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接觸次數(shù)比接觸時間更決定人際關系
假設你要接近一位小姐,并讓她接納你,給你一小時時間,至于如何分配這一小時可完全由自己決定,你會如何使用這段時間?時間的分配對結果是否有影響?我們假定有A、B兩個競爭者,A將一小時分成4次,一次與她見面15分鐘;而B則集中使用一小時,即僅見面一次。在此有一先決條件,他們兩人追求方法與說法都一樣,那么,你認為A與B兩人,哪個更能獲得那位小姐的好感?
當然A采取分散法還必須考慮到分散間隔的問題,但據(jù)一般的情形來說,A的分散法比B的集中法成功率較高。這些學習理論中,學習較多熟悉的內容時,反復間隔較短的集中法,不如反復間隔較長的分散法的熟習度高。因為持續(xù)地學習,容易使學習者厭惡與感覺遲鈍,失去每次接觸時的新鮮感;相對地,分散法是每隔一段時間做適當休息,所以每次接觸都覺得很新鮮。雖然,學習理論與人際關系的構造不盡相同,但從厭惡、感覺的遲鈍、接觸的新鮮感等方面來看,無論對象是人或物,結果都大致相同。
總之,無論對象是人或物,接觸次數(shù)較多者,比連續(xù)接觸者習慣與親密程度要高。比方說,本來不怎么喜歡古典音樂的人,若是讓他慢慢地接觸,自然會產生親密感而喜歡上它;但如一開始就連續(xù)一小時,甚至兩小時地讓他聽,就會令人感到厭倦,使得原本就不喜歡的態(tài)度更加惡化。
有一位先生經常談起他的“10元說服女人的方法”。他說,每天在同一時間打一通電話給對方,如此重復10次之后,可使最初對你抱有敵意的女性,從此改變態(tài)度。其實他的成功秘訣,并不是一次打10元的集中法,而是重復10次的分散法。
8.人在被迫的情況下,精神或肉體都可能發(fā)揮意想不到的能力一位作家曾寫過這樣的體驗:當他情緒陷入低潮而無法下筆時,或是接下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毫無干勁去完成時,就將自己身邊所有的錢都花光,使自己處于困窘中。直到截稿日的前幾天,他面臨著寫與不寫的抉擇,如果還是不能完成,那么,生活就會陷入危機狀態(tài)。此時的他,會突然產生一股力量,發(fā)揮難以想象的集中力,出現(xiàn)驚人的靈感。而且,在此情況下的成果,可能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
姑且不論是否能達到他所說的境界,相信誰都有一兩次類似的經驗。其實,每一個人若被逼到危險的狀態(tài)下,會不可思議地做到。平時無法發(fā)揮出來的能力,也就是接近死亡的境地時,可以發(fā)揮出科學所無法解釋的超能力,如耐力、直覺力等。在此,我們并非對所謂的念力與感應力作全面的肯定,不過,讓自己擁有平時以為是超能力的能力,并非不可能之事。
的確,我們應明確認識此點,即使處于極端的困境,也不應自暴自棄或輕易放棄,只要凡事盡力而為,相信最初以為無法克服的困難,都可一一解決。
9.高密度的群體中,人的被暗示性會提高
日本曾有一個車站,因電車誤點而使群眾在憤怒的情況下,沖進站長室,并對站長及職員們動粗。參加這次暴動的人,都是平凡的上班族,很少有粗暴的行為。
當然,如果當時等車的人不多的話,就不可能造成這次騷動。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平常不可能從事的行為,會受群體力量的影響,失去個人冷靜的判斷力與批判力,附和群眾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