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為“雷區(qū)”(3)

成熟法則 作者:水方


不會輕易地修改,與目標始終保持緊密的關系。心理學將此稱為“宣布與想法的效果”,不僅可應用到自己身上,也是改變他人的有效手段。我們根據心理學家羅森索爾的某種實驗,他請學校的老師在每班選出5位學生,在其他學生面前宣布,這5位學生的成績會不斷進步,老師本身也盡量如此相信。結果,果然如老師的預言,那5位學生有很顯著的進步。

羅森索爾借用希臘神話中塞普路斯王雕刻美女像,后來因對她的愛,使其真正變成人的故事,將此實驗現象稱為皮美良效果。

反過來說,如對方對我們懷有敵意,故意在別人面前“宣布”自己將有所改變,而使自己就像皮美良一樣如別人的期望而行動,如此一來,就容易使自己陷入被人操縱的危險。

而如果你掌握了這一點心理技巧,則可以改善局面。

在初次見面時,如果你希望對方是個有決斷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這種人,你都可以給他冠上“你是個做事很有決斷力的人”,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便不得不按照你為他貼上的標志去行動,也就是說,他會受到這個標志的約束。

“要一個人有優(yōu)點,就讓這個人去擔負這項優(yōu)點。”這是英國名首相丘吉爾所說的。最了解這項心理機制的,便是設法使嫌疑犯認罪的刑警,例如:“你本來不是個會殺人的壞人,你的鄰居也都說你很孝順,但是你這樣悶聲不響,最傷心的還是你的母親,你是要做個孝順的兒子,還是讓母親傷心?……”這番話給這位犯人冠上“孝順”的標志,他也就會采取“孝子”的行動了。

6.逃避于無關的事物中

每當多湖輝批改考卷時,總是有一兩位學生在答案的開頭這樣寫:“對于這個問題,我研究不夠,不過,我對于《自我規(guī)定與自卑感》這個主題,則了解得頗為透徹……”然后接下來是一連串牛頭不對馬嘴與主題完全無關的答案。多湖輝進而談到某一著名數學家,他在學生時代的一次考試時曾這樣說:“這種無聊的題目,我根本不想回答。”對于自己關心的部分,則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篇,結果他的能力被肯定。我們并不否認,在這種答非所問的答案中,的確有些獨到的見解,可是畢竟還是錯誤的答案。他有一位朋友在大學中任教,認為只要有答案,至少給10分作為辛苦的代價,像這種所謂的“溫情主義”者并不少。

暫且不論如此做對分數會有什么影響,我們從心理學來分析這類學生的態(tài)度,能挖出更深一層的意義。

他們大都有一種心理,以為反正我盡力寫,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可以自我滿足,至于分數方面并不十分計較;換句話說,人為地避免面臨困難的狀況,將意識集中于完全無關的方向,以減輕因問題產生的不安。諸如此類的例子,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見到。

例如,有些上班族,為了逃避家庭問題,經常把自己埋首于工作中;也有些快到退休年齡的人,對退休后的生活感到不安,反而對工作更認真、更熱衷。除此之外,有些考試失敗,或因失戀而痛苦的人,會突然對運動或其他嗜好很有興趣。其實,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逃避目前所遭遇的痛苦與傷心。

利用這種暫時性的逃避,可得到代價性的滿足,但這是蒙騙自己的手段。這種手段在正面的意義上來說,能發(fā)泄并改變情緒,這種欺騙的技巧,是煩惱多、“心病”多的現代人所應積極學會的技巧,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