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便便百事通(11)

排排更健康 作者:肖怡娜


◎“好漢也架不住三泡稀”

嚴重的腹瀉可引起脫水和身體電解質紊亂,危及生命也絕不是危言聳聽,尤其是老人和兒童。

首先,值得擔心的是伴隨發(fā)燒、想吐、便血、腹部激痛而來的腹瀉。這類腹瀉大都隱有大病,必須立刻就醫(yī)。

不需擔心的腹瀉,就是因吃太多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這類腹瀉并不需止瀉,硬要止瀉反而不好。

另一方面,有人則是患神經(jīng)性腹瀉,這是因壓力而導致的慢性腹瀉,嚴重時,有人因擔心瀉肚子而不敢坐公交車。而適合穴道療法的,也正是這類慢性腹瀉。

◎中醫(yī)辨證

1. 濕熱型?常為菌痢,主證為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shù),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大便黃褐且味臭。此種類型腹瀉應清化濕熱,選用黃連素片或香連片,飲食佐以薏仁粥。代表方劑如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2. 寒濕型?多為生冷飲食所致,主證為舌胖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緊,泄瀉清稀,腹痛腸鳴,脾痛喜暖,四肢不溫,脘悶少食。此種類型腹瀉應溫中散寒,選用白術丸和藿香正氣丸,佐以山藥、薏仁米粥。代表方劑如理中湯(黨參、干姜、白術、炙甘草)。

3. 脾虛型?脾肺氣虛,主證為舌苔白,微膩,舌質淡,脈弱,便時溏時泄,遷延反復,進食油膩則泄瀉加重,倦怠無力,浮腫。此種類型腹瀉應健脾益氣,選用參苓白術丸等;若久泄不愈,中氣下陷,甚至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治療穴位及刺激方法

治療腹瀉時,可利用水分穴、天樞穴、大巨穴、中脘穴等穴道。其中的水分穴位于肚臍正上方的一個大拇指寬處,一壓此穴,在腹部方向會有疼痛感。其他的穴道也都在肚臍周圍。

指壓這些穴道時,依下述方法進行較佳:兩手的食指到小指的四指并攏,對齊兩手指尖,以指尖按摩腹部,而后以感到舒暢的指壓緩慢地加力。此法因刺激的范圍相當廣,即使沒有正確地掌握到穴道也沒關系。

每天重復上述的指壓,對抑制慢性腹瀉具有相當效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