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一天下,這是嬴政和李斯的共識,但將韓國作為第一個犧牲品,嬴政卻產(chǎn)生了顧慮。嬴政回答李斯道:“統(tǒng)一天下,安定蒼生,此先王之夙愿,寡人不敢辭也。廷尉以為當(dāng)先取韓國,寡人卻以為,韓國不宜先取。韓事秦三十余年,名為諸侯,無異郡縣。以秦之強,攻韓之弱,旦夕可下。廷尉當(dāng)知,滅韓與滅周室不同。周室早已名存實亡,雖然滅之,諸侯皆以為事不關(guān)己,不以為意。然韓國一滅,諸侯必有唇亡齒寒之感,震恐之下,同仇敵愾,燕趙齊楚四國為一,合而攻秦,秦將奈何?”
嬴政又道,“燕,小國也,不足為慮,然趙、齊、楚,皆萬乘大國,尤其趙國,與我秦相抗多年,屢敗屢戰(zhàn),最為寡人深憂。寡人以為,欲取天下,必先取趙國。滅韓,天下震恐而已。滅趙,則天下喪膽也。以趁勝之師,伐喪膽之國,有如海納百川,風(fēng)卷殘云,天下垂手可定也?!?/p>
嬴政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然而,李斯可不是應(yīng)聲蟲,只知唯嬴政馬首是瞻。滅了韓國,其余五國到底是因為害怕而爭相討好秦國,還是因為恐懼而聯(lián)合起來討伐秦國,誰也不能確定。
李斯于是說道:“大王所慮高遠,然趙國強盛,取之非一日之功。以臣之見,可張揚滅韓之議,使天下皆知。不發(fā)一兵一卒,而有試探五國之效。觀五國之動靜,因而應(yīng)之。五國自謀保全,則滅韓可矣。五國欲救韓,則已知其向背,首謀之國,迎頭擊之,從謀之國,分而化之,則舍韓而滅五國可矣?!?/p>
今天的美國,便時常采用此一策略,往往由國內(nèi)的某個議員發(fā)難,拋出個兇狠的構(gòu)想,比如說制裁某國,攻打某國,試探國際社會的反應(yīng),看看有多少人站在自己這邊,又有多少人站在對方那邊,然后定其行止。萬一公憤太大,也還可以議員辭職,丟車保帥。
李斯言畢,嬴政稱善。于是,很快,秦國將要進攻韓國,不是為了占地,而是為了赤裸裸地吞并。這則消息,和那個要來的人擦身而過,背道而馳,來到了韓國,也來到了燕趙齊楚魏五國。那么,這則事先大肆張揚的滅韓計劃,會不會引爆一場天下大戰(zhàn),還是僅僅放一個啞炮而已?
何方神圣
嬴政十年的歲末,咸陽街頭,出現(xiàn)了一個葛衣竹杖之人。他看了看這座西方的都城,輕輕地嘆了口氣,終于到了。
這人已是年逾花甲,須發(fā)盡白,然而卻目光銳利,氣度遼闊,絲毫無垂暮氣象。
通常,當(dāng)男人沉醉于一個女人之時,總會想象那女子在遇見自己之前的模樣,更為年輕時的模樣。而女人則恰恰相反,當(dāng)她們愛戀上一個男人之時,往往忍不住會去幻想那男子老去之后的模樣。然而,無情的卻是,如何變老是一門深奧的學(xué)問,需要運氣,也需要實力??傊瑳]有幾個男人能夠優(yōu)雅而光榮地老去。而眼前這位老者,卻讓人有一種沖動,如果非老不可的話,就要老得像他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