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價值激勵——給你你要的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造活出生命意義的價值激勵
工業(yè)時代與網(wǎng)絡時代在創(chuàng)造價值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工業(yè)時代是通過整合人的手腳,將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來創(chuàng)造價值。網(wǎng)絡時代則是通過整合人的頭腦,聚集智慧創(chuàng)造價值。后者的整合關鍵點就在于要讓人自覺自愿。自覺是悟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自愿是有沖動愿望愿意去做。兩者結合的最高境界是明確自己的生命意義自覺自愿地去做。在現(xiàn)實中達到這個點人總是要經(jīng)過由實踐到認識多次反復的過程,要進行有效的價值激勵,必須分析這個過程。
人在什么時候會自覺自愿?這依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依人的成長和成熟過程為轉移。依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生存的保障。當生存問題基本解決以后,想的是安全上能否好些。進而追求的是交往的廣度和層次以及他人的尊重,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xiàn)。它的前提是要明確自己這一輩子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隨著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在人的價值激勵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需求決定動機,動機決定自覺自愿的程度。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先烈志士為了革命理想愿意放棄生命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但那是在整個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殘酷狀態(tài)下,在個人發(fā)現(xiàn)社會生命價值由于社會惡劣的環(huán)境,不能得到保證,更不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覺得“這不合理,這不對,我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強烈沖動的情況下,一種跨越式的自我實現(xiàn)的體驗沖動。今天已經(jīng)過了這個時代。中央電視臺采訪原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記者問了一個問題:“三十年代你為什么參加紅軍?”他說的大概意思是窮人要翻身,要有飯吃,有衣穿。
21世紀,在大多數(shù)人通過正常的工作,生存和安全問題完全可以得到解決的情況下,領導怎樣引導人們對高級需求的追求,即交往尊重及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去努力奮斗,這是時代對領導的價值激勵提出的新的問題。事實上,當人們覺得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可以比較容易達到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有智慧有悟性的人愿意將自己的生存和安全放到底線上去考慮,轉而為了興趣和活出生命的意義去做對未來有高價值的選擇。自覺自愿地追求生命的意義是新一代年輕人深沉的行為沖動。
其實如今的80后、90后一樣有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比如在汶川地震中的青年志愿者。80后、90后在自己的崗位上主動、積極地探索,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比50、60、70后更強。比如許多百貨商場中服務在一線的80、90后對客戶需求的把握和服務,比起老業(yè)務員更為親和、靈敏和積極,做得更為到位。
總體上而言,人類群體還是按照需求層次由低而高進行社會行動的,需求的層次不盡相同,需求強烈程度亦各不相同,其自覺自愿地創(chuàng)造價值的成果自然境界和層次也不同。
今天情況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滿足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相對容易獲得了。為了能吃飽飯和有衣穿而工作,滿足活著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生命的意義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重點上升到交往和尊重的層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探索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追求。
領導進行價值激勵的重要前提是對需求的判斷。從人的追求來看,許多看似是為了生存與安全需求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交往與尊重。比如2011年公務員國考最熱門的崗位是國家能源局,近5000人競逐一個崗位,如果僅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來看,這種僅有萬分之二成功概率的行為顯然是不合情理的。而深入分析行為背后的需求動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崗位的競逐并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工作與生存的問題,它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使自己比較快地站到一個較高的社會平臺上,得到社會尊重與認可的需求。