不一定等于供求雙方決定的市場價格。消費者剩余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實際支付。
舉個例子來說:
在一場紀念貓王的小型拍賣會上,有一張絕版的貓王專輯在拍賣,小秦、小文、老李、阿俊四個“貓王迷”同時出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想擁有這張專輯,但每個人愿意為此付出的價格都有限。小秦的支付意愿為100元,小文為80元,老李愿意出70元,阿俊只想出50元。
拍賣會開始了,拍賣者首先將最低價格定為20元,開始叫價。由于每個人都非常想要這張專輯,并且每個人愿意出的價格遠遠高于20元,于是價格很快上升。當價格達到50元時,阿俊不再參與競拍。當專輯價格提升為70元時,老李退出了競拍。最后,當小秦愿意出81元時,競拍結束了,因為小文也不愿意出高于80元的價格購買這張專輯。
那么,小秦究竟能從這張專輯中的得到什么利益呢?實際上,小秦愿意為這張專輯支付100元,但他最終只為此支付了81元,比預期節(jié)省了19元。
這節(jié)省出來的19元就是小秦的消費者剩余。一般來說,在購買商品時,每個購買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價格買到商品,而拒絕以高于支付意愿的價格購買該商品。而宋季雅之所以愿意出“1100金”購買與呂僧珍比鄰的房屋,是因為“1100金”仍是在自己可接受的價格范圍之內。
消費者在買東西時對所購買的物品有一種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表現是他愿意為這種物品所支付的最高價格即需求價格。決定這種需求價格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消費者滿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二是與其他同類物品所帶來的效用和價格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