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描寫不僅藝術(shù)上是高超的,而且真切地寫了一個白人家窮孩子覺悟提高的過程。 它沒有寫赫克一開始就是個包打天下的廢奴主義者。赫克從一般地同情黑奴,又輕視黑奴、 時或戲弄黑奴,到認識到黑人杰姆的高尚人品,為了解救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其間 有個曲折的過程。馬克·吐溫自己對此有切身的體會。他在《自傳》中說,“我做小學生的 時候,并不厭惡黑奴制度,我并不知道那有什么錯。我耳朵里沒有聽到誰責難過它。當?shù)氐?牧師教導(dǎo)我們說,那是上帝認可的,說這是一件神圣的事,要是懷疑者心里有疑惑,只要看 一看《圣經(jīng)》就行了?!雹偈聦嵣?,密蘇里當時便是一個政府許可的蓄奴州。并且,在南北 戰(zhàn)爭以前,認為蓄奴乃理直氣壯的人,何止成千上萬?!逗湛恕分兴鶎懞湛说陌职?,雖為窮 苦的白人,卻認為蓄奴乃天經(jīng)地義。他自認為比黑人教授還高明,認為黑人竟可以有選舉 權(quán),竟可以投票,那還成什么天下。可見當年廢奴的斗爭是艱苦的,馬克·吐溫的描寫是符 合歷史真實的,而符合歷史真實又找到了高超的藝術(shù)形式的描寫,并且每一步洋溢著幽默, 其藝術(shù)魅力自然特別強大。這樣的寫法并且對于一般普普通通的人的審美教育意義也特別真 切。這種描寫也表明了,赫克的童年,追求民主理想的童年,恰恰正是美國歷史上一種新的 文化的童年。這樣的描寫能不迷人么?
①《馬克·吐溫自傳》,譯林出版社,第二章。
能認為《赫克》的意義只是旨在實現(xiàn)黑奴解放戰(zhàn)爭以前那個時代對自由的追求,亦即? 開拓創(chuàng)業(yè)、人道、民主的追求么?當然不是。作品寫的是1826—1845年的事,但寫 成于1884—1885年。在動筆寫的7年間(1876年、1879—1880年,1 883年),南北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過了,黑奴制基本上廢止了,在某些意義上,開拓、創(chuàng)業(yè),個 人首創(chuàng)精神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重人性、人情、人道的風尚有所進步,民主的事業(yè)有所前進。 但是窮白人赫克對自由的追求、對新的文化的追求實現(xiàn)了么?《赫克》的創(chuàng)作主體馬克·吐 溫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只限于對40—50年前舊時美國的回憶么?
馬克·吐溫在完稿時已成長為美國文壇的巨人。他目擊了40—50年間美國歷史的發(fā) 展變化。在寫《赫克》前兩年,便已寫出了《鍍金時代》。他寫出了南北戰(zhàn)爭后的美國、經(jīng) 濟大發(fā)展的美國、發(fā)財狂潮旋卷了一切的美國,實際上只是表面上鍍了薄薄的一層金,里面 卻是包的一堆廢銅爛鐵,美國社會原來是個腐朽的社會。古往今來,曾有哪一個作家,給自 己生活著的時代起了一個如此深刻而雋永、如此幽默的名字,并且為當時人們所認同,并為 史家所接受呢?在寫了《赫克》后的五年(1900),馬克·吐溫寫了《敗壞了赫德萊堡 的人》,寫出了“最誠實廉潔的市鎮(zhèn)”原來是一群偽君子,在一袋金幣面前,便露出了“既 想當娘子,又要立牌坊”的原形。同年,值八國聯(lián)軍侵華,馬克·吐溫在紐約發(fā)表了著名的 演講:“我也是義和團”,“義和團是愛國的”。又六年,在1906年,高爾基為190 5年的俄國革命來到美國籌募捐款,馬克·吐溫對高爾基的義舉大力支持。由此可見,民主 主義者的馬克·吐溫在寫赫克對自由的追求孕碌奈幕淖非笫保緣筆鋇南質(zhì)等綰蔚厥? 望。這令人失望的現(xiàn)實,更加深了這個當過報童、排字工人、礦工、水手與領(lǐng)港的作家對真 正符合人民意志的自由與民主的期待。事實上,《赫克》中不乏后來稱為黑色幽默以至荒誕 派色彩的描寫,特別是“國王”和“公爵”登場以后。因此,美國有的評論家稱《赫克》為 黑色幽默的先驅(qū),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為其嫡傳,這是有道理的①。??思{說, “甚至霍桑和亨利·詹姆斯還不是嚴格意義上類似馬克·吐溫、惠特曼和桑德堡那樣的美國 的作家?!睆摹逗湛恕放c后來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的血肉聯(lián)系,也表明了《赫克》的獨特的美 國式小說的風格。
著名作家和評論家,馬克·吐溫的好友豪威爾斯說,“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史上的林 肯。”②為什么能這樣說呢?新批評派大將克里恩斯·勃格克斯和洛勃特·華倫主編的《美 國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家》認為,馬克·吐溫寫赫克,“用的是赫克自己的口語,仿佛粗俗,實乃 神奇”,而不是用的往往刻板的敘述人的語言。用赫克的口語寫,使“感情與事件融和”、 “形式與效果一致”,從而創(chuàng)造了馬克·吐溫的風格?!拔覀儾环吝@樣理解,林肯解放了黑 奴,馬克·吐溫解放了作家?!雹?/p>
①《百年紀念纜堊 罰常梗慘場?
②《美國文學作品選》,麥美倫公司,1980年版,卷2,332頁。
③《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家》,紐約,卷二,1278頁。
馬克·吐溫這種運用作品中人物的個性化口語進行描敘的風格,確是他的卓越貢獻,而 異于巴爾扎克、狄更斯、霍桑,并影響及于20世紀一大批美國作家??v覽《赫克》全書, 從第一句開始,直到結(jié)束,始終發(fā)自“一個聲音”,一個“我”。這個“我”,并非呼是馬 克·吐溫,不是一般傳統(tǒng)的敘述人,而是窮孩子赫克。最終,也是這個“我”出走后不肯回 那個家,不肯受那套文明規(guī)矩的束縛,而要繼續(xù)闖蕩天下,開拓前進。這“一個聲音”也是 “美國的靈魂”的一種表述,是馬克·吐溫捕捉住的時代的聲音。受到這種“一個聲音”的 感動的,何止一個人。曾有這么一個故事。美國著名電影名星萊奧納爾·巴里摩爾九歲那 年,亦即在1888年,也就是《赫克》出版后三年,隨父見到了馬克·吐溫。興奮之余, 不禁為他朗誦了《赫克》全書末一段赫克的話,即不肯受“那一套文明規(guī)矩”的束縛,因而 不肯返回那古板的家庭,而要闖蕩江河,開創(chuàng)新的生活的那一段話。巴里摩爾這位著名演員 回憶說,當時馬克·吐溫“一只手按住了九歲的孩子的胳膊,熱淚盈眶?!雹亳R克·吐溫美 國式小說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其藝術(shù)魅力之強大,這是動人的一例。
①《百年紀念評論選》,360頁。
馬克·吐溫這位藝術(shù)大師、民主主義者,和其他歷史人物一樣,當然有其不足之處。 “有兩個馬克·吐溫”,這是仰慕他的美國著名作家德萊塞的名句。也就是說,有一個不夠 深刻的一面的馬克·吐溫。另外象《赫克》,其結(jié)尾是否是敗筆,也可商討。但赫克那種對 自由的追求,對民主社會的追?,对新的文化的追求,謨神守曢及蕿懢i畝琳擼詼梁笪? 心靈震撼。有的批評家曾稱莎士比亞為“我們同時代的人”,如果我們稱馬克·吐溫為“我 們同時代的人”,不是也非常貼切么?
1995.2.12于南京
赫克爾貝里·芬歷險記
(湯姆·莎耶的伙伴)①
地點:密西西比河流域②
時間:四十至四十五年前③
①《湯姆·莎耶歷險記》出版于1876年,《赫克爾貝里·芬歷險記》出版于
1884年,馬克·吐溫稱前者和后者為“姐妹篇’。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馬克·吐溫 寫《赫克爾貝里·芬歷險記》時,思想上、藝術(shù)上有個飛躍,兩書成為“姐妹篇”,但又不 能等同看待。海明威說,“所有現(xiàn)代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一本書《赫克爾貝 里·芬歷險記》。”
②密西西比河對美國文化的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人們常以之與黃河、長江對中國文化生 長、發(fā)展的重要性相比。馬克·吐溫的故鄉(xiāng)即在密西西比河上密蘇里州的漢尼拔。在馬 克·吐溫一生中,密西西比河既為十九世紀美國“西進”的重要基地,又為南北雙方黑奴制 與反黑奴制派激烈斗爭的地區(qū)。馬克·吐溫正是十九世紀美國“西進”與“南下”(“南 北”黑奴制斗爭)時代這兩股大潮孕育的偉大作家。作家開宗明義,清楚地點明故事發(fā)生的 地點在整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意義不同尋常。
③本書出版于1884年,作者特別點明故事發(fā)生在四十至四十五年前,指寫的是18 26年至1845年期間的事。作家寫的是六十年代黑奴解放戰(zhàn)爭以前的事,只是描述中飽 和著作家對戰(zhàn)后的“鍍金時代”,即虛假的繁榮時代的幻滅感與對更高的審美理想的深沉的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