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香港參股國泰航空,使國泰航空既有英資背景,又有中資背景,對國泰航空的競爭對手港龍航空造成巨大的壓力。
港龍航空公司是1985年4月成立的一家新公司,它是港澳國際投資公司主席、毛紡大王曹光彪發(fā)起的。
1984年《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署后,曹光彪于第二年成立了港龍航空,旨在打破長期以來外國對香港航空業(yè)的壟斷,并且將矛頭直指英資的國泰航空。為此,他召集31個港澳商人,共同出資建立了以“香港本地人”號稱的航空公司。
港龍航空的出現(xiàn)打破了國泰的市場壟斷地位,為了打壓港龍,國泰借助港英政府的勢力,頒布不公平的航空政策“一條航線只準一家航空公司經(jīng)營”,使港龍無法開拓新的航線。港龍也不甘落后,曹光彪邀請香港船業(yè)大亨包玉剛購入港龍30%股份,出任董事局主席,曹光彪任副主席。包玉剛的加入,使港龍實力大增。
1986年,港龍成立第二年,國泰宣布上市,希望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擴大實力擊垮港龍。同時,國泰在香港市場融資,意在洗清英資背景,使國泰也成為“本土企業(yè)”。
在國泰、港英政府和中信香港的聯(lián)合圍剿下,港龍航空終于扛不住壓力,出現(xiàn)巨額虧損。榮智健一直在默默關注港龍和國泰的爭斗,其實他早就萌生了收購港龍的念頭,但苦于時機不成熟。
1989年11月4日,包玉剛終于支撐不住,宣布出售所持港龍航空的全部股權。
榮智健的機會終于來了,中信香港立馬宣布:“收購港龍股票?!辈贿^,令榮智健沒有想到的是,太古洋行也立馬宣布追隨榮智健,收購港龍航空股份。
港龍航空眾股東因為包玉剛的撤退,正處于惶恐之中,中信香港和太古洋行聯(lián)手收購正中他們的下懷。12月,港澳國際將所持26.6%的港龍股份出售給中信香港。
1990年1月,港龍航空又新發(fā)2億股新股,由太古和國泰航空斥資3.43億港元認購,占擴大股本的35%,其中國泰占30%,中信香港的持股量升至38%。
接著,港龍和國泰簽署管理服務協(xié)議,由國泰負責提名港龍的主要管理人員,并提供技術和行政管理上的服務。
榮智健并不滿足與太古分享第一大股東的位置,隨后,他又以5億港元收購港龍46.3%的股權,使其持股總比率達到65%以上,成為港龍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股東。
至此,榮智健既是國泰航空第三大股東,又是港龍航空第一大股東,如何使兩家航空公司形成良性互動成為榮智健的工作重點。榮智健完成收購后,緊接著開始對港龍和國泰進行股權和業(yè)務重組,中信香港將港龍航空14%的股權,即8000萬股轉讓給太古集團,自持51%,太古集團又將4000萬股轉讓給國泰航空,港龍成為國泰的子公司。
同時,中信香港將港龍的業(yè)務委托給國泰管理,增添的飛機由國泰租賃,國泰停飛原飛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陸航線,出讓給港龍。
中信香港控股后,港龍兩個月便奇跡般地轉虧為盈,1990年,港龍盈利1100萬港元。國泰和港龍之間長達五六年的斗爭到此得到化解,而最后的大贏家無疑是榮智健帶領的中信香港。到1996年,港龍盈利超過10億港元,七年間盈利升了幾十倍。
1995年以后,榮智健開始不斷增持國泰航空股份,減持港龍航空股份。至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中信泰富所持國泰航空股份由12.5%上升至25%,而港龍航空的股份則由65%減持到28.49%。
在榮智健心目中港龍和國泰孰輕孰重,至此已見分曉。截至2002年,中信泰富在國泰航空的收益上升了5倍,而港龍航空較2001年僅增長60%,其中緣故不言自明。
兩家公司和睦相處的局面僅維持了四五年時間,利益的驅動誘惑使兩家公司再度走向對立。
2003年開始,國泰航空還是撕毀當初與港龍航空達成的協(xié)議,重新爭奪內(nèi)地航線。3月21日,國泰航空向香港空遠管理局申請發(fā)給國泰航空香港至北京、上海和廈門三條國內(nèi)航線的經(jīng)營牌照。此時,港龍已經(jīng)擁有18條飛往內(nèi)地的航線,其中國泰提出分享的3條航線是其盈利能力最好的。
港龍航空在得悉國泰航空的申請后,入稟香港最高法院,引用2000年2月特區(qū)政府與中央政府簽訂的《內(nèi)地和香港航空運輸安排》中的“一公司一條線”的條款,提出強烈抗議。港龍還引用基本法第131條“提供香港與內(nèi)地之間的往返航班,需由中央政府以及特區(qū)政府磋商安排”,以此質疑空運管理局作為國泰航空公司申請機構的合法性。
太古洋行、國泰航空和中信泰富組成的利益集團與國航集團、中航興業(yè)、港龍航空以及內(nèi)地航空公司組成的利益集團形成激烈對抗。最終,憑借榮智健個人的強大政治公關能力,國泰航空于2003年底獲得了香港至北京、上海和廈門三條航線的空運牌照。
國泰入主內(nèi)地航線后,對港龍打擊巨大。根據(jù)港龍財務總監(jiān)韋景輝計算,國泰加入北京、上海和廈門三地客運市場后,港龍每年將蒙受5.5億港元營運虧損,對于整個公司而言,總運營虧損達6億港元。
港龍的這點損失不在榮智健的眼中,因為他已為中信泰富的航空業(yè)務規(guī)劃了更大的目標,讓國泰重奪國內(nèi)航線,是其計劃的一部分,榮智健計劃打造涵蓋東亞航空版圖的大航空戰(zhàn)略。客運和貨運兩個市場,他都要占領,這就需要培植公司最具競爭力的工具。在客運市場上,他選擇了國泰航空;在貨運市場,他選擇與中國國際航空集團合資組建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公司,總投資35億元,注冊資金22億元,其中中國國航占51%,中信泰富占25%,首都機場占24%。
榮智健的計劃獲得了來自中信集團王軍的支持。王軍對外表示:“中信泰富未來的主營業(yè)務仍然是電力和基礎設施,但集團將全力支持中信泰富參股國內(nèi)各大航空集團,母公司會把與國內(nèi)航空集團如東航、南航等合作及洽談入股的事宜全部交由中信泰富去做?!?
憑借中資背景、集團支持以及英資支持,榮智健的東亞航空戰(zhàn)略逐步得到貫徹實施,在他的撮合下,國泰航空和中國國航建立起了更緊密的關系,一如當年,榮智健撮合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聯(lián)合一樣。
2004年上半年,太古集團再次購入國泰航空1608萬股股份,對其持股量增至46.5%。同年12月,中國國航赴港上市后,根據(jù)雙方之前簽訂的策略性配售協(xié)議,太古控股的國泰航空以戰(zhàn)略合作的姿態(tài)斥資近27億港元,收購中國國航9.9%的股權。
同時,國泰航空持有港龍航空17.79%的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國泰航空25.74%的股權、持有港龍航空28.5%的股權,持有中航貨運25%的股權;中國國航旗下中航興業(yè)持有港龍航空43.29%的股份。2005年,中國國航與太古集團進行談判,擬收購國泰航空持有的港龍航空股權。
基于同一大股東背景,港龍航空于2004年2月與中國國航就成都、重慶、大連及天津航線簽署了代碼共享協(xié)議。到2004年6月底,港龍經(jīng)營的客運服務遍及亞洲29個航點,其中20個位于內(nèi)地,同時全貨機服務遍及亞洲、中東及歐洲8個航點。
榮智健的中信泰富航空資產(chǎn)包里,在香港有港龍航空作為旗艦,在內(nèi)地有中國國航作為旗艦,通過不間斷的資本騰挪,榮智健實現(xiàn)了其大航空的戰(zhàn)略計劃,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財技相當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